梁培培 俞 風 丁振興
血流感染是一種全身感染性疾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及病死率[1],病死率可達35%[2]。近年來血流感染的發(fā)生率逐年升高[3],尤其是革蘭陽性球菌所致的血流感染發(fā)病率不斷上升[4],嚴重者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5],大大增加了臨床診治難度,同時,因其缺乏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成為目前危重癥領域的重點和難點,尋找預測血流感染患者并發(fā)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的有效指標對MODS預防及制定合理的臨床治療決策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立足于對急診科、感染科及重癥監(jiān)護病房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患者進行分析研究,探索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并發(fā)MODS的相關影響因素,以期為臨床醫(yī)師識別高風險患者并進行早期干預治療及預后評估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入選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就診于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急診科、感染科及ICU(包括EICU、SICU)符合血流感染診斷標準[6]的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患者230例,參照王今達等[7]提出的MODS診斷標準,根據(jù)是否并發(fā)MODS分為MODS組(106例)和非MODS組(124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入院后2次以上血培養(yǎng)為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的診斷標準參照 2001 年國家衛(wèi)生部頒布的 《醫(yī)院感染管理規(guī)范》[6]。排除標準:①年齡<18歲;②入住ICU時間<48 h;③院外已明確為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者;④入院時即處于疾病終末期者。
1.3 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收集符合入組標準患者的基本臨床資料及相關實驗室檢查,如患者年齡、性別、基礎疾病、血常規(guī)、生化、止凝血功能、炎癥指標,記錄抽取血培養(yǎng)時的白細胞計數(shù)(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NLR)、前白蛋白(prealbumin,PAB)、血漿白蛋白(albumin,Alb)、血乳酸(lactic acid,Lac)、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及CD4+T細胞百分比、CD8+T細胞百分比、CD4+/CD8+比值。
2.1 單因素分析結果 MODS組合并有糖尿病、風濕免疫疾病、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比例高于非MODS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NLR、Lac、CD4+T細胞百分比、CD4+/CD8+、PAB及FIB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單因素分析結果
2.2 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將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是否并發(fā)MODS作為因變量(是=1,否=0),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采用逐步回歸法進行l(wèi)ogistic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方式:合并糖尿病=1,無合并糖尿病=0;合并風濕免疫疾病=1,無合并風濕免疫疾病=0;維持血液透析=1,無維持血液透析=0;連續(xù)性變量Lac、CD4+T細胞百分比、CD4+/CD8+比值、NLR、PAB、FIB以原值錄入。結果顯示,糖尿病、風濕免疫疾病、維持性血液透析及NLR為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并發(fā)MODS的獨立危險因素, PAB、FIB是保護性因素。見表3。
表3 多元logistic逐步回歸分析結果
2.3 NLR、PAB和FIB單獨預測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并發(fā)MODS的診斷效能 以NLR、PAB、FIB為檢驗變量,以血流感染并發(fā)MODS為診斷標準繪制ROC曲線,結果顯示NLR、PAB、FIB診斷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并發(fā)MODS的AUC分別為0.958、0,831、0.876,最佳截斷值分別為14.63、60.43 g/L、1.20 g/L。見表 4,圖1。
表4 NLR、PAB和FIB預測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并發(fā)MODS的診斷效能
圖1 NLR、PAB和FIB診斷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并發(fā)MODS的ROC曲線
血流感染是ICU較常見的感染性疾病,病原菌進入血液循環(huán)引起全身炎性反應,甚至膿毒血癥、膿毒性休克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嚴重者危及生命[8]。近年來,隨著廣譜抗菌藥物以及各種免疫抑制藥物、抗腫瘤藥物的使用,血流感染發(fā)生率呈明顯上升趨勢[9-10]。血流感染并發(fā)多器官功能衰竭已成為ICU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1]。本研究探討革蘭氏陽性球菌血流感染并發(fā)MODS的危險因素,有助于臨床早期進行病情評估及預后判斷,進而降低患者病死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風濕免疫疾病、維持性血液透析及NLR為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并發(fā)MODS的獨立危險因素, PAB、FIB是其保護性因素。相比風濕免疫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及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亦存在免疫防御受損、免疫失調(diào)[12-13],易合并感染,這種情況尤其在革蘭陽性球菌感染患者中常見[14],這與魏裕紅等[15]研究相一致。有研究[16]提出,血流感染淋巴細胞降低的患者陽性球菌感染概率大,外周血淋巴細胞凋亡反映了機體炎癥反應的加劇,其降低程度與血流感染患者病情的嚴重程度和預后不良相關[17-18]。本研究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并發(fā)MODS患者的NLR明顯高于非MODS組患者,其是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并發(fā)MODS的獨立危險因素,這可能與患者體內(nèi)過度炎癥應激反應有關[19]。
PAB由肝臟合成, 屬于急性時相蛋白,半衰期短,在臨床中廣泛應用,在感染、全身炎癥反應期PAB會下降[20],尤其在膿毒癥患者中PAB持續(xù)低水平狀態(tài)提示病情危重,不良預后[21]。本研究同樣發(fā)現(xiàn),MODS組膿毒血癥患者PAB水平顯著下降,與高水平PAB是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并發(fā)MODS保護因素的結果基本一致。感染會激活體內(nèi)凝血系統(tǒng),感染越重,凝血機能越差[22]。本研究發(fā)現(xiàn),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并發(fā)MODS患者FIB水平明顯降低,這與朱偉奇等[23]研究結果相似,可能是由于該類患者體內(nèi)存在嚴重的炎癥反應,造成凝血系統(tǒng)被激活,各種組織因子會導致凝血酶形成活化血小板,促進FIB轉化成纖維蛋白,故患者FIB水平明顯降低。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NLR單獨預測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并發(fā)MODS的曲線下面積最大。這表明,相比FIB及PAB,NLR預測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并發(fā)MODS的效果最好。可能是因為NLR與全身炎癥反應嚴重程度直接相關,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刺激下淋巴細胞出現(xiàn)大量凋亡,NLR數(shù)小時內(nèi)顯著升高,機體免疫抑制,清除病原菌能力下降,進而并發(fā)MODS。
綜上所述,基礎糖尿病、風濕免疫疾病、維持性血液透析及NLR為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患者并發(fā)MODS的獨立危險因素,PAB、FIB為其保護因素;NLR預測革蘭陽性球菌血流感染并發(fā)MODS的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