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倩 信應君
雙槐樹遺址位于河南鞏義河洛鎮(zhèn),經過多年考古發(fā)掘, 確認其是距今5300 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遺址, 專家建議命名為“河洛古國”。 2019 年12 月,關于遺址的考古資料整理與綜合研究被立為2019 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 (課題編號19ZDA227)。
2020 年9 月28 日下午,項目開題論證會在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會議室召開。 此次開題論證會線上線下同步進行。 會議由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吳倩副研究員主持。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雷興山,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王煒林,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張國碩教授、靳松安教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魏興濤研究員出席會議。 課題項目首席專家為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顧萬發(fā),子課題負責人分別為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信應君、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員汪旭、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副研究員周亞威、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學及人類學系教授宋國定。
作為項目首席專家, 顧萬發(fā)研究員首先介紹了課題的研究狀況、總體框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闡述了課題立項之本、學術意義和重要價值。 同時,顧萬發(fā)研究員強調目前有以下問題需要進一步關注并需要突破和解決:1. 通過對遺址出土資料的整理與研究,要提供較為完備的鄭州地區(qū)仰韶文化中晚期編年體系和豐富的絕對年代數(shù)據;2. 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的過渡問題;3.遺址內重要遺跡間的共時性和歷時性問題;4. 利用多學科手段,最大限度地從遺址中獲取與古代居民生產、生活相關的信息;5. 聚焦周邊區(qū)域聚落形態(tài),闡釋在距今5500—5300 年左右這一中華文明起源的關鍵時期以鄭州及周邊區(qū)域為中心的中原地區(qū)文明起源的模式問題。
四位子課題報告人分別以雙槐樹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存資料的整理與研究、 雙槐樹遺址周邊區(qū)域新石器時代聚落調查、雙槐樹遺址出土人骨遺存綜合研究、 雙槐樹遺址出土遺物的多學科綜合研究四個主題詳述了子課題的研究進展以及研究規(guī)劃,并對各自課題中研究的重點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看法和建議。
與會專家充分肯定了課題研究意義,認為課題組前期研究基礎良好, 勢必取得高質量的標志性并具備國際視野的研究成果。 與會專家從研究內容、研究思路、研究目標、 研究成果等方面對課題研究做出了總結評議,對課題研究定位、問題選擇、經費使用及研究成果的呈現(xiàn)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設性意見, 同時對課題工作方案的實施提出了幾點建議, 如工作方案要制定出詳細的研究大綱,注重材料的歷時性、共時性,聚焦聚落功能分區(qū)研究,結合考古學背景開展多學科研究等。
評議環(huán)節(jié)中,雷興山教授指出,項目組需要有更為詳細的提綱, 對報告編寫體例的選擇尤為重要, 要出一部創(chuàng)新性的田野考古發(fā)掘報告。
張國碩教授認為課題的設置有非常強的目標性,對重點難點有清醒的認識,整體成員陣容強大。 在此基礎上,通過整合、研究透徹考古資料, 將會對課題的長期研究提供基礎。
靳松安教授提出要完善子課題在邏輯上的整體性, 各子課題要緊緊圍繞中心開展,聚焦研究的核心問題,高度關注課題同時期文化的對比研究。
王煒林教授提出要加強子課題一研究人員力量, 多學科研究要建立在考古學文化分期的基礎上。 要適當考慮課題項目與2018 年以后考古成果的銜接, 注重材料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
魏興濤研究員提出要進一步細化完善課題計劃,列出詳細的成果目標,工作規(guī)模可適當縮減,把學術問題講清楚。 要把握課題要求成果提交的時間節(jié)點, 一定要分階段呈現(xiàn)研究成果。
最后由顧萬發(fā)研究員作總結。 顧萬發(fā)研究員對各位專家的悉心指導表示感謝,專家們提出的問題對課題的研究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示作用, 并承諾將會根據專家的建議對課題部分內容作出調整, 課題組一定不負重托,通過多學科聯(lián)合,努力完成高水平標志性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