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彩慧 張敏,黑龍江財經學院
“微時代”即以微博、微信、微網站、微視頻等作為傳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煉作為文化傳播特征,并蘊涵著文化傳播、人際交往、社會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種復雜語義的時代。微時代的到來,迎合了當代大學生崇尚新型媒體,喜歡追求標新立異、樂于發(fā)表所思所感來“秀”自己的個性特點,大學生作為微時代微媒體的高受眾人群,其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與變化越來越受其深刻影響。因而,是當前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緊迫任務和重要課題。
基于微媒體信息生產方式的便捷性和平民化,用戶規(guī)模也在急劇擴大#龐大的微媒體用戶群無疑成為擴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和影響范圍的有效載體和平臺#借助于微博"微信等媒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覆蓋面和受眾必然會得到極大的拓展,并會大大增強對青年群體的影響和引領作用#因為微媒體信息技術的先進性和新奇性,越來越得到年輕人的喜歡和青睞,用戶群體的年輕化趨勢愈發(fā)明顯。青年是社會發(fā)展進步的主力軍,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踐行是走好成才之路的關鍵。
微媒體的信息傳播形式還因其形象生動性能夠實現與大眾的日常生活相對接,與日常生活的感性事實直接聯(lián)系起來,進而觸發(fā)人們的視覺和情感,在內心中能自動地將視覺圖像蘊含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與自身通過文化傳承"心理積淀和風俗習慣的繼承等感性方式形成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規(guī)范進行對照,從而不自覺地產生思想和理論上的感性共鳴,在無形中塑造構建出對圖像符號及其所蘊含和傳遞內容的強烈認同感。
微時代,信息傳播的“即時性”、“碎片性”和“復雜性”的特點,要求我們正確解讀和識別媒介的信息時,必須具備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chuàng)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這樣才能夠合理選擇和使用媒介,理性參與信息的傳播和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因此,高校應發(fā)揮教育功效的引導作用,培育大學生自我選擇正確價值觀的能力,通過開設媒介素養(yǎng)教育課程,讓學生能夠了解媒介屬性!特點!運行模式和對個體、社會的影響。
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軌跡也生動的說明了“宣傳思想陣地,正確的思想不去占領,錯誤的思想就會去占領; 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的思想不去占領,各種非馬克思主義!非無產階級的思想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就會去占領。"在當前復雜的網絡輿情環(huán)境下,更需要教育工作者,占領網絡陣地,用指尖傳播正能量,棄大眾傳媒不良信息之“危",揚其社會正能量報道之”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竭力挖掘用微博、微信等網絡媒介開展教育工作能帶來的優(yōu)勢,自覺樹立“微理念",搶占”微陣地"。一方面教師通過在微博、微信、QQ 等精心設計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組織學生對社會熱點話題展開討論,關注他們政治情緒和政治意愿的表達途徑,并積極有效的傳播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另一方面教師主動關注青年學生的%微留言",了解他們思想的”微動態(tài)",對學生所關注的熱點話題予以評論和引導,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和現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在細致入微的互動過程中,將思想政治教育滲入到生活之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一是要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發(fā)展。黨刊黨媒要適應時代的發(fā)展,緊跟技術發(fā)展的潮流,做到信息的快速跟進。微媒體傳播的主要特點就是信息反應能力迅速,微媒體關注的大多是社會熱點問題。因此,黨刊黨媒要適應這種新形勢的發(fā)展,在信息的傳播中把握主動權。微媒體的內容都很“接地氣”,為應對挑戰(zhàn),黨刊黨媒要在內容編排設置上進行改進創(chuàng)新,加強內容的可讀性、生性、趣味性,提高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是堅持宣傳正能量。微媒體上信息魚龍混雜,為了吸引需求喜好不同的網民,微媒體自身會滋生許多不健康的思想,對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會產生比較大的負面作用,作為黨刊黨媒要勇于擔當時代的責任,堅持正能量的宣傳,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
三是加強鞏固其權威性,掌握話語主導權。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微媒體發(fā)布信息十分簡單快捷,而且其信息發(fā)布具有即時性,這就使得相關政府部門無法對發(fā)布的內容做到實時審核,為在微媒體上傳播虛假信息制造了土壤。所以,作為主流媒體的黨刊黨媒,就要為廣大網民做好去偽存真的服務,依據實事求是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