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陳 杰
去年11月份,公眾期待多年的移動通信“攜號轉網”突破重重阻力終于全面實施,一時間全民興奮,因為這意味著在不換手機號的情況之下,用戶終于可以隨意地變更運營商了。如今,這一措施落地將滿一年,而來自信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8月底,全國共有1200多萬用戶完成攜號轉網。不難發(fā)現,這一看似寵大的數據對比當前國內近16億的移動通信用戶量,實在是不足為道。
攜號轉網,顧名思義就是帶著號碼轉到別的網絡去,移動、聯通、電信可以不改號碼直接更換運營商。
自移動通信在國內逐步普及以來,手機號碼就是一個人身份的象征,從北京熱炒的“139010”號段到吉祥數字炸彈號,擁有這樣的電話號碼成為了一種隱形的社會價值;還有很多人號碼用了多年,家人親戚和朋友圈都已經習慣了用這個號碼來溝通交流,無論對運營商有多不滿,都是需要好好考慮下是否可以接受調換運營商帶來的號碼更換煩惱。
也正是基于此,攜號轉網的概念自誕生以來就萬眾期待。而在各界的不懈努力之下,攜號轉網于2010年11月在天津、海南啟動第一批試點工作,第二批攜號轉網試點也于2014年9月在江西、湖北、云南落地。至2019年11月27日,全國“攜號轉網”正式提供服務。
但讓人無法理解的是,在近一年的時間里,攜號轉網業(yè)務在全網的滲透率居然不足1%,那些當初對“攜號轉網”翹首以待的消費者為何沒有積極行動起來呢?
很多消費者沒有選擇攜號轉網,是因為一些各運營商相互較著勁的廉價套餐消失了。
2018年前后,三家運營商競爭非常激烈,4G不限流量套餐的門檻下探到30元左右。然而,去年10月份三家運營商的資費統一后,廉價的4G不限流量套餐下線。如果消費者轉網,當前使用的廉價套餐就會失效。為此,很多消費者只能打消攜號轉網的念頭。現在看來,廉價套餐消失,讓很多人放棄了攜號轉網的想法。
從一些網上的反饋來看,很多消費者并非不愿意攜號轉網,而是運營商為了阻止用戶轉網設置了太高的門檻。常用的套路就是,合約不到期。
當前,三家運營商都推出了融合業(yè)務,寬帶和手機業(yè)務捆綁在一起。由于融合業(yè)務資費較低,運營商通常會設置一個10年或更久的合約期限。如果消費者提前解除合約,要支付天價違約金。
此外,還有一些手機靚號用戶,轉網到新的運營商后,也要預存幾萬甚至十幾萬話費,條件非??量?。顯然,三家運營商設置了太高的門檻,這也是消費者攜號轉網的障礙。
事實上,很多消費者不愿意攜號轉網,體驗差也是一個原因。不少用戶在攜號轉網到新的運營商后,無法在網上給手機號碼充值,有時無法收到銀行或網站的驗證碼……資費沒有優(yōu)勢,運營商刻意設置門檻,體驗差,這些因素都讓消費者不愿意攜號轉網。
當然,這些還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遲到”才是攜號轉網被用戶冷落的根源。而這一根源自4G在國內大規(guī)模商用之時就已“埋下”了。2G和3G語音業(yè)務才是移動通信用戶剛需應用的時代,隨著4G的到來也一去不復返,社交、視頻等數據流業(yè)務興起讓手機號碼開始失去其“身份象征”的地位。
當下,人們的交際交往用的更多的不是電話,而是微信等應用APP,人們對于電話號碼已經不敏感了。還在堅持用電話的,基本上都是陌生人社交的初次接觸,快遞、外賣小哥、推銷員等等,沒什么大事是微信里解決不了的。在這個絕大多數人已經不在意電話號碼的時代,攜號轉網已經失去了人們曾經對其期待的價值。
不能否認,攜號轉網是一件好事兒,只是來的有點太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