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盟 延安大學
王弼,字輔嗣,生于魏文帝黃初七年(公元226 年),卒于魏齊王嘉平元年(公元249 年),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和創(chuàng)始人物之一,年僅24 歲,但成就斐然,特別是對道家思想的發(fā)揮,主要著作有《老子注》和《老子指略》,《周易注》和《周易略例》。王弼的主要思想受道家思想影響深遠,而且王弼《周易注》也是多取老子的思想來注解《周易》的。因此,多數(shù)學者認為王弼“以老解易”,援老莊而注易。筆者將以此出發(fā)來研究道家思想對王弼易注的影響。
道家“無為而治”對王注影響較大。王弼引用的無為思想多體現(xiàn)在五爻君位上,君主就是要“居于尊位,付與于能,而不自役”(未濟卦六五注釋);“付物以能,不勞聰明”、“委物以能,不先不為”(蒙卦六五注釋);“能不用察,不代下任”(晉卦六五注釋);“不為而成,不行而至”(臨卦六五注釋)。還有的體現(xiàn)在初爻和上爻,初爻是指事物的起始階段,萬事開頭難,初始時期一定要休養(yǎng)生息,無為而治,不可以操之過急,這在屯卦中體現(xiàn)最多,屯卦就是“物之始生也”,切記“勿用有攸往”,所以,屯卦彖辭說到:特意提到“大亨貞”,就是要與時休息的意思。上爻處在一卦之極,是事物處在了終結(jié)階段,只需無為守成便可,更不可節(jié)外生枝,正如王弼解釋革卦上六爻所說的:“改命創(chuàng)制,變道已成,功成則事?lián)p,事?lián)p則無為。故居則得正而吉,征則躁擾而兇也。”從自然表面看來,萬物皆有為,然而老子認為“無為”才是最大的“為”才符合自然規(guī)律,才合道。因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舍己任物,則無為而泰?!睂嶋H上,無為而治就是一種順其自然,無有人為的干擾,與天合一,順道而行。王弼的《周易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注易體系和體例,寫成了《周易略例》,而這里的思想深受《易傳》和道家思想的影響。
王弼注蒙卦彖辭“蒙以養(yǎng)正,圣功也”說到:“蒙之所利,乃利正也。夫明莫若圣,昧莫若蒙。蒙以養(yǎng)正乃圣功也。然則養(yǎng)正以明,失其道矣?!蓖蹂銮懊嬷v的蒙,是指幼稚而言,對于幼稚的教育,要利于正,方為圣功,不正則亂,這是就教育的目的而言的。可是從教育的方法來說的話,要學會蒙昧,難得糊涂。宋人張根同此說法,他用“守之以愚”對“蒙以養(yǎng)正”作了解釋??追f達對王弼作了闡發(fā):“然則養(yǎng)正以明,失其道者,言人雖懷圣德,若隱默不言,人則莫測其淺深,不知其大小,所以圣德彌遠而難測矣。若彰顯其德,茍自發(fā)明,即人知其所為,識其淺深。故《明夷》注云‘明夷蒞眾,顯明于外,巧所避’是也?!币虼耍蹂鲞@段注釋可以從兩層意思來解釋,第一層意思正如孔穎達的解釋,為了養(yǎng)正,結(jié)果過了頭了,太精明了,不懂得道家內(nèi)斂功夫,就本末倒置了。第二層意思是養(yǎng)正用明,用明來養(yǎng)正,那個“以”字是“用”的意思,王弼發(fā)現(xiàn)了“養(yǎng)正以明”的弊端,這正符合道家“曲則全”“明道若昧,進道若退”的思想,這就回歸到教育方法本身了,王弼認為要用蒙昧來教育,把人們引導到本分老實的狀態(tài),這正是老子所講的“常使民無知無欲”(《道德經(jīng)》第三章),在這一點上,清人傅以漸在《易經(jīng)通注》中注解需卦彖辭時說到:“人心最初,崇 無上,一落知識,坑塹百端,然坎 險,艮 止,是雖有險而未雕未琢,可教正在此,故曰蒙?!备狄詽u的解釋站在人生的角度,略顯更加全面。王弼關(guān)于此類的注解還有坎卦彖辭、明夷卦大象辭和困卦初六爻。
以上是筆者對王弼易注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進行的研究,但是僅是皮毛,需要挖掘的思想還有很多,而且問題也沒有剖析清楚,內(nèi)容淺薄,論證不足,遠遠不夠,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進行大量的佐證和寫作。王弼易學在歷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當然歷代學者各執(zhí)己見,筆者經(jīng)過一些《易經(jīng)》古籍研究以及占卜實踐總結(jié)中,始終感覺王弼《周易注》的重要。后期還需要探索的問題有王弼易學中的道家思想,王弼“以老解易”體例分析,王弼“以老解易”對注易的啟示,王弼“以老解易”對學易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