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蘭
南華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湖南省衡陽市 421001
宮頸癌是臨床女性常見惡性腫瘤,近年來隨著診療手段的進步,其發(fā)病率在臨床呈現(xiàn)上升趨勢,但由于大部分女性在發(fā)病早期缺乏一定的認知,導致診斷或治療延誤,往往確診后錯過了藥物保守治療的最佳時間,轉而必須進行手術治療[1]。宮頸癌手術作為有創(chuàng)手術,加上因手術需要對相應部位進行清掃或其他處理,從而導致手術耗時相對較長,這不僅增加了患者和手術人員的疲勞感和手術風險,而且也占用了醫(yī)院手術室資源[2]。手術室時間管理是手術護理管理中的重要組成,其內容就是通過對手術室進行科學合理的統(tǒng)籌,提高手術室的有效利用率以及提高時間安排的高效性[3]。本文對宮頸癌手術患者實施手術室時間管理的方法和效果展開觀察和研究,并總結臨床應用體會。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7年11月—2018年4月來我院行宮頸癌手術的33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另隨機選取2018年5月—2018年10月來我院行宮頸癌手術的33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入選病例納入標準:(1)術前宮頸組織活檢診斷明確且均為首次確診,臨床均擇期行宮頸癌手術治療;(2)意識清醒,溝通理解能力良好;(3)均被告知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嚴重心肝腎功能疾病、子宮良性腫瘤、癌灶轉移、合并嚴重婦科疾病或并發(fā)癥、精神類疾病史、認知溝通障礙及拒絕接受本研究者。觀察組患者年齡28~53歲,平均年齡(47.82±6.11)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9例,大專及以上16例;手術類型:全子宮+雙側附件切除14例,全子宮+雙側附件+盆腔淋巴結清掃術19例。對照組患者年齡30~50歲,平均年齡(48.16±6.20)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例,高中10例,大專及以上17例,手術類型:全子宮+雙側附件切除15例,全子宮+雙側附件+盆腔淋巴結清掃術18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文化程度、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擇期行子宮及附件全切除術及盆腔淋巴結清掃綜合治療,其中對照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手術室管理,觀察組患者均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手術室時間管理干預。具體干預內容及實施措施如下。
1.2.1 成立手術室時間管理干預小組:科室成立了由外科主任、麻醉科主任、設備科主任各1名及護理部主任2名、手術室護士長2名、外科護士長1名共8名成員組成的手術室時間管理干預小組(以下簡稱“小組”)。小組通過專題會議明確了各科及小組成員職責,完善并優(yōu)化了手術室質量管理制度,制定了《手術室時間管理保障方案》,同步配套制定了《每日8~9時手術室科室不安排會診的通知》及《關于手術室節(jié)假日正常安排擇期手術的通知》等文件。管理小組要求各科室及各成員間通力協(xié)作,提高工作效率,保證開臺時間準時、不延誤,盡可能地縮短接臺等候時間。
1.2.2 手術室時間管理內容:(1)小組要求手術室當班責任護士應于術前1d至病房進行訪視,詳細了解并登記患者基本信息、基礎病史及過敏史等,收集患者相關術前檢查報告,告知次日手術時間及術前、術中相關注意及配合事項,如術前限制進食飲水、提前換好干凈專用病服、不佩戴貴重金屬首飾及假牙、放松心態(tài)等,另提前協(xié)調并督促相關手術所需設備及器械提前到位。(2)設備科定期對各項重要儀器及常用設備進行維護、檢修,術前提前做好調試及檢測工作以避免術中發(fā)生儀器故障而影響手術進程;尤其針對外來器械一定要與提供商明確提前送達時間,從而確保時間充裕。(3)明確每日首日手術醫(yī)務人員工作時間及內容,如7:40——手術室護士與麻醉師完成交班,8:00——完成麻醉前各項準備工作,保證麻醉藥品準確到位;8:10——主刀醫(yī)師必須到達手術室,8:30——正式開始手術。(4)提前為每臺手術配備兩名或以上的后勤人員,用以負責手術患者術前和術后的接送工作;同時安排3名二線護理人員作為應急后備隊伍,負責處理緊急或突發(fā)的相關事宜。(5)對手術室護理人員、手術醫(yī)生以及麻醉藥師等手術室核心成員定期開展集體培訓,內容包括團隊協(xié)作能力,手術室業(yè)務能力以及專業(yè)技術培訓,每3個月進行1次培訓并考核,對考核不合格者則扣除相應的績效以示懲戒。(6)手術室安排手術時間也需要充分考慮醫(yī)護人員自身的工作強度和崗位壓力,本研究中采取插花式安排,即首先安排能夠保證完成手術的工作人員之后,再將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擾(如行政事務、學術交流、年齡等)的人員進行酌情安排。(7)邀請專家成立手術室質量管理小組,并定期對手術室的運行情況進行抽查和評定,對因非不可抗拒力量而造成的手術延誤、失敗者則進行記錄歸檔,并在科室內進行通報并按照醫(yī)院相關規(guī)章制度進行處理。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每日首臺入室—切皮時間、接臺手術入室—切皮時間、每臺手術平臺耗時、麻醉恢復室停留時間等手術室時間指標及醫(yī)護人員日加班時間,統(tǒng)計并計算兩組開臺準時率。采用滿意度調查表評價并比較兩組醫(yī)護人員(各組隨機選取14名醫(yī)護人員)拖班狀況滿意度、交接班滿意度、醫(yī)護互評滿意度及患者滿意度,滿分100分,90~99分為非常滿意,75~89分為滿意,75分以下為不滿意,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shù)×100%。
2.1 兩組手術室相關時間管理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每日首臺入室—切皮時間、接臺手術入室—切皮時間、每臺手術平臺耗時、麻醉恢復室停留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開臺準時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室相關時間管理指標比較
2.2 兩組手術室醫(yī)護人員日加班時間及相關滿意度評分比較 觀察組手術室醫(yī)護人員日加班時間為(36.37±14.75)min,明顯短于對照組的(68.26±20.02)min,醫(yī)護人員對拖班狀況滿意度評分、交接班滿意度評分及醫(yī)護人員滿意度相互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室醫(yī)護人員日加班時間及相關滿意度評分比較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632,P=0.031<0.05)。見表3。
手術室作為醫(yī)療機構的重要場所,其意義不僅在于體現(xiàn)醫(yī)院的設備和技術,更是萬千患者對健康和生命的渴望,因此手術室的合理、高效的利用,不僅彰顯了醫(yī)療機構高效的管理水平和執(zhí)行能力,而且還體現(xiàn)醫(yī)院以患者為中心的現(xiàn)代醫(yī)療理念[4-5]。但長期以來手術室受各種因素影響,導致手術的有效利用率不甚理想,不僅延誤了疾病的治療,而且還造成醫(yī)療人員和相關設備資源的浪費[6]。故本研究通過對手術室時間管理對宮頸癌手術患者而言,不僅具有臨床實用性,而且還具有針對性,為臨床相關科室的手術高效率、正常開展提供了參考依據(jù)。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錢紅霞[7]在研究中就指出通過手術室時間管理能夠對宮頸癌手術患者提供更為安全和高效的手術管理,不僅提供了滿意度,而且還使得手術室的利用更為高效。而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不僅每日首臺入室—切皮時間、接臺手術入室—切皮時間、每臺手術平臺耗時、麻醉恢復室停留時間均較對照組明顯縮短,而且開臺準時率也明顯高于對照組;這充分說明了通過手術室時間管理能夠顯著提高手術室的工作效率[8-9]。手術室時間管理的實施不僅僅是管理層的統(tǒng)籌安排所決定,還需要其中的參與者,即醫(yī)護人員以及患者的全力配合方能使得整個管理方案切實可行。為此本研究中不僅在管理層面上通過嚴格調研和實際考察而制定出符合本院實際的相關規(guī)章制度,而且還著重對手術室的人員配置、業(yè)務能力、專業(yè)技術以及對個人安排等進行了詳細的規(guī)劃,并充分考慮到每位參與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出針對性、個性化的工作安排,從而有效確保了手術室的合理高效的使用率[10]。因此本研究表2中觀察組手術室醫(yī)護人員在日加班時間縮短的前提下,仍能夠獲得較高的交接班滿意度和醫(yī)護人員相互評分,而且還顯著減少了拖班情況的發(fā)生[11]。這不僅使得手術室的工作得以正常、高效地運轉,而且也充分考慮到每位醫(yī)護人員的實際情況,體現(xiàn)了醫(yī)療機構對醫(yī)護人員的關心和愛護,確保了醫(yī)護人員能夠在精力充沛和情緒飽滿的狀態(tài)下高水平、高質量地完成相關手術計劃,從而使得患者的手術治療效果達到預期目標[12],因此表3中觀察組患者總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對宮頸癌手術患者實施手術室時間管理不僅能夠有效提高手術效率,而且還能提高患者和醫(yī)護人員的滿意度,因此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