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翠寧 龐小佳 謝曉欣
(西安翻譯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5)
2019年12月,COVID-19 疫情爆發(fā),對公眾心理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和影響,人們出現不同程度的情緒困擾。相關研究表明,社會生活中的應激事件、重大挫折及其無效應對方式常常是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COVID-19 疫情屬于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人群普遍易感。疫情期間,對于大學生的心理應激反應,是否采取了一定的干預措施,他們能否回歸到正常的生活和學習狀態(tài),是其完成學業(yè)、成長成才的前提保障。 幫助大學生克服心理應激反應和異常情緒,培養(yǎng)積極心理,提升心理健康意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首要任務。
研究對象:陜西地區(qū)的西安翻譯學院等院校1937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發(fā)放問卷1937 份,回收1937份。男生322 人,占16.6%,女生1615 人,占83.4%,???76 人,占29.7%,本科1361 人,占70.3%。
工具和方法:采用5 個量表運用問卷星平臺對陜西地區(qū)的民辦院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量表分別為:自編問卷(共18 道題)和GAD-7(廣泛性焦慮問卷,7道題)、PHQ-9(抑郁癥狀篩查量表,9 道題)、簡易應對方式問卷(20 道題)、社會支持量表(10 道題)。
表1 焦慮、抑郁與應對方式、社會支持度的得分及相關性
(1)部分學生出現了負性情緒反應和軀體行為反應,亟須通過有效的干預措施進行引導和幫助。
調查結果顯示,39.9%的學生有過緊張、恐慌、焦慮、恐懼等情緒反應,17.0%出現過神經過敏、注意力不集中等認知癥狀,8.3%出現過心慌、胸悶、頭痛、易出汗、睡眠差等軀體癥狀,11.3%出現過坐立不寧、或者通過反復洗手、不斷測量體溫等過度行為獲得安全感。在重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或個人挫折等應激事件發(fā)生時,個體出現不良情緒屬于正?,F象,我們要引導學生在接納不良情緒的前提下,冷靜分析產生的原因并找到有效的調節(jié)方法。 調查發(fā)現,疫情期間有2.5%的學生接受過家人或朋友的心理支持,0.4%的學生尋求過專業(yè)的心理咨詢。 由此可見,高校還應當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心理援助服務相關信息普及的范圍和程度。
(2)大多數同學能夠客觀評價疫情帶來的影響,但仍須引導他們客觀辯證地認識應激類事件。
調查發(fā)現,有11.3%的同學表示此次疫情對自己的影響較小,有49.4%的同學表示影響一般,而35.7%的同學表示影響非常大,也有3%的同學表示沒有影響,對于問題“您如何看待新型冠狀病毒肺炎”,55.81%的同學認為正??创灰綦x防護好就不會被傳染,有10.22%的同學擔憂,害怕自己及家人有可能被傳染。 學校應加大宣傳力度,介紹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相關知識,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播途徑和防護措施,客觀的評價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消除恐慌心理。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發(fā)生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一種應激事件,焦慮、抑郁是應激反應中最常出現的情緒反應。 各項得分見表1。
調查數據表明,大學生的積極應對得分越低,焦慮越高,抑郁越高;焦慮、抑郁程度越高,消極應對方式得分越高,社會支持得分越低。 這說明個體在面對心理應激事件時,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其焦慮、抑郁程度就會降低;反之,如果采取的是消極應對方式,焦慮、抑郁程度就越高。 同時學生的社會支持程度越高,其焦慮、抑郁程度就會降低。 積極應對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積極應對與社會支持總分和三個維度均呈正相關(P<0.01),這說明社會支持在降低焦慮、抑郁水平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因此在疫情期間,引導大學生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增加社會支持,有助于緩解大學生的焦慮、抑郁情緒,維護其心理健康。
疫情發(fā)生以來,陜西省按照教育部及屬地疫情防控工作有關要求,制訂開學方案和應急預案,嚴密部署、統(tǒng)籌安排,為學生提供最大的心理支持,有效緩解疫情給學生帶來的心理應激反應,具體做法歸納如下。
(1)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緩解心理應激反應
為緩解疫情帶來的負面影響,大部分學校通過普及心理健康常識,提供心理異常癥狀的識別方法與應對策略引導廣大學生正確、理性面對疫情,緩解心理應激反應。
(2)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自我調適能力
陜西省各高校依托 “3·25-5·25 心理健康育人季”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心理調適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與生活的自信。
(3)拓寬服務渠道,提供專業(yè)的心理支持
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感染性強、不能面詢的基本特征,高校及時將工作重心轉移至線上開展增強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4)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預防心理危機發(fā)生
開展心理測評,了解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建立心理檔案,形成早發(fā)現、早評估、早干預的心理危機工作機制,有效避免心理危機事件發(fā)生。
對于因疫情影響產生心理應激反應的學生,需要及時和他們保持聯系,給予專業(yè)性的支持和幫助,即在危機前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預防危機事件的發(fā)生;在危機中進行認知治療,幫助學生安全度過危機;在危機后進行后期干預疏導,緩解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
高校應完善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建立一支由醫(yī)生、心理咨詢師、學工干部、輔導員組成的常備專業(yè)隊伍,一旦危機降臨時,可以立即啟動應激機制進行危機干預。 相關部門要能夠迅速行動起來,形成聯動機制,有針對性地開展危機干預活動,改善大學生出現的應激反應,引導大學生采取積極應對方式,利用社會支持系統(tǒng)增加社會支持度,緩解心理應激反應。
突發(fā)疫情期間,除了學校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課程外,可酌情增設或滲透對突發(fā)性危機事件應對、生命教育方面的教育課程,增強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信息辨別能力,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途徑。 利用各種新媒體平臺,開展線上心理咨詢和教學、班會、主題團日等活動;開展“一對一”的心理援助服務,幫助大學生解決面臨的心理問題,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學校、家庭和社會各方要牢固樹立立德樹人的導向,圍繞提升學生的政治素質、大局觀念、擔當精神、科學知識等核心素養(yǎng),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的綜合育人體系,共同培養(yǎng)好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