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慶陽市環(huán)縣紅星小學 郭紅梅
隨著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在教育層面的不斷推進和深入,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科需要重點關注學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素養(yǎng)。小學生對于周遭事物都具有自己的看法,教師需要結合日常生活對學生進行審美意識培養(yǎng),學生不僅可以通過形成良好的審美意識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并且可以深度探索文章的含義?,F(xiàn)今的美學教育不僅僅是在于培養(yǎng)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審美意識,還要引導學生能夠在學習文學作品的同時感受其中的意境美、人性美乃至道德層面的美?;诖?,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將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美學意識滲透至具體課堂教學中。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蘊含著古人在各領域遺留下的文化結晶,古詩文就屬于文學范疇中的瑰寶。古人之所以能夠寫出如此美輪美奐并富有強烈情感的古詩文,自身自然是具備較高的審美情趣,能夠與周遭事物進行思想融合,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寫作手法幫助作者能夠借助周遭景物抒發(fā)自身情感。古詩文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所在,是文人墨客智慧的結晶,因此,小學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古詩文時,不僅需要引導學生學習字詞語句中所蘊含的魅力,借助古詩文的學習陶冶自身情操,提升文學素養(yǎng)和審美情趣。同時更需要學習并充分吸收古人的智慧精髓,提升自身內心修養(yǎng),形成良好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思想內涵,肩負傳承古代文化的歷史重任。另外,教師在進行古詩文教學時,需要在課前加深對古詩文文化的探索和深究,進而幫助學生充分吸收和學習古代詩詞歌賦的偉大魅力。
例如,教師在進行《題西林壁》的課堂教學時,可以發(fā)現(xiàn)這是一篇經典的寫景詩,此詩不僅詩中有畫,同時將人生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中。教師可以在課程開始時引導學生粗讀古詩,并嘗試通過想象將詩中的景象描繪出來,通過對學生答案的匯集,教師進一步通過多媒體技術播放關于廬山的圖片以及紀錄片視頻片段,引導學生通過觀看圖片和視頻并對比自己的想象,思考是否有相同和不同之處。在帶領學生整體感知古詩后,教師需要結合古詩釋義引導學生對作者創(chuàng)作此詩時的情感進行感知。通過深度學習,對古詩進行剖析,可以認識到作者蘇軾在暢游廬山后有感而發(fā),寫下此詩,感慨從不同方向觀看廬山竟會有不同體會,為人處世亦如此。每個人所處的社會背景和社會不同,導致他們對客觀事物的看法大不相同,即具備一定主觀性和片面性,若是想要認識事物本質,必須跳出自己的思想,從客觀角度進行思考和探究。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體會古詩詞的意境,學習古詩詞的表達方式,同時還可以通過了解古詩詞蘊含的人生哲理,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強化自身美學意識。
中華傳統(tǒng)古詩文可以從意境層面和精神層面引導學生體會文學知識中的意境之美,而當下流行的白話文作品更多的是從社會和人性層面體現(xiàn)美學意識。它不同于古詩文,運用的文字語言通俗易懂,文章寓意針對現(xiàn)代社會背景,即使是隱晦的事實都可以通過暗喻的方式表達出來。并且,白話文在語言表述上更加具備生活特色,其中充分包含了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等不同情感色彩,在表現(xiàn)力和張力層面都大幅度提升。并且白話文出現(xiàn)的時期處于新文化運動的社會背景,通過吸收西方文化的文學資源,在文章結構和用詞方面也極為大膽。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古詩文的同時,更需要引導學生理解當下白話文的結構以及文章思想,進而從白話文的學習中體會人性魅力之美。
《刻舟求劍》通過短小有趣的故事形式講述言簡意賅的人生道理,也可以借此對學生展開美學教育,這是一種寓意深刻的思想之美:事物會隨著周遭環(huán)境不斷變化,人需要運用發(fā)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本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能僅憑主觀思想判斷事物。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將動畫故事播放給學生欣賞:一個人駕駛船只渡江,不小心將自身攜帶的寶劍掉落水中,但是他卻不慌不忙,在寶劍掉落的船沿處做上精美的標記,待到船只靠岸后再按照標記下船打撈寶劍。教師在播放視頻時,可以就視頻主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坐船人此時在想什么?你覺得他可以將寶劍尋回嗎?在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分析后,可以認識到本文所表達的真正寓意。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的教學環(huán)境促使學生放下課堂學習的緊張感,適當幫助學生減輕壓力,同時也可以通過有趣的故事形式引導學生認識人生哲理,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同時通過美學教育展現(xiàn)的形式幫助學生能夠更好地吸收和理解教材知識。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將美學教育巧妙引入課堂教學中。美學教育的素材不僅指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所使用的素材,同樣也表現(xiàn)在文學知識的傳授中,它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增加文學知識儲量,同時還可以提升學生文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美學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