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寒茜
社會語言學是20世紀中葉誕生于美國的一門與社會學、人類學、教育學、民族學、心理學等學科交匯形成的跨學科語言研究領域,它是“研究社會與語言之間共變現(xiàn)象的一門學科”。語言學家弗格森明確指出,語言的運用與社會行為規(guī)范和社會結(jié)構(gòu)之間存在著有規(guī)律的聯(lián)系。從小學開始,學生就開始學習英語的語音、單詞、語法及其他英語知識,但只是在脫離社會語言背景下學習英語的運用規(guī)則,結(jié)果可能是到了與外國人交流的時候產(chǎn)生各種誤解或者使用語言不當。有一種說法“One culture's meat is another culture's poison”(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學習一種語言,僅學習語言知識是不夠的,還應該了解該語言的文化知識、價值觀、思維方式等等。
高校英語教學中,可以應用到的社會語言學相關理論有:海姆斯提出的交際能力及卡內(nèi)爾和斯威恩后續(xù)發(fā)展的理論,英語性別歧視現(xiàn)象,稱呼語研究的理論,禁忌語等等。海姆斯提出的交際能力包括四個方面:語法的正確性(grammaticality)、語言的可行性(acceptability)、語言的得體性(appropriateness)和語言的現(xiàn)實性(probability)。海姆斯交際能力的理論引發(fā)了教育學家和語言學家的探討,提出了一系列相關的理論,比如提出了新的教學方法交際法,卡內(nèi)爾和斯威恩對交際能力進行了深度概括,他們認為交際能力包括四個方面:
2.社交語言能力,指在交際場合對交際語境的了解,包括角色關系,交際目的等。
3.語篇能力,涉及語篇中語句間的銜接和連貫,和意義在語篇整體中的呈現(xiàn)方式。
4.策略能力,包括語言交際的各種應對手段和交際策略,運用所學的英語知識結(jié)合社交語境進行社交。
卡內(nèi)爾和斯威恩對交際能力的概括更具體,更有方向性,所以適合應用于高校英語教學中,以培養(yǎng)學生這四個方面的能力。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開設的課程中,語音課、精讀課、泛讀課、語法課、聽力課都有利于積累基礎的英語語言知識,進一步提高在中學時期構(gòu)建的語法能力,形成對英語語篇分析理解的能力;而外教口語課、翻譯課、英美國家概況、語言學課程有利于社交語言能力、策略能力的培養(yǎng),但只依靠這些課程來提高社交語言能力、策略能力還不夠,高校應該開設更多的相關課程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提高。
英語和漢語中都存在性別歧視現(xiàn)象,并且高校中英語專業(yè)人才女性占據(jù)著很大的比例,學習語言的性別歧視現(xiàn)象,對了解中西方的文化、促進語言改革都有重大意義。美國人能在5分鐘不到從使用正式稱呼語轉(zhuǎn)變到使用非正式稱呼語,并且在西方社會中使用的稱呼語類型與中國的使用情況有很大出入,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應該有所了解,才能夠入鄉(xiāng)隨俗。英語的禁忌語多與個人隱私、生理相關,而中國的禁忌語與階級性相聯(lián)系,不了解西方的禁忌語,運用錯誤會給對方產(chǎn)生不好的印象,讓對方感到不快。高校中的英語專業(yè)人才一部分會從事涉外事業(yè),相當一部分人才會從事中學的英語教學工作,只有抓好對高校英語學生的培養(yǎng),才有可能提高下一代學生的英語水平,促進我國的英語教育事業(yè)發(fā)展。
社會語言學注重語言的社會屬性,英語教學中應該教會學生根據(jù)社交的背景,選擇語場(field)、語式(mode)和語旨(tenor),并且盡量融入文化氛圍之中,用對方的思維方式來交往,反之用本民族的方式來和對方交往,往往會產(chǎn)生不愉快的溝通。如:
麗莎是美國一所大學的老師,小李是她的中國學生,有一天麗莎邀請小李和其他同學去她家玩。麗莎的行程安排是這樣的:通過郵件告訴小李來參加聚會,在學生們到達之前準備完畢,迎接學生(開門、表示歡迎、幫他們放好衣物、提供飲料和零食、讓他們感到輕松愉快)、上菜(湯、主菜、甜食)、飯后娛樂活動、送學生們回家。麗莎規(guī)劃得很好,但是當天晚上,她唯一的中國學生讓她感到有些失望。
④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老年癡呆(Alzheimer's disease,AD)、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等神經(jīng)退行性病變;
Lisa:(Open the door)Oh,Li,How nice you could come!
Li:It's not difficult to find your house.
Lisa:Come in,please!
(Li comes in)
Lisa:Can I take your coat?
Li:No,thanks.
Lisa:OK,this way please.
(Li takes off her coat and hangs it)
麗莎感到受傷和排斥了,因為她的學生沒有讓她掛衣服,而選擇自己掛衣服。按照她的規(guī)劃,作為主人,她應該為她的客人掛衣服。但是,小李作為一名中國學生,在她的眼里麗莎是她的老師,是她的長輩,應該尊敬長輩而不應該在小事上勞煩長輩。小李作為出國留學的大學生,她的語法能力肯定沒有問題,而是社交語言能力和社交策略能力出現(xiàn)了問題,在老師的家里和在學校里是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應該分別對待。當她注意麗莎老師失望的表情或者語氣時應該有所行動,來緩和氣氛,讓老師感到她沒有排斥她,只是表達尊敬而以。
漢語和英語中都有性別歧視現(xiàn)象。英語女性字詞通常帶有貶義的色彩,男性字詞通常帶有褒義色彩。在實際應該運用中性詞時,通常把男性作為中性的原型。在語序上,男性在先而女性在后。比如:master(男主人)和mistress(女主人)已經(jīng)發(fā)展成截然不同意義的詞匯了,master現(xiàn)在最常用的意思是大師,碩士,主人,而mistress是情婦,主婦。He或者Man用來泛指人。最有說服力的就是,在西方大部分的女人嫁人后要將自己的家族姓氏改為丈夫的姓氏。Mr.(先生)是對一位男子的尊稱,Mrs.(太太)則是對一位男子的妻子的尊稱,女人的地位依附男人的地位。
語言是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最好例證,從語言可以看出男女地位不平等,女性地位低下權(quán)力有限,女性語體是弱勢群體使用的語言。但是近幾年,社會建構(gòu)論的學者認為,人在一生中不斷進入新的社團,參與新的社會實踐活動,他(她)必須不斷地通過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使其適應所屬社團的要求,從而形成自己的性別特征,正是人們從事的社會實踐活動造就了人的性別特征。這就意味著女性群體在社會團體中,不斷自我建構(gòu)女性語體,實現(xiàn)社會眼中的從女孩到女人的轉(zhuǎn)變,變成符合社會定義的“女人”。因此,作為英語語言的使用者,英語專業(yè)學生應該有語言歧視的意識和覺醒,語言歧視現(xiàn)象是可以通過改革而改善甚至改變的,縱觀幾十年西方婦女運動、女性主義思潮的成果,出現(xiàn)了Ms.(女士),spokeswoman(女發(fā)言人,原詞spokesman),chairperson(主席,原詞chairman)等合成詞并且已經(jīng)被新聞媒介所采用。作為英語教師,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應該學習社會語言學知識,自身使用規(guī)范的英語詞匯,不使用有性別歧視的詞語和語句,教導自己的學生也這樣做,并樹立起反對壓制女性社會地位,爭取女性合法權(quán)益的意識,促進英語改革的實現(xiàn)。
稱呼語作為社交禮儀的一部分,越來越多地包含了社會功能和社會意義。影響稱呼語的選擇因素有年齡、地位、職業(yè)、親疏等等,可分為權(quán)勢和同等關系。英語和漢語的稱呼語有很大區(qū)別,應用方面不盡相同,漢語稱呼語系統(tǒng)較為復雜,英語稱呼語系統(tǒng)又有它自身獨特的使用規(guī)范。英語姓名結(jié)構(gòu)與中國的姓名結(jié)構(gòu)不同,表現(xiàn)為:本人名+中間名+家姓,并且本人名字有三種形式:全稱、簡稱、愛稱。在相互稱呼時,又有許多與中文不同的用法:表現(xiàn)為以下幾種類型:頭銜+姓、Mr.+姓、Mrs.+姓、Miss+姓、親屬稱謂+名等。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應該注意恰當?shù)厥褂糜⒄Z稱呼語,提高自身的英語專業(yè)素質(zhì)。
在我國的英語課上,大部分學生向老師打招呼:Good morning/afternoon/bye,teacher!或 者English teacher,實際上teacher表征的是老師這個職業(yè),而不能用作稱呼語來稱呼老師,同樣道理的還有architect和engineer等等。在學校中,中國的學生和老師社會距離較大,而西方國家的學生社會距離較小,行政職位影響中國學生對老師的稱呼,而學術(shù)頭銜較大程度影響西方國家學生對老師的稱呼。在和外國人交流時,不能用本族習慣稱呼語來稱呼對方,比如小李、老王,如果套用漢語模式就會顯得不倫不類。
高校英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稱呼語的教學。應結(jié)合社交語境,向?qū)W生輸入真實的稱呼語,增強學生漢英稱呼語差異的意識和敏感度,讓學生認識到中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差異。在西方對待上級和長輩,不要戰(zhàn)戰(zhàn)兢兢,要用最自然的稱呼語,不要讓對方感到不舒服或者覺得你很虛偽。
禁忌語體現(xiàn)一個民族獨有的心理與文化,由于階級或其他歷史原因而產(chǎn)生。漢語和英語中都有禁忌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應該平等、客觀地看待英語中的禁忌語,尊重其他國家的信仰。
英語中的禁忌語多與個人隱私、生理、死亡相關。比如:13這個數(shù)字和星期五被西方人所忌諱,是因為《圣經(jīng)》中記載,猶大將耶穌出賣,而他就是最后的晚餐上的第13個人,還有一種原因是人們認為每月的13號,12個巫婆都要舉行慶典,而第13個到來的就是魔鬼撒旦,給人們帶來不幸。所以重大的活動都不在13號舉行,歐美的門牌號、車號等等都不用13這個數(shù)字。據(jù)說耶穌是在星期五這一天被釘死的,又有種說法,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偷吃禁果在星期五,他們的兒子該隱也是在星期五殺死了他的弟弟亞伯。在使用西方國家的人都會有意識避開使用和生理有關的禁忌語,比如他們稱cock(公雞)為roster;chicken breast(雞胸脯)為white meat。
高校英語教學中,老師應該傳授相應的知識和文化含義,并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告訴學生怎么樣用委婉語來代替禁忌語,而不應該覺得它太過敏感而回避禁忌語。應該讓學生了解真實的語言交際是什么樣的,而不是創(chuàng)造一個遠離實際的語境來學習外語。
社會語言學擺脫學習英語的死板模式,從社會文化角度賦予語言更多的內(nèi)涵,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讓學生意識到會說英語和說好英語是不同的。本文中所談到的交際能力、稱呼語、禁忌語、語言的性別歧視,只是舉例來論證社會語言學對高校英語教學的借鑒意義,社會語言學中還有許多理論值得吸收和引薦。高校英語教學任重道遠,應該結(jié)合社會語言學的相關理論,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語言敏感度,從實際出發(fā)培養(yǎng)合格的外語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