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迪/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歷史承載著過往、書寫著現(xiàn)在、拓展著未來,傳承著人類文明。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也將立德樹人首次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1]立德樹人作為教育事業(yè)根本任務的同時,也是新時代教育工作的理論導向和實踐指南,對于公民教育更是起到了促進作用。伴隨國家改革步入深水區(qū),對公民教育公民素養(yǎng)的要求也隨之迫切起來?!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2017)指出“形成現(xiàn)代公民應 具有的歷史素養(yǎng)和國家歷史認同,是歷史課程所堅持的價值追求?!保?]歷史作為學?;A學科,在“立德樹人”背景下,要把握正確方向,堅持德育,承擔公民教育的更多責任。
隨著我國政治的民主化發(fā)展需要公民以更高的素養(yǎng)參與政治生活,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身份定位,政治生活參與的熱情、以及對社會事務管理的缺陷凸顯出來,需要強化公民教育來解決此類問題。目前我國的公民教育就過去相比成就巨大,但無論是從人們對其的輕視態(tài)度、領導上的缺位,還是學校的教育實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我們有必要從社會環(huán)境到學校教育全方位加強公民教育,保證公民教育的效果,以推進政治民主化進程。[3]“立德樹人”教育思想中,育人的根本為立德,而育人育才是教育事業(yè)乃至復興中華的關鍵所在。對于培養(yǎng)人格健全的當代公民,要強調歷史教育教學突出公民教育功能,強化歷史學科的育人立德的功能。歷史作為人文方向課程的重要學科,可以通過學習歷史過往來樹立正確三觀、進行民族精神教育、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以及廣闊的國際視野,所以,歷史教育更應該通過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灌輸,做好公民教育的重要工程,承載起培育下一代社會主義接班人提高公民素養(yǎng)的任務。然而目前來看,學校在歷史課程教學中,受應試考試觀念影響較深,對公民教育功能比較欠缺。導致了學校歷史教學中或對公民教育功能不重視以及認識不到位。
歷史學科為公民教育給予教學資源上的幫助
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的認同感,學會從歷史的角度分析中國國情,理解中華文明的意義和價值,理解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奮斗歷程,充分認識到國家的統(tǒng)一、民族的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是國家發(fā)展的根本保證,這是歷史課義不容辭的責任。[4]歷史學科教學內容豐富,其中有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歷史人物和概念,包含政經(jīng)思等多方面多領域的歷史內容,對于公民教育的開展在資源上有很大幫助。
歷史學科對于學生的公民教育不能局限于對過往的探究和把握,而是要基于對過往的研究來更好地掌握現(xiàn)在、指引未來。通過歷史學習來樹立唯物史觀,作為認識與解決社會生活中問題的重要指引,并客觀評判當下生活中的各種事情。研習史料了解實證和辯證看待的重要性,不浮于表象,能夠客觀評判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的問題。在樹立正確歷史觀基礎上,可以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國情,形成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制度認同;也可以認識世界各個文明發(fā)展的多樣性,從而養(yǎng)成全球視野,尊重和理解其它國家和民族。在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三觀等一眾思想觀念,不斷提高社會參與感、責任感,成長為合格公民。
實現(xiàn)新價值觀教育形式的主要途徑為教學活動,高效的教學方案為實現(xiàn)新型價值觀教育根本保障,在新型價值觀的歷史教育理念下,為教學方案進一步提出相應的要求,從而促使目前歷史教育教學進一步改善。[5]歷史教師要在態(tài)度上將公民教育重視起來,向人文深層次推進歷史教學,使學生在掌握古今中外歷史的同時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科學文化修養(yǎng),在教授歷史知識的同時培育合格公民。
充分利用歷史資源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進行公民教育。我國人文層面歷史教學資源十分豐富,小到個人層面的“程門立雪”尊師重道,大到國家層面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忠心報國,等等都是歷史課堂上公民教育的珍貴素材?!白x殖民史,則馳心于遠略;讀戰(zhàn)爭史,則極意于 爭雄;讀外交史,則務夸縱橫捭闔之能;讀商業(yè)史,則醉心經(jīng)濟侵略之策。史能轉人,而人不能轉史,世界之禍,遂窮慘極酷,幾于不可收拾矣?!保?]同時,選擇歷史教學資源應當慎重,教學的內容會簡介影響到學生思想,在教導學生全面看待歷史的同時,教師作為學生身心成長路上的引導者,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思想觀念。
課堂教學為歷史學科教學的關鍵,加強歷史教育與公民教育的融合,需要科學地將思想引導、年齡分層教育以及趣味性等在教材編撰中體現(xiàn),因為年齡差別,學生的身心的發(fā)展程度存在差異,學校公民教育的思想深淺層次需要適應學生的身心條件,所以歷史教材的編寫應盡量照顧這一點。
不要囿于固定的課堂授課形式,靈活利用歷史節(jié)日、歷史紀念日開展演講賽、攝影展等活動,激發(fā)學生對歷史的好奇和熱愛,同時鍛煉了學生學習能力以外的綜合素質。充分發(fā)揮學校周邊的歷史文化遺址的公民教育功能,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根據(jù)考察經(jīng)過,引導學生深度思考提出想法,比如如何在不阻礙發(fā)展的情況下更好的保護文化古跡,如此就提升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參與感,促進了他們公民素養(yǎng)的發(fā)展,助力公民教育開展。
錢穆先生所說,“若一民族對其以往歷史了無所知,此必為無文化之民族。此民族中之分子,對其民族必無甚深之愛,必不能為其民族真奮斗而犧牲, 此民族終將無爭存于世之力量?!薄肮视蛊鋰駥矣猩詈裰異矍?,必先使其國民對國家以往歷史有深厚的認識?!保?]總而言之,歷史作為筑建青年學生思想和修養(yǎng)的一門課程,在公民教育功能上,既貫穿了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愛國教育,又能夠以理性的視角立足當下看待現(xiàn)實生活中的社會問題和國家情況的種種。“立德樹人”背景下,公民教育就是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燈,只有走對了路,才能到達目的地,成為一個可以承擔起建設祖國重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