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琪
[摘要]小組合作學習是基于生本理念下新課堂教學實施方式之一。在初中歷史課堂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即可轉變學生的學習模式,幫助學生逐步提升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科學學習小組的構建,注重“三真”,可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初中歷史;小組合作學習;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058(2020)31-0060-02
當前,對于生本理念下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正不斷趨向深入。這一教學方式既能最大限度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實現(xiàn)每一個學生課堂獲得最大化。在初中歷史課堂上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可轉變學生的學習模式,幫助學生逐步提升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如何有效地在歷史課堂中運用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模式呢?
一、科學分組,確保實現(xiàn)合作學習效果最優(yōu)
科學實施學習小組的組建與分工是實現(xiàn)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學生分組并非簡單的課堂分組,而應是根據(jù)學生的性別、性格、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心理素質、興趣愛好等諸多因素來進行劃分。這一工作應與班主任工作相結合,通過多渠道了解學生,并注重與學生課堂內外多交流溝通,對每一位學生有一個大致的“輪廓畫”之后,再著手進行分組。根據(jù)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yōu)勢互補”的原則,每個小組安排6-7人。由組員白行推選組長,組長需要具備一定的號召力和領導才能,富有正氣,并能根據(jù)各個組員的性格及興趣愛好確定記錄員、展示員等不同的職責承擔者。不同的職責承擔者可定期輪換,以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鍛煉,而不是處于“被遺忘的角落”。每個小組都應盡量做到“優(yōu)、中、困結合”,既要避免優(yōu)等生優(yōu)越感“爆棚”,又要避免學困生在合作中滋生依賴情緒,還要給予中等生適當?shù)臋C會展示。在這樣的小組中,學生彼此之間的能力、知識、學習方法等有差異,在學習過程中可相互影響、取長補短,從而可以各有所得,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二、注重“三真”,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
只有在平等、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中,才能夠有效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的大膽質疑予以鼓勵,盡力營造平等的學習氛圍,從而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能暢所欲言,并保持對歷史知識的求知欲。
同時,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中,應扮演引領者、參與者、監(jiān)控者等多重角色,為學生提供適時的指導,從而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并得到相應的提升。
結合教學實際,筆者認為“三真”主要指以下幾方面:
(一)設置“真”問題,激活學生思維
教學過程要緊貼三維目標,圍繞教學重點、難點,設計合理有效且有難度、有梯度的問題,使小組合作能切實動起來。
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7課《遼、西夏與北宋的并立》的教學中,教師先提出第一個問題:以第6課中北宋的建立需掌握的三要素(時間、創(chuàng)立者、都城)作為模板,完成遼與西夏建立的相關知識表格。
在此基礎上,提出第二個問題:遼與西夏政權的建立與鞏固和統(tǒng)治者的哪些措施有關?這些措施有無共同點?
在學生掌握了各個政權的情況之后,再提出第三個問題:遼與北宋之間先后發(fā)生了哪些狀況?怎樣概括兩個政權之間的關系?
這三個問題由易到難,第一個問題在復習舊知的基礎上,學生能很快解決。第二個問題中統(tǒng)治者的措施這一小問,學生基本能夠掌握,而措施的共同點就需要學生經過探討才能得出“少數(shù)民族向中原漢族學習,民族之間彼此交融”的結論。第三個問題的第一小問,遼與北宋之間的狀況,需按時間順序來講述。各小組的表述中有差異,在教師的不斷強調下,學生再次加深了對歷史時序性特點的理解。而在回答“怎樣概括兩個政權之間的關系”時,則充分讓學生在小組中各抒己見,并最終得出結論:有戰(zhàn)有和,和平是最好的結果。在這一問題得到解決后,教師拋出最后一個問題:西夏與北宋的關系如何?學生能夠較輕松地找出相關內容,并得出結論:有戰(zhàn)有和,和平為主。
問題的設置應切合課本內容,緊扣重點、難點,并從學生易接受的角度著手,從而使學生思維有效聚焦,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引導學生切實地動腦,牢固掌握書本知識,并有所拓展。 (二)組織“真”探討,激發(fā)學生活力 “學生樂于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是評價一堂課的重要標準之一,但并不能為了討論而討論。對于需要學生合作討論解決的知識點,教師應設計好討論的問題,問題要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和開放性,并且要考慮到討論的時間和時機。要合作,要自主探究,必須先讓組員獨立思考;討論的時間由組長把控,讓每個組員都能參與;交流時也要提醒各組員善于傾聽、敢于表達。
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1課《隋朝的統(tǒng)一與滅亡》時,在要求學生分組自主學習課本內容后,教師出示“議一議”欄目:
材料一
汴河懷古
皮日休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材料二
汴水
胡增
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
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請學生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議一議隋煬帝時期開通的大運河帶來了怎樣的結果。我們該如何評價大運河?
討論安排在第二日“開通大運何”的展示環(huán)節(jié)之后,學生討論得非常熱烈。學生有疑問、有肯定、有駁斥、有思考,在一波又一波的討論中,他們的思路漸漸清晰:要注重事情的多面性,歷史事件要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來評價。讓學生能思考、能討論,切實體現(xiàn)了合作學習的要義。
(三)實施“真”評價,提高師生實力
小組合作模式的課堂評價應從適應學生思維需要、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角度來著手。因此,大致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重在激勵,鼓舞參與;重在引導,允許答案多樣化;重在形成性評價,注重過程。
在評價隋煬帝開通大運河時,有一位學生說開通大運河有利于發(fā)展旅游事業(yè),引起大家一陣哄笑。教師首先從促進交通這方面肯定了這一論點;其次引導學生考慮交通的便利促進了哪些行業(yè)的發(fā)展,由此進一步拓寬學生思路;再次告訴學生對于其他同學的觀點應如何思考,進而拓展學生思維。
在評價中,要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其他同學的觀點、真正理解別人的觀點,教師就一定要善于因勢利導,注意語言的運用。比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你對他的觀點贊同嗎?你能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他的意見嗎?你對他的觀點有沒有補充或是修正?你是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學生在討論中,分享彼此的思考,分享彼此的理念,他們處于精誠合作的氛圍中,其間有思想的碰撞,更有合作、團結的共享、共進,這也是對學生開展的一種合力教育。
“凡事貴在真”,小組合作學習這樣一種立足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學習模式,真實地讓學生體會到了合作共進,感受到了自身的能力提升。
三、提升教師能力,使教師成為新形勢下學生發(fā)展的“引領者”
小組合作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有效組織和引導,因此對教師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精心分組,合理設計問題,善于把控課堂(時間、紀律等),及時進行評價,這些都需要教師具備相應的知識與能力。因此,教師只有不斷加強研究學習,努力探索,實踐運用更多的教學技能方法,更深入地了解學生、分析學生,才能使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引導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并培養(yǎng)其探究精神、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等,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真正使其成為優(yōu)秀的人。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還需要一線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挖掘它的作用和價值,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有迷茫,也可能會有輝煌,但只要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它必將煥發(fā)永恒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黃新春.讓學生在課外小組活動中享受快樂:組織初中歷史課外小組活動的點滴體會[J].中學歷史教學,2018(6):34-35.
[2]葉琴.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探析[J].中學教學參考,2019(18):60-61.
(責任編輯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