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會格,徐雪玲
(1.河南省直屬機關(guān)第一門診部 檢驗科,河南 鄭州 450000;2.平輿縣中心醫(yī)院 檢驗科,河南 駐馬店 463400)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為內(nèi)分泌科常見病,與胰島素作用欠佳、胰島素分泌不足有關(guān),主要特征為慢性高血糖[1]。泌尿系統(tǒng)感染為DM常見并發(fā)癥,臨床實踐表明,感染是導致DM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故有效控制、預(yù)防感染對降低DM患者病死率有重要價值[2]。目前臨床針對DM伴泌尿系統(tǒng)感染多通過抗菌藥物治療,但近年來抗生素類藥物被大量使用,致病菌耐藥性逐漸增強,對臨床感染防治工作造成較大困擾[3]。因此,早期明確病原菌種類及其耐藥性強度對感染的防治有積極意義。本研究選取河南省直屬機關(guān)第一門診部收治的117例DM伴尿路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實施病原菌分離及藥敏實驗,分析抗菌藥物耐藥性,進而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就診于河南省直屬機關(guān)第一門診部117例DM伴尿路感染患者為研究對象,男52例,女65例,年齡 62~79歲,平均(70.85±3.96)歲,DM病程3~12 a,平均(7.68±2.14)a,感染時間0.5~5.0個月,平均(2.64±0.92)個月。本研究經(jīng)河南省直屬機關(guān)第一門診部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選取標準(1)納入標準:①符合《國家基層糖尿病防治管理指南》中DM的診斷標準[4];②空腹血糖>7.0 mmol·L-1,隨機血糖>11 mmol·L-1,伴有不同程度尿急、尿頻、尿痛、多食、多飲、體質(zhì)量減輕、多尿等癥狀;③尿液檢查存在白細胞;④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合并既往泌尿系統(tǒng)手術(shù)史、導尿史、泌尿系統(tǒng)結(jié)石;②合并肝腎嚴重并發(fā)癥、神經(jīng)及意識障礙、抗菌藥物禁忌證;③合并消化系統(tǒng)感染、呼吸系統(tǒng)感染。
1.3 方法無菌瓶(同型號)收集清潔中段尿液,并進行細菌培養(yǎng);接種清潔中段尿液到血平板、中國蘭平板,依《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標準分離細菌,利用全自動藥敏分析儀、微生物鑒定儀(法國梅里埃,VITEK 2 COMPACT 30)行鑒定操作,同時實施病原菌藥敏實驗;革蘭陽性菌>104CFU·mL-1,革蘭陰性桿菌>105CFU·mL-1,視為有意義。質(zhì)控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腸埃希菌ATCC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
1.4 觀察指標(1)病原菌分布情況;(2)主要革蘭陽性菌藥敏實驗結(jié)果及耐藥性分析;(3)主要革蘭陰性菌藥敏實驗結(jié)果及耐藥性分析。
2.1 病原菌分布117例>60歲DM伴尿路感染患者中分離出146株致病菌。(1)56株(38.36%)革蘭陽性菌,其中6株(4.11%)鏈球菌素,21株(14.38%)表皮葡萄球菌,19株(13.01%)屎腸球菌,3株(2.05%)溶血葡萄球菌,7株(4.79%)糞腸球菌。(2)72株(49.32%)革蘭陰性菌,其中42株(28.77%)大腸埃希菌,13株(8.90%)鮑曼不動桿菌,11株(7.53%)肺炎克雷伯菌,2株(1.37%)陰溝腸桿菌,3株(2.05%)銅綠假單胞菌,1株(0.68%)奇異變形菌。(3)18株(12.33%)真菌,其中12株(8.22%)近平滑假絲酵母菌,4株(2.74%)白假絲酵母菌,2株(1.37%)熱帶假絲酵母菌。
2.2 主要革蘭陽性菌藥敏結(jié)果表皮葡萄球菌對萬古霉素、呋喃妥因、替考拉寧、利奈唑胺、米諾環(huán)素耐藥性為0,對青霉素耐藥性達100.00%;屎腸球菌對萬古霉素、阿米卡星、氧氟沙星、替考拉寧、利奈唑胺無耐藥性,而對青霉素、克林霉素耐藥性較強,分別為94.74%、84.21%。見表1。
表1 主要革蘭陽性菌藥敏結(jié)果
2.3 主要革蘭陰性菌藥敏結(jié)果鮑曼不動桿菌對頭孢哌酮、美羅培南、阿米卡星耐藥性為0,對頭孢曲松、阿莫西林、頭孢噻肟耐藥性較強,均為92.31%;大腸埃希菌對美羅培南無耐藥性,對頭孢唑林、復(fù)方新諾明、阿莫西林、頭孢噻肟耐藥性較強,其中對阿莫西林耐藥性可達100.00%;肺炎克雷伯菌對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美羅培南、阿米卡星無耐藥性,而對頭孢曲松、頭孢西丁耐藥性可達100.00%。見表2。
表2 主要革蘭陰性菌藥敏結(jié)果
DM為常見慢性病,研究指出,30 a內(nèi)DM患病率將由2.7%增加到4.6%,而DM患者數(shù)量將由1.4億人次增加到3.7億人次[5]。感染和DM是兩種互相促進的疾病,DM患者發(fā)生感染時會增加生長激素、胰高血糖素、皮質(zhì)醇分泌,引起血糖升高,導致病情復(fù)雜加重,嚴重時會發(fā)生酮癥酸中毒,危及患者生命健康[6]。故臨床應(yīng)及時采取有效治療方案,以防治感染發(fā)生,降低臨床病死率,改善老年人生活質(zhì)量。
DM患者機體代謝紊亂、免疫功能下降,當出現(xiàn)酮癥酸中毒時,可抑制粒細胞功能,降低白細胞吞噬功能,從而可導致炎癥反應(yīng)下降,抗體生成減少[7]。同時,DM合并神經(jīng)病變患者常伴有尿潴留、神經(jīng)性膀胱炎等癥狀,且尿糖水平高,便于細菌生長,故易發(fā)生上行感染,引發(fā)腎盂腎炎等。另外,糞腸球菌、鳥腸球菌等革蘭陰性菌于高血糖血液中更易繁殖、生長,因此極易導致泌尿系統(tǒng)感染[8]。本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117例DM伴尿路感染患者中分離出146株致病菌,其中38.36%為革蘭陽性菌,49.32%為革蘭陰性菌,12.33%為真菌,可見DM伴尿路感染患者多為革蘭菌感染。分析原因在于DM患者代謝紊亂,免疫力下降,會限制粒細胞功能,減輕炎癥反應(yīng),進而影響抗體生成,同時血糖水平較高可為糞腸球菌、鳥腸球菌等提供有利繁殖條件,因此易發(fā)生革蘭菌感染[9]。另外本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革蘭陽性菌對萬古霉素、阿米卡星、呋喃妥因、利福平、亞胺培南耐藥性較低,革蘭陰性菌對哌拉西林、左氧氟沙星、頭孢哌酮、頭孢西丁、美羅培南、阿米卡星耐藥性較低,可見常用抗菌藥存在不同程度耐藥性。分析原因在于非特異性殺菌藥物與致病菌多次接觸后,會導致致病菌敏感性減弱乃至消失,進而使藥物療效減弱或消失,故致病菌易產(chǎn)生耐藥性[10]。
綜上所述,DM伴尿路感染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革蘭菌感染,且不同致病菌均存在一定耐藥性,故結(jié)合藥敏實驗、病原菌分離有助于確保用藥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