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娟 西安工業(yè)大學北方信息工程學院
關鍵字:移動互聯網 高等教育 改革
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yè)從1978年恢復高考以后迅速恢復和發(fā)展,經過這幾十年的發(fā)展和積累,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績,我國高等教育總體發(fā)展水平逐步提高。但在高等教育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也存在很多急需我們分析、研究、并著手解決的問題。
第一,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在改革開放之前,高校的教育理念是相對獨立的,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也是獨立的,社會需要高校培養(yǎng)人才,需要這些人才來解決具體的問題。按照這種理念和方式培養(yǎng)出的畢業(yè)生可以被社會所接受,甚至被稱之為人才。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高校外圍的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市場競爭已經成為人力資源分配的主要方式,此時需要高校根據社會發(fā)展需求去培養(yǎng)學生,而不是按照以往陳舊的理念去培養(yǎng)。我們要用今天的知識和方法去教今天的學生,而不是用昨天的知識去教今天的學生。
第二,教育邊界性太過明顯。各大高校同一專業(yè)開設的專業(yè)課各不相同,同一門課程不同學校的教學大綱也不相同,教學大綱要求什么老師就講什么,學生就學什么。同一個知識點的各種應用,各個學校的側重點不同,學生是只知其一,不知道后面還有二、甚至還有三,步入社會后一旦實用的側重點和學校的不一樣,就出現各種不適應。
移動互聯網的興起,使移動學習迅速的進入人們的視野,將大數據和教育資源相結合,是互聯網時代科技帶給高等教育的新思路。我國高等教育要符合時代發(fā)展的總體趨勢,必須進行一次大規(guī)模的改革。
教育資源信息化。利用互聯網這一平臺,對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和優(yōu)化。提供更多的共享資源和下載資源的平臺,讓教育資源流動起來,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還可以通過在線直播、慕課、在線課堂等方式,讓學生共享優(yōu)質的教師和教育資源,真正做到教育無界限,并形成一個互通有無、交流共享、共同提升的教育資源信息化平臺。
教師角色多樣化。在互聯網時代,教師要進行角色轉變,從主演變成導演,讓學生自己去當主角;即從一個單純傳道的角色轉變成引導學生學習、啟發(fā)學生學習、和學生共同學習的伙伴。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實踐經驗、社會閱歷都可以成為學生的學習向導,而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上進心也將成為教師教學的動力。教師將從參與者轉變?yōu)樵O計者,從管理者轉變?yōu)榧钫?,從主演轉變?yōu)閷а荩巧偷匚徊灰粯恿?,師生間的關系和相處模式也就隨之不同了,所以我們要重新建立移動互聯網環(huán)境下的師生關系。
課程建設實用化?;ヂ摼W時代,傳統的學科和專業(yè)在迅速分化,新的專業(yè)和學科不斷涌現,我們不能再用昨天的知識來教今天的學生,我們需要將課程建設和培養(yǎng)方式具體化、實用化,把促進學生發(fā)展作為課程建設思路,讓課程建設和培養(yǎng)模式緊跟社會和市場發(fā)展的步伐,讓課堂緊跟學科發(fā)展前沿,讓學生學習的同時也在實習,提高學生的就業(yè)競爭能力。
學習方式智能化。移動互聯網時代,教學資源豐富,獲取手段多樣,學生可以通過在線購買課程、付費視頻課程、慕課、微課等形式在線學習,滿足自己個性化的學習需求。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需求為核心、以個性化為目的的自主學習正在成為主流學習方式。
知識結構完整化。網絡時代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可以隨時隨地學習,想學什么就學什么。但是,網絡上無法給學生提供整套的知識體系,知識前后的銜接,先修課、后續(xù)課之間的聯系等。學生的知識結構應該是完整的、系統的、有序的,因此,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需要重建學習者的個性化的知識結構和體系,將龐大的、雜亂的信息根據個人的興趣與需要進行整理和分類,形成清晰的結構化體系。
建設教育資源信息化平臺。移動互聯網時代,要共享豐富教育資源,使學生不受地域限制,就要建立一個互通有無、交流共享、共同提升的教育資源信息化平臺。此平臺不受地域、學校的限制,加入平臺的所有教師都可以共享平臺提供的教育資源,并將這些資源用于教學中,彌補教育邊界化、教育區(qū)域化的不足。加入平臺的教師共享平臺資源的同時,也可以將自己的教學資源共享給平臺,從而共享給平臺中的其他教師。
此平臺的建立,使得教育資源集中化、綜合化、結構化,建立了完整的知識體系,避免了不同教師講授同一門課程的側重點不一樣,導致學生學習偏差的問題。同時,運用教育資源信息化平臺這種智能化教學方式,讓學生更能緊密結合當前社會發(fā)展趨勢,了解社會發(fā)展動向,為了將來的步入社會提前打好基礎。
提高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傳統教育要求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學會、學懂?;ヂ摼W時代,對教師的要求更為嚴格,除了教會學生知識外,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讓學生具備學習能力,就算將來步入社會沒有老師,學生也可以自己學習?;ヂ摼W時代的學習,學生不僅要在課堂學習,更要學會使用互聯網這個平臺,去學習更多課堂上沒有的,或者課堂上不全面的知識。教師除了要在課堂上講授專業(yè)知識之外,還要教會學生利用教育資源信息化平臺、利用智能的方式去學習更多專業(yè)知識,來滿足社會的需求,這就需要提升教師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
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提升,教師首先要掌握信息知識,其次要具備信息能力。所謂的具備信息能力是提升信息素養(yǎng)的核心,教師要從書本學習、集中培訓的模式轉變過來,利用互聯網、利用智能工具、利用教育信息化平臺去獲取教學方面的相關知識,從而掌握信息知識。只有教師具備了信息能力,掌握了信息知識,學生才能從中獲益。
發(fā)揮校企合作效用。移動互聯網時代,高等教育的課程建設要想更實用,就得注重校企合作。企業(yè)是面向社會大眾的,他們才是最了解社會需求的。高等教育培養(yǎng)出的學生最終的目的就是服務社會,所以了解社會需求是我們高等教育核心任務。上課教給學生的知識都是從實踐中總結得到的,讓學生把課堂和實踐結合起來,學生才有了繼續(xù)學下去的動力、才有了學習的迫切性。校企合作就是一條最快了解社會需求的通道,讓教師教的更實用,讓學生學的更實用。
移動互聯網時代是一個知識經濟、信息革命、全球化的時代,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高等教育在移動互聯網環(huán)境下也同樣面臨改革,意識到改革的嚴峻性并進行正確的改革,才能讓高等教育在移動互聯網的大潮中順風順水,一路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