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蘭英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qū)第九小學 江西 撫州 344000)
小學生進入高年級以后,面對的數(shù)學學習內容更加復雜,如果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審題能力,學生在做題時,往往丟三落四,答題的方向就會出現(xiàn)偏差。對于一些十分簡單的題目,有些學生竟然做不對。分析原因,不是這些學生不會做,而是這些學生審題時非常粗心。下面,我就結合我自己的教學實際,談一談自己的幾點想法:
1.1 粗心。學生審題時不認真,往往造成審題出現(xiàn)錯誤。例如:根據一位病人某日0時到24時的體溫記錄折線圖,求從中午12時到下午4時,病人的體溫升高了多少攝氏度?有的學生在讀題時只是用眼睛掃了一下“中午12時”和“下午4時”后,直接用病人下午4時的體溫減去中午12時的體溫,答案肯定是錯誤的。學生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錯誤,在于學生審題時缺乏細心和耐心。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審題時,要使得學生養(yǎng)成在讀題時認真讀每一個字、仔細揣摩題中的詞語在句子中的含義的習慣,要讓學生明白:題目中的文字雖然簡單,但是我們在審題時一定要認真對待,千萬不能馬虎。
1.2 思維定勢。學生學習了某一個知識點以后,就錯誤地以為在最近的練習中出現(xiàn)的題都可以運用這個知識點來解決,所以就不仔細看題,卻張冠李戴地進行解題。例如:學生在學習了用“萬”或“億”作單位的小數(shù)表示大數(shù)目后,對40075700米進行改寫時出現(xiàn)了錯誤,原因在于題中的條件是將40075700米改寫成用“千米”作單位的數(shù),學生習慣性地將它改寫成了用“萬米”作單位的數(shù)。
1.3 不善于“鉆研”。在高年級的數(shù)學題中,解決問題需要的關鍵條件往往不是直接給出,而是隱藏在另外一些條件之中。如果學生不認真思考,思路就無法打開。例如:長方體的高減少3厘米,就變成了一個正方體,表面積比原來減少60平方厘米。原來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對于這道題,有不少學生不知道如何下手來解決。其實,這道題里面隱含了一個重要的條件,那就是“減少的60平方厘米的表面積就是4個小長方形的面積的和”。如果發(fā)現(xiàn)了這個隱含的條件,審題的障礙也就掃除了,這道題就很容易解決了。
造成高年級學生審題不當?shù)脑蜻€有很多,比如: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不佳、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學生的斷句能力較弱,等等。數(shù)學題目中的一些詞語、一些句子,都有其特定的含義,有時顛倒一下語句的順序,題意就變了,學生如果不認真推敲,往往就會掉進題中的“陷阱”之中。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經常引導學生養(yǎng)成認真審題的習慣,才能使得學生避免看錯題,做錯題。
審題是成功解題的前提。小學高年級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越來越受到教師和家長的關注,要想提高高年級學生的解題能力,首先就要提高他們的審題能力。
2.1 多讀。學生在審題時,往往要借助語文的學習方法,那就是多讀。題目中給出的條件和問題往往是語言文字,所以在審題時,首先要理解文字的內容和意思。有的學生之所以沒有審清題,就是由于他們沒有讀懂題的意思。比如:一塊白菜地的形狀是三角形,它的底是30米,高是20米。如果每平方米種8棵大白菜,這塊地一共可以種多少棵大白菜?對于這道題,有的學生沒有讀懂“每平方米種8棵大白菜”的意思,居然用白菜地的面積除以8,這種做法自然是不正確的。如果學生能夠多讀一讀,揣摩清楚這句話的意思,這道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2.2 多劃。讓學生用線劃出題目中關鍵的詞語或短句,以此來幫助學生理解題意。但到了高年級,這樣的學習方法逐漸被學生丟掉了,學生似乎認為劃線太浪費時間了,對劃線的方法嗤之以鼻。然而,就算是教師,在做復雜題的時候,有時也會分不清題中的主要條件和次要條件,以及多余條件。劃線能夠幫助我們分清題中的主干,理清思路,對解決問題的幫助很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多劃一劃,劃出題目中的關鍵詞語、短句,以及題中的問題。
2.3 多說。小學生越是到了高年級,越不愿意開口說話,有什么想法總藏在心里,不愿意說出來供別人分享。對于審題,學生也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那就是不愿意表達自己對題意的理解。學生在說的過程中,思維會被激活,對于理解題意有很大的幫助。一個善于說的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往往比不善于說的學生要好。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時刻注重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一方面,讓一些學生交流自己的解題思路,另一方面,讓其余學生在傾聽別人發(fā)言的過程中加深對題意的理解。
2.4 多畫。在高年級,學生對畫線段圖、示意圖等作圖方法的運用意識較弱,常常用思考來代替畫圖,總是嫌畫圖麻煩,不想畫圖。但是,有許多題需要借助作圖來解決問題。比如:用4個棱長是2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成一個大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有些學生想當然地認為結果只有一個,實際上結果并不唯一。雖然有些題沒有要求用畫圖來解決,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使得學生養(yǎng)成審題時畫圖的習慣,從而促進學生審題能力的提高。
2.5 多檢查。學生在讀完題以后,就匆忙下筆,往往出現(xiàn)了錯誤。學生在審題時難免會出現(xiàn)判斷上的失誤,如果學生能夠檢查一下,就會立刻發(fā)現(xiàn)自己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進行糾正,從而避免了錯誤的發(fā)生。比如:有的學生在讀題時將“最少”看成了“最多”,如果不檢查,就會求出“最多”的那種結果,顯然是錯誤的。因此,引導學生養(yǎng)成檢查的好習慣對于學生的審題能力的提升會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審題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教師和學生有足夠的耐心;需要一個學習、積累、反思、提升的長期發(fā)展過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實踐和探索,找到適合學生審題能力提升的培養(yǎng)方法,然后有的放矢,才能真正促進高年級學生審題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