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 莉 喬龍虎 張振奇
安徽省亳州市中醫(yī)院放射科 (安徽 亳州, 236800 )
原發(fā)性肝癌(PHC)作為高致死率的惡性腫瘤,未經(jīng)系統(tǒng)性治療晚期患者的總生存期不足3個月,即使經(jīng)系統(tǒng)性治療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不足70%,10年生存率不足40%[1]。PHC屬于進展較快的惡性腫瘤,初期并無特異性癥狀,臨床出現(xiàn)癥狀時大都已經(jīng)處于中晚期,早期確診有利于PHC治療[2]。包括X線攝影、超聲內(nèi)鏡、PET-CT等影像學技術(shù)均在PHC早期診斷中有所應用,但影像學技術(shù)存在的軟組織分辨較差的缺點制約了臨床應用。64排螺旋CT(64-MDCT)可采用增強掃描技術(shù)進行軟組織掃描,可清晰地顯示腫瘤血供、組織被侵犯、腫瘤大小等情況,在臨床已應用于肝癌的診斷及預后評估[3,4]。然而,64-MDCT增強掃描的應用效果受碘對比劑的濃度、劑量、注射方式以及掃描參數(shù)等多種因素的影響[5,6]。另外64-MDCT增強掃描時,不同掃描分期的病灶檢出率也不相同,文獻研究傾向于動脈期對肝癌病灶的檢出最高[7,8]。鑒于此,本研究以90例肝癌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64-MDCT掃描高、低濃度碘對比劑應用在肝癌患者增強掃描中的效能,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90例肝癌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法分為300 mg/ml濃度碘對比劑組(簡稱低濃度組)和350 mg/ml濃度碘對比劑組(簡稱高濃度組)。低濃度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齡最大65歲,最小37歲,平均(48.9±6.4)歲。高濃度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齡最大62歲,最小40歲,平均(47.3±5.1)歲。
1.2 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的診斷均符合中國抗癌協(xié)會病理專業(yè)委員會2015年制定《原發(fā)性肝癌規(guī)范化病理診療指南》中的標準[9]。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且經(jīng)肝臟穿刺病理診斷者;②年齡在35~65歲;③簽訂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年齡大于65歲或小于35歲者;②伴有心、腦、腎、胃、腸等器官嚴重疾病者;③對碘劑過敏者。
1.4 檢查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64-MDCT行肝臟掃描診斷。掃描前先行碘過敏試驗,確定無碘過敏指征后擇期行64-MDCT掃描。掃描前予以禁食8~12h,掃描前溫水1000ml充盈胃部。掃描中指導患者進行呼吸訓練,以盡可能減低呼吸偽影帶來的影響。掃描中統(tǒng)一以碘海醇作為對比劑,低濃度組患者注射常規(guī)碘海醇,劑量為300mg/ml,約1.5 ml/kg,高濃度組患者注射高碘海醇,劑量為350mg/ml,約1.7ml/kg),注射速率均選用3 ml/s。所有病例均對肝實質(zhì)、主動脈、門靜脈進行三期掃描,即動脈期掃描、門靜脈期掃描和延遲期掃描,掃描時間分別為碘海醇注射后的20s~35s(共10s)、65s~75s(共10s)和180s~240s(共60s)。
采用上海聯(lián)影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Uuct760儀器,參數(shù)統(tǒng)一設(shè)置為相同:電壓/電流/準直器/探測針/層厚/螺距=120 kv/180 mAs/1.5 mm/512×512/5 mm/5 mm。掃描所得數(shù)據(jù)傳至工作站進行重建。
1.5 觀察指標 測量增強肝實質(zhì)、主動脈、門靜脈的動脈期、門靜脈期和延遲期的CT值,統(tǒng)計病灶檢出結(jié)果,并分析動脈期、門靜脈期和延遲期病灶檢出率,觀察患者腎毒性不良反應情況。病灶檢出評價標準[10]:圖像無病灶顯示計為1分;病灶形態(tài)較為模糊,但可能偏向無肝癌病灶計為2分;病灶形態(tài)較為模糊,但可能偏向有肝癌病灶計為3分;病灶清晰,且可明確顯示其血供、血管、位置等解剖關(guān)系,可明確辨別出存在病灶計為4分。3~4分確診為肝癌病灶陽性。
2.1 兩組患者肝實質(zhì)掃描CT值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肝實質(zhì)掃描CT值比較
2.2 兩組患者主動脈不同分期增強CT值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主動脈不同分期增強CT值比較
2.3 兩組患者門靜脈不同時期增強CT值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門靜脈不同分期增強CT值比較
2.4 兩組患者病灶檢出數(shù)及不同分期病灶檢出率 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病灶檢出數(shù)及不同分期病灶檢出率比較 [個(%)]
2.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兩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嚴重腎毒性不良發(fā)應。高濃度組患者有5例出現(xiàn)輕度不良發(fā)應,占比11.11%;低濃度組患者有4例出現(xiàn)輕度不良發(fā)應,占比8.89%,兩組比較t=0.123,P=0.726,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肝臟不僅是人體消化系統(tǒng)中最重要器官,也是機體代謝功能器官,同時也是惡性腫瘤高發(fā)器官之一。早期確診是制定有效治療方案的基礎(chǔ),但目前CT常規(guī)平掃在臨床診斷應用中存在較大局限性,尤其在小肝癌和肝血管瘤癌檢出方面尤為明顯[11]。Kim[12]證實常規(guī)CT掃描應用于1cm以下肝腫瘤檢出率很低,僅為23.4%,其主要原因在于成像的對比度和清晰度不足。近年,64-MDCT增強掃描借助造影劑進行肝臟多期掃描,有效提高了病灶檢出率。
64-MDCT增強掃描可增強正常組織和病灶組織之間的碘密度對比差,對病變組織影像進行增強,這利于避免CT平掃成像的對比度和清晰度不足[13]。然而64-MDCT增強掃描也受較多因素影響,如患者自身因素(如心腎功能)、掃描參數(shù)(如掃描時間、準直器設(shè)置、探測針設(shè)置)、碘對比劑應用方法(如濃度、劑量、注射方式)等[14-16],尤其是碘對比劑的應用是肝癌64-MDCT增強掃描研究中的熱點。在早期研究中,有學者指出,高注射速度(5 ml/s)時肝癌64-MDCT增強掃描效果強于低注射速度(3 ml/s)[17]。但近期研究顯示,高注射速度的不良反應較多,且對肝癌64-MDCT增強掃描CT峰值提升并未產(chǎn)生直接影響,故臨床最常見注射速度為3 ml/s[18]。Awai等[19]的研究顯示:肝癌64-MDCT增強掃描中,碘對比劑應用劑量對增強掃描的CT值產(chǎn)生影響,這與高劑量對比劑進入肝臟濃度較大,因此可增強影像效果。另外,有大量研究顯示,在保持對比劑總量相同的情況下,高濃度碘對比劑對病灶顯示效果更佳[20]。為進一步證實高濃度碘對比劑掃描在肝癌診斷中更具效能,本研究在控制其他影響因素情況下進行研究,結(jié)果提示高濃度碘對比劑掃描在肝癌患者分期診斷中具有更佳的腫瘤檢出效能。目前臨床對于高濃度碘對比劑應用最大的質(zhì)疑在于其腎毒性,如腎性低蛋白血癥、腎性低血鉀癥等。但本研究中,兩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嚴重的腎毒性不良反應,提示碘對比劑濃度提升到350 mg/ml也是相對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