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彥希 孫學華 張景豪 朱曉駿 高月求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肝病科 (上海, 201203)
在慢性乙型肝炎(CHB)的主要臨床癥狀中,乏力最為常見,也最為突出,其發(fā)生率可達70%以上,區(qū)別僅在于程度輕重的不同[1]。CHB在傳統醫(yī)學中歸于“黃疸”、“脅痛”、“積聚”等范圍,其病因病機關鍵在于正虛邪戀、本虛標實,其中“本虛”多涉及肝、脾胃和腎[2,3]。歷代許多醫(yī)家認為,CHB乏力癥狀的發(fā)生與肝、脾、腎三臟相關,蓋因外邪侵襲或正氣不足導致肝失于疏泄或藏血,導致氣血失調,筋脈不利;肝病的轉歸多傳于脾,導致肝郁脾虛,或肝病及腎,導致肝腎陰虛,從而筋脈失養(yǎng)所致。
本課題為探究CHB患者乏力癥狀的中醫(yī)病機特點,從證候要素及證型分布兩個角度出發(fā),對存在乏力癥狀CHB患者的中醫(yī)病機特點進行初步分析,為中醫(yī)藏象理論中“肝為罷極之本”、“脾主肌肉”、“腎為作強之宮”等理論提供臨床實證依據。
1.1 一般資料 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yī)院肝病科門診和病房就診,符合CHB診斷標準,且以乏力為主訴的患者234例,其中男155例(66.2%)、女79例(33.8%),平均年齡(43.90±12.56)歲,平均病程(8.42±6.02)年?;颊呔顚懼嗅t(yī)證候積分量表及疲勞量表(FS-14)[4]。
1.2 診斷標準及納入排除標準
1.2.1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參照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感染病學分會發(fā)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5]。中醫(yī)診斷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內科肝膽病學組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2012年1月)》[6]。
1.2.2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的CHB患者;以乏力為主訴;年齡18~65歲,性別不限;簽訂知情同意書。
1.2.3 排除標準 合并慢性重型肝炎、肝硬化、脂肪肝或其他肝臟疾病者;伴有心、腎、肺、內分泌、血液、代謝及胃腸道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孕婦或哺乳期婦女。
1.3 調查方法 先采集患者的一般資料(姓名、性別、年齡、病程、家族史、治療史、用藥史、合并其他疾病等)。經研究人員進行必要的解釋后,由患者自行獨立完成中醫(yī)證候積分量表及FS-14表的填寫。
中醫(yī)證候量表:此量表前期已經過反復研究和信效度檢驗?;颊呔妥陨懋斚虑闆r,根據納差、脅痛、腹脹、乏力等癥狀予以評分(無:0分;輕:1分;中:2分;重:3分)。
FS-14量表:患者根據近1個月內的主觀感受圈出“是”或“否”。第10、13、14條3個條目為反向計分,其余11個條目均為正向計分;將第1~8條8個條目的分值相加即得軀體疲勞分值,將第9~14條6個條目的分值相加即得腦力疲勞分值,而疲勞總分值為軀體及腦力疲勞分值之和。
1.4 證候要素及證型的分類 參照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內科肝膽病學組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中醫(yī)診療專家共識(2012年1月)》及中醫(yī)診斷學對于肝病相關證候的描述,結合專家意見,對所用中醫(yī)證候積分量表中提到的診斷意義較大的癥狀對證素進行分類。具體如下:①肝陰虛相關因素:視物疲勞、目干、脅肋隱痛;②濕熱相關因素:身目發(fā)黃、小便發(fā)黃、口干、口苦、口臭、惡心嘔吐、大便黏滯不暢、便秘、肌膚瘙癢;③肝郁相關因素:脅肋脹痛、善太息、乳房脹痛、腹脹、胸悶;④脾虛相關因素:口淡、胃脘滿悶、食欲不振、噯氣、便溏;⑤腎陰虛相關因素:耳鳴、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寐艱多夢;⑥腎陽虛相關因素:形寒肢冷、夜尿頻數、腰痛、頭暈眼花;⑦瘀血相關因素:脅肋刺痛、皮膚甲錯、面色晦暗、牙齦出血。根據中醫(yī)證候積分量表結果,判定患者所屬中醫(yī)證型。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連續(xù)型定量資料使用單樣本Kolmogorov-Smirnov檢驗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相關分析使用Spearman相關。對所有癥候進行因子分析,對變量進行降維后將提取的公因子作為新變量,進行聚類分析。
2.1 乏力和中醫(yī)證候要素的相關性分析 見表1。
表1 CHB患者FS-14量表積分和證候要素積分間的相關性分析
2.2 乏力和中醫(yī)證型的相關性分析 見表2。
表2 CHB患者FS-14量表積分和不同證型積分間的相關性分析
2.3 聚類分析 對原中醫(yī)證候量表中的45個因子進行因子分析的適用性檢驗,結果顯示取樣適當性數值(KMO)為0.686>0.5;Bartlett球形檢驗拒絕獨立性假設(χ2=2018.535,P<0.001),提示數據適合進行因子分析。以特征根>1和碎石圖為依據,可以提取14個公因子,累計解釋總變異的64.646%。正交旋轉簡化因子載荷矩陣,選擇載荷在0.5以上的變量來解釋各公因子的專業(yè)含義。各公因子代表的具體癥候見表3。
表3 各公因子代表的具體癥狀
使用上述14個公因子作為降維后的新變量,進行層次聚類分析,根據公因子所反映的癥狀,對所有CHB患者進行聚類分析,確定每個類別所代表的證型。
①類別1包含了公因子F4、F8、F9,對應癥候有視物疲勞、目干、口苦、善太息、急躁易怒、多夢、健忘。根據診斷標準,主證可判斷為肝腎陰虛證。
根據所有CHB患者聚類樹形圖顯示(見圖1),公因子可合并為4個較明顯類別。
圖1 所有CHB患者的聚類樹形圖
②類別2包含了公因子F3、F10、F2,對應癥候有脅肋隱痛、身目發(fā)黃、小便發(fā)黃、牙齦出血、腰痛、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失眠、耳鳴、形寒肢冷。根據診斷標準,主證可判斷為肝腎陰虛證。
③類別3包含了公因子F1、F14、F13,對應癥候有:口淡、腹脹、胃部滿悶、食欲不振、惡心嘔吐、便秘、口臭。根據診斷標準,主證可判斷為肝郁脾虛證。
④類別4包含了公因子F11、F12、F5、F6、F7,對應癥候有噯氣、大便黏滯不暢、乳房脹痛或結塊、肌膚瘙癢、皮膚甲錯、面色晦暗、便溏、夜尿頻數。根據診斷標準,主證可判斷為肝郁脾虛證。
如表2示,所有CHB患者中肝腎陰虛證的積分與疲勞總分(rs=0.329,P=0.002)、軀體疲勞(rs=0.279,P=0.009)正相關,與結果相符。
本研究對234名CHB患者的證候要素積分和FS-14乏力量表積分進行相關性分析,發(fā)現所有證候要素都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疲勞感,其中脾虛、腎陰虛、肝郁與疲勞相關性最大。而證型與FS-14量表積分的相關性分析發(fā)現,肝腎陰虛證積分與疲勞總分、軀體疲勞呈正相關。使用因子分析對中醫(yī)證候進行提取公因子、降維、聚類,發(fā)現證型可分為四類,以肝腎陰虛證和肝郁脾虛證為主,與此前以中醫(yī)證候積分量表為基礎所統計的證型分布、證型與FS-14量表積分相關性的結果基本一致。
中醫(yī)學認為乏力癥狀的出現,與肝、脾、腎相關。外邪侵襲或正氣不足導致肝失于疏泄或藏血,出現氣血失調,筋脈不利;肝病的轉歸多傳于脾,導致肝郁脾虛,或肝病及腎,導致肝腎陰虛,從而筋脈失養(yǎng)所致。久病則臟腑氣血陰陽俱虛,四肢筋脈失于濡養(yǎng),癥見乏力、精神疲倦,甚至四肢全身無力。較輕者易在活動后產生疲勞感,嚴重者可能影響日常工作及生活質量。這對臨床用藥具有一定指導意義,臨床上見“乏力”不可一味健脾疏肝,還當補益腎陰腎陽,方為扶正重點[7]。通過證候要素的角度所得的分析結果與中醫(yī)蔵象理論所說“肝為罷極之本”、“脾主肌肉”、“腎者,作強之官”相符,尤其是補腎對改善乏力癥狀的重要性,“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更當“補腎”。
本研究發(fā)現肝腎陰虛證的積分與疲勞總分、軀體疲勞相關,這與CHB的臨床常見證型較為一致。雖然目前對CHB證型的分型意見各有不同,但是普遍還是認為最常見的證型主要為濕熱蘊結證、肝郁脾虛證、肝腎陰虛證[8-11],且從臨床實際來看,這3個證型的出現頻率的確較高于其他證型。
聚類分析發(fā)現,證型以肝腎陰虛證和肝郁脾虛證為主。因此可以認為肝腎陰虛證、肝郁脾虛證的CHB患者的乏力程度更高。
從證型角度出發(fā)對乏力病機進行分析,所得結果顯示,倦怠乏力的程度與肝腎陰虛證、肝郁脾虛證顯著相關,結合從證候要素角度出發(fā)分析所得到的結果,乏力癥狀與肝、脾、腎三臟相關,結果符合中醫(yī)藏象理論中“肝為罷極之本”、“脾主肌肉”、“腎者,作強之官”的觀點,且與“脾”、“腎”的相關性更顯著,提示在治療時,不僅要調肝,“補肝體和肝用”[10,11],更當將補腎健脾擺在重要位置,“升降脾胃,培養(yǎng)中宮”[12]、“補腎為主,清化為輔”[13],靈活運用疏肝、健脾、滋腎等治則治法,同時當兼顧治次癥,合理加減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