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炳
(安徽省舒城縣孔集中心校 安徽 六安 231313)
早在先秦時期,至今上千年,無數(shù)朝代更替,但其對法治教育都是十分重視的,可見法律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作為我國的未來,也需要接受健全的法治教育。然而,在這樣一個以考試成績?yōu)橹鞯膽嚱逃甏?,部分學校卻出現(xiàn)了法治教育匱乏的現(xiàn)象。就以中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為例,課堂教育以記憶背誦為主,而法治教育卻只是走走形式,沒能針對問題深入的探討,自然也沒有辦法讓學生全心全意地投入法治教育的學習中,理解不了法治的意義。種種現(xiàn)象使得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失去了原本的教育價值,即使學生能夠在考試中獲取高分,但是他們的法律意識卻是淡泊的。事實上,法治教育應該從小做起,針對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法治精神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相應知識點的理解,更能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1.1 有利于適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時代潮流。我國發(fā)展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國,依法治國對推動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當前社會中卻出現(xiàn)了一些不懂法、濫用法的人,這些人成了社會的毒瘤,影響著社會的風氣。初中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夠強烈,容易受到外在的誘惑而走上歧途。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精神,能夠使學生懂法、知法,了解到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可為的。青少年作為我國社會的重要群體,局部的教育能夠影響到整體社會,從而推進依法治國的全面發(fā)展。
1.2 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以素質教育為主的今天,教育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發(fā)展,對學生的教育應該全面。而在這其中,法治教育則是首當其沖的。一直以來,法治教育和德育教育都是密切相關的。法治教育包含了德育教育的所有內(nèi)容,德育教育映射了法治精神。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精神,能夠促進學生的三觀正確的發(fā)展,引導其做一個有素質、講道德、守法律的文明人。如此一來,在學生自身的權利受到侵犯時,他們也會利用法律來保護自己,而不是選擇吃啞巴虧,更不會產(chǎn)生報復社會的想法,他們的身心將全面而又健康的發(fā)展。
2.1 轉變教學觀念。對于初中法制課的教學,教師要轉變得過且過的教學觀念,重視法治精神的培養(yǎng);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輔助的模式開展教學,盡可能多地讓學生理解法治精神。
2.2 將法治教育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將法治教育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以社會中的熱點問題為實例,能夠讓學生了解到學習道德與法治的意義所在,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法治意識也將逐步的提高。中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形成和發(fā)展的階段,教師所選取的案例不能太深刻,也不能過于簡單??梢砸砸恍┲苓叞l(fā)生的事情為例,讓學生們產(chǎn)生共鳴,更能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熱情。
例如,教師可以選擇“老人摔倒后,我們該不該扶?”的問題,讓學生們進行課堂討論。討論形式可以是以辯論賽為主的小活動,由支持扶老人的正方和反對扶老人的反方展開辯論。如此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在辯論賽中學生們各抒己見,教師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收集和整理。并且在法治教育的基礎上,肯定學生們的正確思想,否定他們的錯誤觀念。從而引導學生全面的去看待扶老人的這一個問題,當遇到實際問題時,他們能夠冷靜地分析,而不會把個人的情緒代入社會的風氣和制度。
2.3 增強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以理論知識為主,需要學生的記憶背誦,其教學內(nèi)容較為枯燥和乏味。學生的課堂熱情和課堂回應都相對較低。那么維持學生的課堂熱情與課堂積極性就需要教師能夠增強與學生的課堂互動。如果教師能夠在課程氣氛的構造之中注重一些“幽默”,那么課堂氛圍無疑會更好。教師可以通過實際案例的深情描述或者是對于案件的具體展示來激發(fā)學生的討論。在講述一些重點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用衍生的方式與學生溝通,將枯燥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趣味化轉化。合理地進行師生互動,能夠調(diào)動起學生接受法治教育的興趣,而學生也會更加主動地去接受法治教育,這有利于他們法治精神的養(yǎng)成。
總的來說,隨著法治教育在國民教育中的滲透,人們越發(fā)關注中學生的法治教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應該擺脫以應試教育為主的局限,在課堂教育中滲透法治教育;結合中學生的心理特征情況,教師應該以生活實際著手,多加利用信息技術和生活實例,加強課堂中與學生的互動,提高道德與法治課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在教育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法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