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怡
世界各國間的跨文化交際隨著全球化的推進越來越頻繁,也因此激發(fā)了人們對跨文化翻譯研究的極大熱情。 譯者的翻譯過程除了要對兩種語言形式進行轉換,更要對文化信息進行解碼。 考慮到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文化缺省現象是譯者面臨的一個普遍而棘手的問題。 文化缺省是指“譯文讀者與作者之間缺乏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從而影響譯文的連貫解讀”(王東風,1997)。 也就是說,如果作者和目標讀者來自同一個語言社區(qū),共享共同的心理表征和文化知識,通常會省略不言而喻的信息,以實現連貫高效的理解。 然而,對于缺乏相關文化背景的目標讀者來說,他們很難理解省略詞語的原文語義和文化內涵。 因此,文化缺省會導致他們對原文的誤解。 在這種情況下,譯者采取恰當的翻譯策略對彌補文化缺省,促進跨文化交際中正確意義的傳遞。
根據弗米爾的觀點,文化是“一個人作為他的社會的一員,為了和每個人一樣或者能夠和每個人不同,必須知道的規(guī)范和慣例”(Nord,2001)。 當使用文化缺省時,文化負載詞只是一個空符號,除非它與相關的文化相關聯(lián)。
1. 文化缺省的定義
在《話語分析》一書中,吉莉安·布朗對缺省的定義如下:“給定一個特定的情況,例如餐館場景,作者/演講者不應該通知他的讀者/聽眾餐館里有桌子和椅子,或者一個人訂購并支付其中消費的食物。 人們通常認為對餐館有這方面的知識。 在這種知識的表示中,情況的常規(guī)方面,例如餐館中的桌子和椅子,可以被視為默認元素。 除非讀者/聽眾被特別告知,否則這些缺省元素將被假定存在,即使沒有被提及也是如此”(Brown and Rule,2000)。 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缺省是一種省略。 文化缺省作為缺省的一種,最初指的是計算機程序對缺省過程的自動省略。 后來一些語言學家開始將這一現象引入人類交流。 在國內,王東風首先提出了文化缺省的概念,他認為文化缺省是指“在翻譯閱讀中,作者和讀者之間缺乏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對譯文進行連貫的解釋”。 可以看出,文化缺省可以促進生活在同一個文化圈的成員之間的有效和順利交流,但它也給不屬于這個文化圈的受體帶來了意義真空,因為他們不能結合文本內部的信息和文本外部的知識來構建解碼文本所必需的語義和情景連貫。 因此,譯者采用恰當的翻譯策略來填補這些文化缺省是至關重要的。
2. 文化缺省的形成
文化缺省中省略的是那些文化負載詞。 在開始創(chuàng)作一部作品之前,作者或譯者通常會根據其背景知識、文化規(guī)范、思維模式、文化偏好、閱讀預期等對預期讀者進行判斷,這些因素將在他的整個文本創(chuàng)作過程中得到體現。 對于那些包含大量文化背景信息的文化負載詞,作者沒有必要對其進行充分而明確的解釋,這將使文本過于冗長和無聊而難以閱讀。 因此,考慮到這種實際情況,作者傾向于省略這些文化負載詞的文化背景信息。 對于源語讀者來說,他們能夠毫不費力地、準確理解文化缺省詞,因為他們與作者生活在同一文化環(huán)境中。 正如馬特林所說,“文化默認的信息或偏好通常既不存在于上下文中,也不存在于文本之外的即時情況中,而是存在于讀者的長期記憶或語義記憶中”(Matlin,1989)。 總之,文化缺省的形成本質上是對特定文化的認同、習慣化和接受的結果。
3. 文化缺省的價值
文化缺省之所以受到稱贊,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它提供了具有預期的隱含意味的表達,從而帶來了審美氛圍(審美價值);第二,使表達簡潔,有效地促進交流(語用價值)。
首先是審美價值。 很多文學作品因為字里行間隱藏的含蓄美而備受喜愛。 這種模糊性體現了文本帶有一種朦朧的美感。 如果所有這些隱含的信息都被揭開,作品就會變得索然無味,對讀者沒有吸引力。 因此,文化缺省可以作為一個有趣的面具,等待讀者去探索,充分發(fā)揮他們的想象力。 通過省略這些文化背景信息,作者成功地用非簡潔的語言傳達了大量信息。與此同時,讀者可以從解碼和理解默認單詞背后信息的過程中獲得很多滿足和快樂。
其次是語用價值。 跨文化交際中的一個重要原則是簡潔。 根據格萊斯的觀點,“我們應該盡可能簡短地進行對話,并使我們的話語更具信息性”。 海姆斯也曾提出,“話語是否可行(即在既不太長也不太復雜的意義上是可管理的)可以作為判斷話語交際有效性的標準”。 這意味著作者不需要提供比文本中需要的更多信息。 文化缺省極大地滿足了語用標準的要求,它通過去除那些不必要和多余的信息來提高交際效率。
因此,文化缺省使作者能夠簡潔、有效、精致地表達自己。
只要文化差異存在就會有翻譯補償。 換句話說,它是翻譯活動的同步結果。
1. 翻譯補償的定義
直到20 世紀上半葉,翻譯補償研究才正式被納入翻譯研究。 但是關于翻譯補償的定義,直到20 世紀80 年代才系統(tǒng)化。
根據基思·哈維的說法,翻譯補償是“一種通過特定于目標語言或文本的手段在目標文本中重建類似效果來彌補源文本效果損失的技術”(Harvey,1995)。彼得·紐馬克認為,翻譯“據說是在一個句子的一部分失去意義、聲音效果、隱喻或程序效果時,在另一部分或在一個連續(xù)的句子中得到補償” (Newmark,2001)。 在中國,對翻譯補償最詳盡和最廣為接受的定義是夏廷德提出的:“補償是基于文本類型和偶爾在其他語言中遵循目標文本語言的條款或標準來配對或彌補翻譯過程中潛在或現有的損失”(夏廷德,2006)。
從這些定義可以得出結論,翻譯補償是對翻譯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發(fā)生的損失的一種補救方法,無論這些損失是屬于語境損失、語音損失、交際損失還是審美損失。
2. 翻譯補償的必要性
只要文化缺省存在,語義缺失就不可避免。 在這種情況下,譯者有責任填補原文中的缺失,并在譯文中揭示原文表層結構背后隱藏的意義。
譯者解釋和填補文化空白是為了實現翻譯的文化功能,以推動跨文化交際的傳播。 文化缺省涉及語言意義、語言外意義、社會文化、審美意義和風格。 沒有翻譯補償,譯文就無法向目標讀者充分傳達語義、文化內涵和審美價值。
3. 翻譯補償的類別
考慮到翻譯補償的重要性,如何進行適當的補償是值得思考的。 夏廷德將翻譯補償分為八類。 哈維和希金斯將翻譯補償分成四類,分別是實物補償、補償到位、合并補償、分割補償。 但后來哈維對上述分類不滿意,他提出了自己的分類版本,即平行補償、連續(xù)補償和位移補償(Baker,1998)。
從以上翻譯補償的分類可以看出,隨著跨文化交際的不斷發(fā)展和不同國家之間文化交流活動的日益頻繁,翻譯補償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
文化缺省是譯者在跨文化翻譯中面臨的一個常見障礙,如何在不破壞原文風味的情況下彌補文化缺省的問題值得譯者深思。 跨文化翻譯涉及廣告、字幕、國際新聞、文學作品等多種文本類型的翻譯。 下文將詳細分析譯者對旅游文本翻譯的補償。
例1:
原文: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朝暉夕陰,氣象萬千。
譯文:The vast and lofty Dongting Lake spreads boundlessly by carrying distant mountains in the mouth and swallowing the Yangtze River. It becomes shiny in the morning and dark at nightfall. The scenery vary considerably.
在這個例子中,譯者采用意譯法。 原句是典型的并列結構,如果按照原文風來處理,肯定會讓目標文本煩瑣冗長。 因此,譯者在語序和信息順序上做了一些調整。 首先句子的邏輯核心,即主語洞庭湖,在句子中起主導作用,“橫無際涯”還有“浩浩湯湯”用現在分詞來修飾主語。 第二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作為整個段落的注釋。 上述變化賦予了譯文英語句子結構,使翻譯后的句子連貫、優(yōu)美,便于閱讀。
例2:
原文:重慶依山筑城,吊腳樓是舊重慶城的一種較為普遍的居民建筑。 正如有民謠說道:“好個重慶城,山高路不平。”
譯文:Chongqing is built on the mountain. Diaojiao house is a common residential building in the old Chongqing city which is made of bamboo and supported by wooden stakes over ground. As a folk song goes,“Chongqing is a beautiful city with high mountains and uneven roads”.
在這個例子中,譯者采用音譯和意譯來處理文化缺省。 “吊腳樓”是一個文化專有名詞,不能用西方文化中的對等詞來代替。 如果把它渲染成懸掛的房子,西方讀者會發(fā)現它晦澀難懂。 因此,譯者采用意譯來解釋這種建筑的結構和材料。 通過這種方式,西方讀者可以知道它是什么,也可以對特定的中國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例3:
原文:梁祝的傳說讓每個中國人都深受感染。 其故事的起源地汝南縣馬鄉(xiāng)鎮(zhèn)也改名為梁祝鎮(zhèn),伴著這個蕩氣回腸的愛情故事,汝南也更加讓人心馳神往。
譯文:The legend of Butterfly Lovers touches every Chinese. The town of Ma in Runan County, where the story originated, has also been renamed as Lovers Town.With this stirring love story of the Oriental Romeo and Juliet, Runan is even more attractive to people.
在這個例子中,譯者采用順應來處理文化缺省。梁祝的故事是深得中國人的贊賞和接受的,但對西方讀者來說卻很陌生。 對于西方讀者來說,他們有自己版本的辛酸愛情故事,羅密歐與朱麗葉之間的故事是所有浪漫故事中最著名的一個。 因此,譯者采用了改編的方法,用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來代替梁祝,以促進西方讀者對這個文化負載詞的理解。
例4:
原文:平遙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世界文化遺產……當時的人不知道平遙,就如同現代人不知道深圳一樣不可思議。
譯文:Pingyao is a famous nation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and a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Pingyao was unknown to people at that time, just as New York is unknown to American modern people.
在這個例子中,譯者使用替代來處理文化缺省。在原文中,古代平遙的地位等同于現代深圳,這個比喻被用來加強平遙的知名度。 現代的深圳是中國最繁華的城市之一,其地位相當于美國的紐約。 因此,在這里,譯者用紐約代替深圳,這有助于目標讀者清楚地了解平遙在古代的地位,也實現了不同國家人民之間更好的跨文化交流。
從以上四個例子可以看出,翻譯補償在處理旅游翻譯中的文化缺省非常重要。 具體的補償策略因原文不同而不同,在上述例子中,譯者使用的策略包括音譯、注釋、意譯、改寫、省略、替代和語境放大。 在中國旅游文本中,原文中有許多裝飾性的文字,用來描述美景,譯者常常使用省略來處理文化缺省,因為中國人傾向于使用許多修飾語來放大某物的獨特性。 但是對于西方讀者來說,實用的信息比夸張的描述更重要。 因此,譯者省略了許多修飾語,以便使文本簡明易懂,便于西方讀者閱讀。 這些方法的運用成功地彌補了原文中的文化缺省,促進了目標讀者對原文的充分欣賞和理解。 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做的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轉換。 因此,一個合格的譯者應該對源語言文化和目標語言文化都有足夠的了解。 而補償策略的應用可以幫助目標讀者克服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使原文讀起來更加有趣和生動。
當然,由于資源有限,文章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補償研究不應局限于旅游文本翻譯中的文化缺省補償,而應擴展到盡可能多的文本類型中的其他類型的翻譯損失補償。 此外,譯者如何成功實現補償是一個重要而又棘手的問題。 隨著翻譯研究的發(fā)展,翻譯補償的研究和討論會越來越多,翻譯補償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應用也會逐步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