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北城小學 袁欽穎
為了拉近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的距離,提高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興趣,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小學文言文教學進行了相關探討與分析,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以供探討。
首先,文言文教學不僅具有工具性的作用,還是實現(xiàn)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促進學生文學意識的培養(yǎng)。同時,文言文本身就承載了很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信息,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重要基礎。
其次,現(xiàn)代白話文是在文言文的基礎上演變而來,這從白話文中的一些經(jīng)典語句就能充分體現(xiàn)出來,因此我們說現(xiàn)代白話文并不是憑空出現(xiàn)的。文言文中的某些語言因素應用于白話文中,可以讓文章語言更加凝練,表達也會更顯含蓄和委婉。因而,學生學習文言文知識,既可不斷提高自身文學素養(yǎng),又能增強自身文化修養(yǎng),從而更好地學習語文知識。
首先,文言文中有著大量通假字、生僻字、破讀字等,教師在引導學生朗讀課文時,首先就要引導和幫助學生掃清這些閱讀障礙。如《古人談讀書》中“是知也”的“知”通“智”,釋義為“智慧”。
其次,學生初讀文言文時,缺乏良好的文言文語感,無法理解文中意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善于結合各種朗讀形式,幫助學生掌握文言文誦讀和朗讀技巧,從而加深學生理解,使其感受古文之韻。如《伯牙絕弦》中,為了加深學生對“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的理解和感悟,筆者讓學生再讀課文,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學生深刻感悟到了“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意思,自然對“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最后,筆者在《楊氏之子》的教學中,揭題讀題后便提問學生:“這是誰家孩子?”學生答:“楊家的兒子。”再問:“古語說姓楊家的兒子是——”齊答:“楊氏之子!”追問:“如果姓張,可以稱其為——”“張氏之子。”“如果姓王呢?”“王氏之子?!痹谶@一問一答中,學生通過一次次不同的稱呼,深刻領悟到了文中的語言表達形式,感受到了其中的語言形式,最終達到了閱讀教學的最佳效果——“言意兼得”。
小學生對于任何新鮮事物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這也是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性的關鍵因素,是學生參與學習的原動力?;诖?,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緊抓學生這一心理特點,以興趣為先導,根據(jù)課文內容,結合學生興趣特點,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通過身臨其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不要急于在情境中講解課文內容,而是利用情境快速集中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回歸課本,拉近學生與文言文之間的時間距離,引發(fā)學生與文本的情感共鳴,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主動性。
以《兩小兒辯日》一課為例。首先,筆者帶領學生一起模仿古人語氣朗讀課文,抑揚頓挫、韻味十足,學生仿若走進了古時候的私塾學堂,從而興趣盎然地走進古色古香的文言世界。然后,讓學生自由組合,創(chuàng)設相應情境,進行角色扮演,模擬兩小兒的辯斗場景,通過還原真實的課文場景,激發(fā)學生興趣,讓他們在興趣的引領之下,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與文本進行親密交流。這樣,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古文的感染與熏陶,不自覺地走進文本,沉浸在文學美與文化美的世界之中。
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不僅是為了讓學生學習課文及其字詞解釋,而是如何借助這些文言文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提高語言理解能力,從而加深對中華璀璨傳統(tǒng)文化的感受,為其中學階段的文言文學習夯實基礎。故此,語文教師在教學文言文時,不能只局限于對課文內容的講解或解讀,而是以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和實際認知水平為依據(jù),進行科學合理而又有效的鞏固和拓展訓練,如練習背誦、默寫、復述課文等,以此豐富文言文的教學內容,提高整體教學效果。
通過上述教學課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楊氏之子》和《兩小兒辯日》都是以“讀”為核心、以“悟”為目的來展開教學的,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語感的重要途徑。當學生熟練掌握原文之后,筆者再次鼓勵學生結合課文注釋,大膽揣摩文章大意,并聯(lián)系上下文深入理解文本內涵。因此,筆者在文言文教學中,非常注重從韻律、聲韻等方面著手,充分展現(xiàn)出文言文的主要特點,讀之朗朗上口,聽之抑揚頓挫,給人以美的享受。通過以“讀”為主、以“練”為輔的方式,展開多種形式的訓練活動,讓學生正確朗讀文言文,加深對其語言的感受,深刻了解文本大意,從而更好地去誦讀和感受古文之趣。
文言文教學作為一種特殊教學形式,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尊重學生感受,引導學生從中汲取文化精髓,從而傳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拓展閱讀,鞏固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的掌握,拓寬學生文言視野,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進而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