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qū)中電頤和家園小學 呂 婧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習慣和寫作能力不斷地啟發(fā)與養(yǎng)成的一個重要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一般情況下都有較強的悟性,特別是在創(chuàng)造性比較強的寫作方面,小學生高年級語文寫作也會展現(xiàn)出巨大的優(yōu)勢。盡管優(yōu)勢展現(xiàn)得十分充分,但是目前我國小學高年級語文寫作也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對學生、老師以及學習方法不斷地改進,才能不斷地發(fā)揮其潛力。
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階段,學生們在這個階段大多不夠主動,沒有判斷事情輕重緩急的能力以及進行自主學習的意識,在很多情況下還是需要教師進行不斷的督促與引導,這也是教師們急切關注的問題。當然除了小學生的天性之外,這跟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機械化也有很大的關系,這不僅不會給學生帶來良好的學習體驗,反而會使學生產(chǎn)生更多的反感情緒。
教師特別是小學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思維模式的固化比較嚴重,特別是在進行作文課講述的時候,對小學生寫作的指導大都是按照三段式的模式,基本上不進行相關的潤色和提高。這種三段式的寫作結構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固化了學生的思維,這樣長期進行下去的話,會使學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對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
在進行小學作文教學的過程中,受小學具體的教育教學結構及教育體制的影響,小學教師在進行高年級作文寫作的過程中很難進行相關的改變與提高,小學語文教育體制的固化也成為教師命題過程中的一個巨大的阻礙。比如,在進行五年級作文教學的時候,教師出題讓學生寫一篇“對我國某一個城市的認識”,這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很難實現(xiàn)的,這與實際的教學意向不相符,長此下去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扼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教學質量出現(xiàn)大幅度下降的現(xiàn)象。
教師在對小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切合小學生的發(fā)展實際,符合小學生的具體的性格特征。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是讓小學生進行一個具體事物或者是意境的寫作,教師可以通過運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示相關的畫面情景或是帶學生進行相關的社會實踐的形式,不斷地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意識情景的激發(fā),不斷促進學生的社會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能力,同時可以不斷地激活課堂,活躍課堂的氛圍,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學習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
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xiàn)的,這個過程需要不斷地進行積累。學生在進行寫作的過程中如果想寫出來比較優(yōu)美的句子,引用十分具有文學意義的名句,還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進行搜集,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量。
小學生在小學階段因為學習的知識相對比較少,在進行相關的寫作的過程中,其表達能力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通過日常的定期訓練及給學生布置相關的課下作業(yè)的方式,不斷地加強對學生表達能力的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促進其寫作能力的全面提高。
寫作與讀書是相輔相成的兩個基本單位,二者是完全分不開的。在對小學生進行相關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這樣,學校在對小學生開展寫作課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小學生的閱讀課的開設,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鼓勵小學生進行相關的筆記的記錄,并寫下自己的心得。長此以往,小學生的語感會不斷地增強,寫作起來也會更加游刃有余。
綜上所述,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寫作來說,生活和閱讀是其進行寫作的一個重要的知識來源,是其進行寫作的源泉。對于小學生來說,這個階段的知識的豐富性也是最強的。在小學生高年級的寫作過程中,閱讀是小學生進行寫作的一個重要知識來源,是不能割舍的。只有閱讀與寫作相輔相成,實現(xiàn)良好的合作關系,在進行實際的小學高年級寫作教學提高的過程中,小學生才能有更多的提高,展現(xiàn)出更大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