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敏
(貴州省余慶縣松煙小學 貴州 余慶 564400)
案例教學法作為新型教學方式,具備開放性和互動性的特征。教師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場景進行重現(xiàn)和模擬,引導小學生把自己納入案例場景,通過研究、討論,完成語文課程及相關知識點的學習。該教學方式最早用于管理學、法學、醫(yī)學等領域,目前已推廣至各個中小學教學,鼓勵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不斷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其語文知識儲備。
案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適用性強,其重要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案例教學法能夠促進教學相長。教學實踐中,教師作為課堂主導者,掌握整體教學進度,引導學生思考,組織討論研究,進行歸納總結。在教學中通過共同研討,學生發(fā)現(xiàn)自身缺點,及時改正。第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案例教學法,有效性強,能夠順利完成課堂教學目標。課堂上,語文教師通過案例展示,引導小學生在不同情境下學習,通過討論、分析,解決某一事件、問題。該過程中,教師還能夠通過變換教學形式,使學生大腦興奮點不斷轉移,及時吸引學生注意力,確保其時刻保持最佳精神狀態(tài)。第三,在賞析、評價教學案例過程中,不斷培養(yǎng)小學生的問題分析能力。該教學方式使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模式發(fā)生明顯改變,在討論、探究中,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進而熟練掌握相關知識點。第四,案例教學法比較真實,教學內容都是具體的實例,以形象、直觀、生動的形式展示給小學生,使其有身臨其境之感,便于學生學習和理解,從而調動集體的智慧和力量,開闊學生的思路,獲得良好的教學成效。
3.1 制定清晰的課堂教學目標。案例教學法在課堂實踐中能否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很多時候取決于教師教學目標的制定。在案例教學的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學目標的制定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要依據(jù)課程背景、教學要求,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位,分析教學內容,明晰教學中要解決的具體問題,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理念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撰寫案例教學目標。然后教師依照教學目標,選擇一個或幾個獨特而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讓小學生在閱讀、思考、分析、討論案例的過程中,建立適合自己的邏輯思維方式,學會系統(tǒng)、完整地思考問題,在分析、解決問題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選擇案例過程中,教師要優(yōu)選案例,考量其是否與教學目標一致,一旦話題偏離課堂教學目標,教師要及時指正。
3.2 優(yōu)選合適的課堂案例。依據(jù)語文課程背景及教學要求,對案例進行靈活選擇和應用。該過程中,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的知識儲備,還要強調知識、情感的生成。在課堂案例選擇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強調知識性、典型性、完整性和創(chuàng)新性。首先,語文教師要為學生選擇知識、內容豐富的課堂案例,使之完成案例學習、分析之后,能夠有所收獲。其次,教學案例還要強調典型性,教師要從同類課堂案例中,篩選出具有代表意義的案例,指導小學生以該案例為模板,進行識字、閱讀,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小學生的口語交際及寫作能力。再次,語文教師要為學生選擇完整的案例,使之能夠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小學生逐步體驗,一步步完成語文課堂的學習任務。最后,在課堂案例選擇過程中,語文教師還要進行適當?shù)母母锖蛣?chuàng)新,以此增強課堂案例吸引力,使語文學習更加有趣,對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進行培養(yǎng),不斷提高其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3.3 全面評析課堂案例。選定案例之后,語文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帶領學生對課堂案例進行研究和分析。教師可安排學生快速閱讀案例,分析各個案例之間的因果關系,并以小組形式,進行交流和討論。小組內每個成員都要陳述觀點、發(fā)表看法,把案例中的問題找出來,逐一分析討論。該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個體充分的尊重,接納每一個學生的觀點,并做總結述評,引導學生梳理問題,給出可行性的指導建議,并進行反思、總結,便于小學生深刻理解所學課文及知識點。小學語文課程內容、特點等決定了課堂案例評析主要集中在生字詞、主題思想、朗誦等方面。語文教師選定案例之后,除了帶領學生進行上述操作之外,還要注重案例教學延伸,讓學生根據(jù)既定案例,進行寫作、口語訓練等,增加小學語文課程學習的深度。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應用傳統(tǒng)的課堂灌輸式教學方法,缺乏系統(tǒng)性,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差,甚至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了厭煩心理。因此教師可依據(jù)課程特點、背景,將案例教學法融入語文教學,為學生提供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語文課堂學習,培養(yǎng)其想象力。另外,語文教師要制定清晰的課堂教學目標,優(yōu)選合適的課堂案例,并對其進行全面評析,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及效率,增強課堂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