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妹
(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水南學校 福建 將樂 353300)
人文素養(yǎng)是現(xiàn)代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品質,這樣學生才可以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在將來的社會競爭當中脫穎而出,獲得更好地發(fā)展。
人文素養(yǎng)指的是人身上所具備的基本品質和精神,是學生在人文精神,人文科學等熏陶之下逐漸形成的自身品質、價值觀、審美觀、思維模式等等。人文素養(yǎng)的核心是人的世界觀和價值論。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具備是如今教育教學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之一,在小學語文學科的教學當中,教師不僅僅要在課堂上向學生教授固定的字詞、詩文等等,還應該在語文課堂上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與提升,這樣學生才可以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能夠取得長遠的發(fā)展。素養(yǎng)與知識是不同的,這二者處于兩個不同的層面。知識是學生具備素養(yǎng)的前提和基礎,沒有任何科學文化知識儲備的人自身的素養(yǎng)也很難得到有效地增強和提升,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知識量并且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滲透到自身的日常行為當中才可以提升素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具備可以從他的行為當中看出來,人文行為當中透露出一個人的人文素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具備對自身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學生具備了人文素養(yǎng)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自身堅韌的意識、形成高尚的品格、學會與他人合作共處……能夠不斷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在學科教學當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如今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存在一些非常明顯的問題,這些問題阻礙著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因此,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教師就應該全面地找出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時進行改正。首先,如今的教學主要目標并不是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而是進行功利性地教學,著重增加學生與考試相關的知識儲備,促使學生具備應試技巧,片面地進行功利性教學。在這樣的教學現(xiàn)狀之下,從表面看仿佛學生的知識量很大,可以考到非常高的分數,但是考試的分數不等于人文素養(yǎng)和核心素養(yǎng)。學校并沒有培育和提升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規(guī)劃,只要班級語文成績突出那么就認定教師教授地好,教學水平高。其次,如今的教學當中對人文素養(yǎng)的認識存在一定的誤區(qū);雖然在如今的教學當中一直強調要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但是實際的教學條件不足,沒有形成有效且完備的人文素養(yǎng)教育教學策略,導致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當中要想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困難重重[1]。即便一些學校進行了語文課堂改革教學,但是也并沒有激什么大的水花,沒有得到明顯的效果。要想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就必須認清楚人文素養(yǎng)的內涵,不斷地在教學實際當中探索出有效的教學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3.1 課堂上引導學生探究。教師應該明確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育具有多元性的特征,教師在進行語文學科的授課時應該遵循學生在課堂教學上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一定的機會和空間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對語文知識進行深入化探究,在探究的過程當中感受到語文文學作品當中的人文精神,提升學生學習語文學科的興趣,在探究語文學科人文素養(yǎng)的同時感受這個學科的獨特魅力,從而更好地融入課堂,增添自己的知識儲備,提升學生個人的人文素養(yǎng)[2]。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學習主要依靠教師,而學生往往就是被動地學習知識,這樣的應試教育模式不適合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之下僅僅學習語文的知識點,并不能夠完全參與課堂當中對學科的人文素養(yǎng)相關知識和內容進行探究。在引導學生進行人文素養(yǎng)探究的同時,教師應該做好指導,控制課堂教學的進度,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學生一定的指點和幫助,進行補充教學。這樣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才可以得到健全地發(fā)展,能夠幫助學生提升自己的學科素養(yǎng)。
3.2 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語文課堂教學氛圍對于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也非常重要,教師應該注重在課堂教學當中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在教學中堅持師生平等,這樣學生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學習語文的興趣,更好地融入語文課堂教學當中,不斷在學習當中迸射智慧的火花,增強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在傳統(tǒng)的語文學科教學當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很遠,教師往往都是非常嚴肅地進行教學,而學生則是被動地坐在下面接受知識的學習。這樣的課堂氛圍非常的嚴肅,學生以教師講述的知識和觀點為準,不敢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想法,真實地表達自身的觀點和看法。這樣的課堂氛圍不利于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他們知識在課堂上被動地按照教師的思路進行思考,很難產生自身的靈感[3]。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非常的有必要,這樣學生可以更好地領會課文內容,在表述自身觀點的同時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都可以得到非常好地鍛煉與提升。這樣學生可以獲得新的語文知識、鍛煉自身的邏輯思維、熏陶自身的情感……,更好地提升個人的人文素養(yǎng),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不斷積累新的知識,全面發(fā)展。
以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為例,這是一首非常著名的哲理詩,此人蘇軾將哲理蘊含在對廬山美好景色的描述當中。在進行這一首古詩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自己讀這首詩進行閱讀和理解,然后講出自己理解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古詩的深刻內涵。學生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直接全面地理解這兩句古詩的深刻內涵,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講出自己對這兩句的理解,無論學生回答地怎么樣,只要是在認真思考,教師就應該鼓勵和表揚這些敢于講出自己想法的學生??赡苡械膶W生理解的是文章的表面意思:因為詩人站在廬山當中,所有看不見廬山的全貌。教師可以肯定學生,然后再引導學生進一步地進行思考。這樣由淺入深,學生可以逐漸深化自己的思想,更好地鍛煉自己的思維和理解能力,最終理解最后兩句的深刻哲理: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導致看問題的角度和思考的方式存在巨大的差異,因此每個人對客觀事物的認知都具有片面性,要想全面地認識事物,就應該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自己的主觀因素。
3.3 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小學語文教材是教師開展一些教學活動,設計一切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依據,也是語文課堂展開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核心素質時教師應該注重對語文教材內容的挖掘,將教材當中關于人文素養(yǎng)的內容進行強調和突出。在如今的小學語文教材當中,關于親情、友情、社會等等涉及人文素養(yǎng)的課文比重越來越多,希望學生可以在對語文課文進行學習時能夠受到情感熏陶,領悟出課文當中涉及到的各種人生哲理和智慧[4]。教師在進行語文知識的教授時應該挖掘出這些涉及人文素養(yǎng)的內容,讓傳統(tǒng)的語文課變成“大語文”的舞臺,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以部編版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為例,這一篇文章主要講授的是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西方侵略者掠奪之后的衰敗景象。在進行這一篇文章的教學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圓明園今昔兩種景象進行對比,在初建成時輝煌的景象對比襯托之下更深刻地感受到圓明園如今的衰敗,意識到圓明園就是我們國家的縮影,鴉片戰(zhàn)爭以后在清政府的腐敗統(tǒng)治之下中華民族被西方國家殘忍地踐踏,喪失了大國的地位……。從而激發(fā)不忘國恥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立志報效祖國。
3.4 促進學生合作探索學習。學會與他人合作共贏是人文素養(yǎng)和核心素養(yǎng)當中涉及的重要部分和內容,因此要想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應該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當中給予學生時間和機會進行交流合作,更好地對知識進行探討。學生應該意識到團隊協(xié)作的巨大力量,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可以走得更遠,在小組當中對課堂語文知識進行交流,學生直接在小組探討的過程當中共同探討,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疑惑,從而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5]。在小組交流當中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得到極大地提高和增強,更好地理解課文,感受文章內涵,培養(yǎng)自身的審美能力,陶冶自身的情操,健全自身的人格,從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更加全面地進行發(fā)展。
以六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為例,這是一篇文言文,學生在理解時會遇到一定的難度,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借助課下釋義進行每一句文章的理解,最終明白課文的寓意。理解古文也是學生在語文人文素養(yǎng)當中要求的,在學生進行小組交流探討的過程當中,學生可以逐字逐句地進行探討,對“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等課文語句進行斷句劃分,在自己的理解之上了解其他小組成員對每個句子的理解,翻譯時的技巧,從而更好地適應古人說話的習慣,增強古文理解能力。這樣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可以得到一定地增強,無論是古文還是現(xiàn)代文學都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小學語文教師應該不斷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順應時代的發(fā)展進行教學。教育的最終目標就是促進學生人格的養(yǎng)成,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注重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在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學當中不斷滲透人文教育,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