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清
(福建省永春縣實驗小學 福建 永春 362600)
作為新時代的小學老師,在教學中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探索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的有效性,是老師教書育人的另一個重要任務。以下,筆者就總結(jié)幾點有關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與大家共勉,希望能共同為學生心理健康而努力。
心理素質(zhì)是一個人整體素質(zhì)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對學生成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要重視學生良好心理素質(zhì)的培養(yǎng)。
1.1 教育學生要有正確的態(tài)度。態(tài)度影響著一個人對他人及對各種活動做出的選擇。態(tài)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在人的活動中及和后天環(huán)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對于學習和生活的態(tài)度會直接影響學習的動力和學習的效果。態(tài)度是一種內(nèi)隱的反應傾向,但它或多或少、或遲或早會在外部行為(包括表情、言語、舉動)中顯露出來。我們要了解學生的態(tài)度,就必須根據(jù)他們的外顯行為進行推斷。例如,我們要了解學生對各門學科所持的態(tài)度,可以從他們聽課、完成作業(yè)、提問和對學習時間的支配等外部行為去推測,再結(jié)合學生在這些方面的具體表現(xiàn)來評估其態(tài)度,之后做出恰當?shù)臎Q定和引導。
1.2 教育學生要有正確的價值觀。一些事情,在不同的人看來有著不同的存在價值,這就是價值觀不同所造成的分歧。它是基于一個人在一定的思維基礎上做出的認識、判斷和抉擇。對于小學生來說,很多人都覺得他們還小,沒有什么價值觀。事實上這樣的看法是錯誤的,小學生也應該有自己的價值觀。價值觀要從小開始培養(yǎng),它應結(jié)合明辨各類事物的重要性和意義進行,使學生能夠覺察自己和別人的感受和情緒,能夠體諒和區(qū)分愛憎、悲傷、愉快等情緒體驗,并能通過恰當?shù)男问奖磉_出來。教師要結(jié)合小學生實際,力爭多樣化、趣味性,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注意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度思考問題,特別是對于正確思想追求的引導,讓學生自己體驗高尚道德情操的價值所在,逐漸走出庸俗的價值取向,為樹立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打下基礎。
我們每一人在生活中少不了與他人接觸、交往交際,不管是陌生的還是熟悉的,人與人總是有意無意地互動,來滿足生活中的各種需求。比如,去飯店吃飯要和服務員交際、坐公交要與公交車司機交流、商場購物要與售貨員交談等等,可以說生活中無處不存在這種熟悉或陌生的交際交往。一個人在生活中如果獨立完不成這些交流、互動,心理肯定是不健全的。當下這一批小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沒有兄弟姐妹交流、溝通,不是一個人寫作業(yè)、看課外書,就是一個人抱著手機或者電腦,沒有與他人交際、溝通的愿望,對于與他人交往缺乏足夠的認識,久而久之使孩子們天性的發(fā)展受到了抑制,且形成自私、霸道、孤僻等性格特征,給學生的健康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所以,作為小學老師,我們在具體的教學中、活動中,一定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讓小學生從小就能掌握一些與人交際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老師注意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溝通,感染學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與人交往的技能;也可以通過合作學習的機會、室外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提高交往能力等等。在老師的引導下,點點滴滴讓小學生懂得與他人如何交流、如何相處,就會克服孩子心里的孤獨感、焦慮感,使他們能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成長,促進其身心健康地發(fā)展。
生活之所以是生活,不是公式,也不是程序,是因為它充滿了更多的可能性,總是會發(fā)生這樣那樣的難題,產(chǎn)生這樣那樣的問題。對于我們現(xiàn)在的小學生來說,在家里出現(xiàn)什么問題,有父母幫助解決,在學校遇到學習上的困難,有老師幫助解決,學生永遠都在老師和家長的保護下成長。長此下去,學生缺少獨立性,沒有自主性,甚至對任何事情沒有自己的主張、思考,對孩子身心健康成長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在教育中要有意識地讓孩子自己處理問題、解決問題,家長也不要怕孩子吃虧、走彎路,因為“彎路”就學生學習、成長的機會。老師也不要怕孩子處理、解決不好問題,理所當然地代勞,這樣孩子永遠都不會長大。在平時的教育中,要讓孩子自己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時,也能樹立學生的意志,養(yǎng)成孩子們不怕難、不怕累的鉆研精神,為他們心理的健康成長和發(fā)展奠定基礎。
在教育教學中我們總會發(fā)現(xiàn)有這樣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與別的同學一樣認真聽講,課下總獨來獨往,要么就靜靜地坐在那里發(fā)呆或者看課外書,這種學生容易出現(xiàn)心理上的一些消極現(xiàn)象,如自卑、不合群等。小學生天性活潑,與他人交流、交往的愿望強烈,所以老師要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征,鼓勵學生多多參加集體活動。比如,校運動會、課間與同學跳繩、打籃球、踢毽子等等,促進和推動學生走入群體,打開心扉,與他們進行好的溝通、交往,甚至建立友誼。比如,針對個別不合群的學生,為了幫助他們走出自己的世界,融入集體,老師可以有意識地組織班集體活動,如拔河比賽、體操比賽等,讓學生產(chǎn)生集體意識,打開自己世界,讓同學走進來,自己走出去,久而久之使這類學生無形中融入同學,放下心里的孤僻、自卑等,樹立健康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和學習的熱情,從而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使他們正確認識生活,更好地學習,獲得理想的成績,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的發(fā)展。
現(xiàn)在的小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缺少與人交流、溝通的機會。再加上隨著信息技術和網(wǎng)絡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造成孩子總是待在室內(nèi)玩手機、電腦等,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與人相處的機會,抑制了學生與他人交際交往能力的發(fā)展,久而久之,讓孩子變得封閉、孤僻等,容易產(chǎn)生心理上的認識偏差。所以,關注小學生心理,并要結(jié)合時代的特點,結(jié)合小學生心理發(fā)展軌跡,組織集體活動,教會學生與他人相處的要領和技巧等,幫助學生建設健康的心理,使學生能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成功,也能時時不忘初心,努力前進,為他們更好的發(fā)展創(chuàng)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