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寶仙
(遼寧省本溪市實驗中學 遼寧 本溪 117000)
教育部辦公廳發(fā)布了《關于2016年中小學教學用書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明確從2016年起,將義務教育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稱統(tǒng)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教育改革的重點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教師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同時促進學生道德觀念、法治意識、社會責任觀念的形成,幫助學生建立小主人翁意識。
核心素養(yǎng)和《道德與法治》教學是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核心素養(yǎng)拓寬了《道德與法治》的深度和廣度,《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和行為準則,學習弘揚社會主義價值觀,但是核心素養(yǎng)是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提高自身認識,加深對社會、國家的認識,政治上認同和理解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愛護國家,堅持國家統(tǒng)一領土完整,建立法治觀念體系,遵紀守法,將學生平時個人行為和意識拓寬到國家社會中,培養(yǎng)學生社會關懷意識,小主人翁意識;《道德與法治》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指引方向,思想道德理念為學生建立核心素養(yǎng)指引方向,只有學生內心豐盈,精神飽滿,才能更好的進行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2.1 提高學生身心發(fā)展,提高自我認識。提高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顧名思義是從兩個方面進行闡述的:(1)學生關注自身健康即珍愛生命,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引導,讓學生重視自己的生命,身體安全,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養(yǎng)成良好的自我保護意識和防范意識,進而理解人生價值,提高學生的思想高度。(2)學生關注自身健康的同時還要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與人交往中,這個所表現出來的人格無時不顯現著這個人的心理健康程度,所以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評價和批判自己,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培養(yǎng)學生交際能力,情緒調控能力,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做一個有責任,有擔當,愛護同學,愛護朋友,愛護學校,愛護集體,愛護家人的“五愛”學生。以后成為國家棟梁之才。
2.2 規(guī)范學生個人行為與思想的道德品質培養(yǎng)。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來說,也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1)學生日常道德行為,學生從進入學校開始就已經是身處公共領域之中,一言一行都展示學生的道德品質高低,所以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道德行為標準。比如嚴格遵守社會秩序,關心友愛集體,助人為樂,誠實勇敢,講信用,節(jié)約資源保護環(huán)境等。(2)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道德素養(yǎng)主要包括道德情感,信念,意志力等,一個人的信念往往決定這個人的品質,個人行為舉動,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進行正確的道德觀念教育,有兩點,一是,熱愛祖國,積極維護祖國統(tǒng)一主權完整,維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維護民族團結,二是幫助學生建立榮辱觀,培養(yǎng)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知道哪些事情是正確的,哪些事情是錯誤的,絕對不能做的,設立底線,堅決不觸碰。
2.3 提高學生遵紀守法的法制觀念。對于初中生來說,正是青春期,求關注,求愛護,尋求刺激,追求自由,好奇心強的年齡。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建立法制觀念,讓學生積極健康的成長,初中生就像一棵年幼的樹苗,其設立圍欄,讓樹苗在圍欄內筆直向上,茁壯成長。而不是七扭八歪的野蠻生長。教師為其建立法治觀念,就是為了讓學生知道日常生活行為中是有底線堅決不能觸碰的,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學生可以追求自由,但是絕對不能觸及法律。教師要幫學生樹立法制觀念,可以從尊重法律,以法律己,對法律產生敬畏;自覺守法,提升學生法治思想培養(yǎng)公民意識和法治意識;懂法,學會如何用法律來保護自己正當權益。加強學生對法律的地位、作用、性質等相關問題的看法和認識,這樣才能夠確保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學生更為長遠的發(fā)展。
總而言之,通過對核心素養(yǎng)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相互作用的分析,明確初中生應具體建立哪些核心素養(yǎng),引導學生珍愛生命,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提高學生身心發(fā)展,提高自我認識;從學生日常道德行為和學生道德素養(yǎng)兩個方面來規(guī)范學生個人行為與思想的道德品質培養(yǎng);提高學生遵紀守法的法制觀念,要求學生尊重法律,以法律己,對法律產生敬畏,自覺守法。初中生的思想道德建設不是一朝一夕就培養(yǎng)好的,需要家長和教師的共同努力,學生是家庭的一面鏡子,教師和家長要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給學生建立榜樣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