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飛
(貴州省安順市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雙陽中學 貴州 安順 561000)
隨著教育領域新的課程目標改革進度不斷推進,相當部分的語文學科教師開始反客為主,主動探尋可以實現教學資源有效整合的教學手段,針對傳統教學方法提出作出改進,竭力推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完成新課改任務。反觀當下技術背景和時代教育需求,以整合視野為手段,推動初中語文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教育領域新的發(fā)展趨勢,其將以視野整合的角度為切入點,將關注目光聚焦于參與學習的群體,轉變課堂教學模式,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引導效用,保證學生始終處于學習活動開展的中心地位,幫助教師階段性地整合教學內容,展開教學工作。
1.1 教學重點散亂,缺乏邏輯部署。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課程功能目標也必將從理論知識轉變?yōu)槭芙逃弑旧?,由于當下教師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的局限,轉變過程必將進度緩慢,變得冗余且復雜。當下語文教學重心主要放在語法技巧和讀寫訓練中,過分強調寫、讀、說、聽的分層次多模塊訓練,損害了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忽略了體系化教學的優(yōu)越性,導致教學過程中知識點的冗雜和重復,不利于學生針對語文知識進行條例歸納和整合,給學生的自主學習造成了困難,阻礙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1.2 教學目的模糊,理論實踐分離。語文學科由于其宏大的理論體系和與生活結合緊密的應用背景,決定了其必將成為一個人文性和實踐性得到有機結合的統籌整體。而在語文學科的教學實踐階段,往往存在著兩種極易出現的極端現象:教師因過于注重理論知識點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人文內涵的培育,或是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唯心思想指導教學,脫離教材內容,沒有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切實語言感受引起重視,導致學生虛無縹緲地針對語文學科展開學習。以上兩者教學模式都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難以得到扎實培育。
1.3 教學模式單調,脫離生活實際。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正逐步滲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聚焦于初中教學領域,超脫于傳統教材形態(tài)的信息化教學資源正逐步成為語文學科的課堂發(fā)展趨勢,其由于革新了學生與學生,與教師與教材之間的交互形式,必將引領新的教育潮流。而如今仍有絕大多數的學校和課堂沿用傳統的文本閱讀手段完成語文課堂教學,這樣做不僅無法與生活實際建立有機聯系,還會僵化學生思維模式,加重學生負擔,成為學生提升語文素養(yǎng)道路上的障礙。
2.1 以數字技術的運用為核心營造學習環(huán)境。數字化環(huán)境的構建主要以創(chuàng)造人與資源,人與人之間新的交互環(huán)境為前提,糅合了圖像,文字,影像等多重信息表達形式,通過互聯網的接入為使用者提供滿足其學習需求的各種鏈接,滿足使用者的各項信息交互需求。當下語文課堂內數字技術的具體應用措施就是通過為學生配備現代化的移動終端,以及無線網絡對學習區(qū)域的覆蓋,保障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接觸到海量的學習資源,依據自身學習需求提取知識信息,為學生學習過程中對實施反饋和信息交互創(chuàng)造更加優(yōu)越便捷的條件,使其突破時空限制開拓視野,運用良好的學習設備保持高效的學習狀態(tài)完成知識探究。
例如,在《壺口瀑布》的教學課堂中,教師可以在課前預習階段為學生布置了解壺口瀑布美景的相關作業(yè),讓學生在課前運用自己手中的移動數據終端鏈接互聯網針對壺口瀑布的資料開展了解,其次,教師能夠通過播放提前準備的普遍美景圖片,瀑布奇觀視頻等教學資源輔助課堂開展,加深學生對壺口瀑布的實際印象,為學生營造與課文相匹配的學習氛圍,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
2.2 以語文素養(yǎng)的培育為目標整合教學資源。教學資源的整合已經成為當下教育領域普遍認同的教學模式。教學資源的有機整合可以體系化,多角度化地改善教學方式,杜絕學科內知識系統鏈接相互割裂的現狀,使各個學科可以正在成為一個獨立且完善知識整體,打破教學現狀,使語文課堂教學主體真正實現由理論知識到人的邁進。教學資源的有效整合,可以集約化地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改變知識體系零散的構建模式,豐富教師的教學手段,最終使語文教學變得更加高效,效果更加顯著。
在《桃花源記》的實際教學課程中,教師能夠讓學生首先對文章進行有目標的預習,熟讀課文內容,做到了解文章結構與大意,并且可以基本敘述下來,通過網絡手段查閱不認識不熟悉的古文字詞,會寫,會念,基本做到通篇通順翻譯,系統地完成寫,讀,說,聽各個語文學習模塊的目標,然后通過與信息技術結合的教學手段的開展,創(chuàng)建課文虛擬情境,合理拋出具有引導性的教學問題如為什么劉子驥尋桃花源未果,又如為何桃花源內人對漁夫說:“不足為外人道也”。讓學生通過信息技術的幫助不再為課文基礎理解問題所困擾,轉而引發(fā)更深層次的學習思考,推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進步,從而提升語文課堂教學深度,完成高效課堂的構建。
2.3 以教學模式的改進為手段滿足課改需求。唯有依據教學過程的實際開展情況,教師的實際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能力制訂特定的方式來開展教學活動,輔助教師傳播語文知識,才能確保學生接收并理解語文知識,吸收教材中所蘊含的文化精華,提供學生的道德素質和人文內涵。教師可以合理運用互聯網教學工具,依據學生的閱讀需求和知識探究興趣,結合其年齡階段特征,在視野整合的前提下開展語文學科的單元探究教學,從而塑造典型教學案例并通過不斷積累,最終形成理論指導,更為高效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
比如在課堂實際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針對《中國石拱橋》課文安排學生進行自學,在為學生設立所要求達到的學習目標后,幫助學生通過信息化學習工具的運用完成課文探究,了解課文所介紹的內容并通過互聯網得到知識拓展,合作分析文章的體裁類型,寫作手法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收集學生的學習問題并進行逐一解答。最終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完成評價,總結經驗。創(chuàng)建和完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典型教學案例儲備,最終指導語文學科課堂的高效開展。
依據當下運用數字技術手段所建設的中心學習環(huán)境的營造進度,探究以教學活動的開展為核心的學習實踐方式,是尋求語文學科教學現狀和信息技術有效結合途徑的必要手段,其將對采用三位一體思想為指導的教學資源整合手段成熟起到有力地促進效果,為初中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的培育提供正確方向。整合視野的前提下加強初中語文和信息技術的結合程度,可以為學生學習熱情的持續(xù)高漲提供保障,切實提升初中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保障課堂高效開展,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課堂教學模式可以使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拓展了語文課堂所涉及的知識層面和理論深度,進而推動初中語文教育領域的整體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