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立言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理念,也要讓學生體會中華文化的思想精髓。而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縮影,理應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得以滲透。
交際教學法主要是指通過交際活動或是意念項目激發(fā)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其側重點在于指導學生通過英語語言進行交流,讓學生從中感受到適當的交流給自己帶來的益處以及交流在人們活動中的地位,并能夠結合學會在情景與題目中應用英語語言。眾所周知,英語學習是為交流做準備,結合新課改的要求,英語教師在將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滲透進英語教學課堂時,可以通過構建交流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日常對話練習課堂教學中所傳授的重點句型與詞匯,其中英語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將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的有關話題作為課堂交流活動的主題,讓學生通過自己對傳統(tǒng)節(jié)目文化的理解融入到對話之中,通過這樣的方式,既能夠滿足將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融入到教學中的需求,又能夠讓學生通過交流活動,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與重視,實現其英語運用能力的提升。
例如,英語教師在講解《breakfast》這一章節(jié)時,首先英語教師需要了解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重點在于讓學生掌握重要句型與詞匯,如“what is for breakfast?”、“where is your glass?”、“there is no egg in the fridge.”、“there is a carton of orange juice in the fridge.”以及“rice”、“chospticks”、“bowl”等。對此,英語教師應當以教學重點為導向,明確教學的目標,為交流情境的創(chuàng)設提供必要的方向指導。針對于交流情境的構建,在開始前英語教師可以進行提問引導,如“what i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what do you have for breakfast on your favorite festival?”等,給學生交流的方式提供適當的指引,在學生回答了“what i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這個問題之后,英語教師可以緊接著提問“when is it?”以及“why you like it?”等之類的問題,用以增強學生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了解,同時通過交流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
新課標中指出現今英語教學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通過體驗、參與、合作以及時間等方式完成學習目標,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在此背景下,合作學習法進入到了英語教師的視野之中,目前,合作學習法主要是指通過小組學習的形式,以某一學習內容為主題,并以小組成績作為主要評價依據的一種教學方式,能夠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但是,采用這一教學方式時,英語教師應當結合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的目標,選取適當的話題或是合適的小組模擬活動,讓學生切實的參與到小組合作活動之中,實現提高學生英語學習主動性的目標。
例如,英語教師在講解《after school》這一章節(jié)時,英語教師就可以采用組織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學,在展開小組活動前,針對于活動主題的確定,英語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如“what do you do after school?”以及“what do you do after school during the festival?”,引導學生以此問題為方向進行討論,若正處于清明時節(jié),教師還可以在班內模擬清明包粽子等之類的情景,讓學生參與到小組活動之中,并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盡可能的使用英語進行對話,提高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感受度的同時,促進學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提升。
綜上所述,通過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的方式,能夠有效豐富課堂內容,激發(fā)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實現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提高,同時,還能夠填補英語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空缺的問題,提高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的感知度,讓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得到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