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榮斐
小學語文是小學階段的基礎學科,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門人文學科,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和實踐性。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為了提高教學效率,語文老師都在尋求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改變過去低效的課堂。將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等顯性目標轉化為學生內在需求,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法等隱性目標滲透在語文教學活動中,讓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融為一體。通過學習語文,可以讓學生靈活運用語言文字,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然而,當前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往往照本宣科,按照教材大綱進行學習,沒有綜合考慮到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導致語文教學效果不好,影響到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因此,需要根據(jù)小學生的特點,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激發(fā)小學生的興趣;利用多媒體技術,豐富語文教學內容;挖掘語文教材內容,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語文應用能力。
小學這個階段的學生年紀在6—12歲之間,孩子的年紀比較小,他們的好奇心比較強,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方式,老師按照教材大綱授課,教學形式單一、課堂氛圍嚴肅,影響到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課堂上,枯燥乏味的學習環(huán)境容易讓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從而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情,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在課堂上,老師創(chuàng)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讓學生進入到學習情境中,將自己與課堂融合在一起,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進行學習,這樣才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對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具有重要意義。小學語文老師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jù)課文教材的內容,運用各種方式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主動融入到課堂環(huán)境中。常用的方法,布置教室烘托教學氣氛;利用多媒體渲染教學氣氛,再現(xiàn)教學場景;通過提問,將學生引領到一個特定的情境中。
以三年級《海底世界》課文為例,作者用生動有趣的文字向我們描述了海底世界奇異的景色和豐富的物產(chǎn)資源。單純的通過文字描述,學生明顯無法感受到海底世界的神奇。因此,在教學的時候,老師必須設置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融入到學習環(huán)境中,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探索自然的興趣。
老師:上課前,首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見過大海嗎?大海是什么樣子?有些同學跟著爸爸媽媽一起看過海,去海灘玩過,大家說一說你們眼中的大海?
生1:大海很寬,一眼看不到頭。
生2:大海很深,海里面有海豚、鯊魚好多動物。
生3:海上可以沖浪、劃船。
……
老師:大家說的都很對,大海廣闊、包羅萬象,那么大海深處又是什么樣呢?大家是否想知道,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看看吧?老師給學生播放一段海底視頻。在播放視頻的時候,老師要充分利用計算機制作動畫短片,利用動畫給學生演示從海面以下100米到500米以及更遠距離的畫面由亮逐漸變黑的畫面,并在全黑的畫面增加閃爍的光點,讓學生感覺自己真的進入到浩瀚的大海,近距離感受海底奇光異景。為了更加增強學生感官體驗,在播放視頻的時候,還可以模擬大海各種聲音,讓學生仿佛身在海底。視頻播放結束以后,向學生提問,你們看完這段視頻以后,有什么想法呢?學生七嘴八舌,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積極主動融入到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為了進一步了解海底世界,一些學生還自己上網(wǎng)查詢相關視頻,或者上圖書館查閱相關數(shù)據(jù),激發(fā)學生探索自然的欲望。
多媒體具有聲音、圖文、動畫、視頻、圖像等多種媒介相互教育,可以給學生帶來多感官刺激,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人說:“孩子是用聲音、色彩、形象進行思考的。”小學生的年紀比較小,他們的詞匯量是有限的,通過文字的描述,無法讓他們在頭腦中形成直觀的形象,不利于學生對課文和句子的理解。傳統(tǒng)老師主要以板書+粉筆的教學模式,對教師的語言和文字書寫能力要求比較高,如果語文老師普通話和文字書寫不規(guī)范,則影響學生的聽課效果。因此,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彌補老師相關能力不足,豐富教學內容。一些語文教材內容,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出來。在上課的時候,利用圖像、聲音展示一定的教學情景,讓孩子仿佛置身一個情境中,從而主動融入到教學環(huán)境中,可以豐富孩子體驗,彌補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不足。
以《七律·長征》為例,長征是毛澤東為了紀念中國完成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而寫下來的一首七律詩。毛澤東以高瞻遠矚的軍事家以及豪邁氣概回顧了整個長征的過程,歌頌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中國紅軍戰(zhàn)士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小學生生活在物質充裕的年代,無法理解作者描述的“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的場景,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難。利用多媒體技術,語文老師在課前,通過網(wǎng)絡可以下載電視劇《長征》的片段,選擇飛奪瀘定橋、巧渡金沙金、翻雪山、過草地等一些場景,通過視頻畫面,讓學生感受到紅軍長征面臨的生存環(huán)境,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首詩的內涵。學生通過視頻內容,初步了解中國紅軍長征。接下來,讓學生朗讀詩歌,通過誦讀感受詩歌內容。然后說一說這首詩歌中哪一句詩或者哪個詞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這樣的方式,引發(fā)學生進行思考,并進一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找到詩眼,有助于學生理解這首詩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