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
普洱市人民醫(yī)院腫瘤科,云南普洱 665000
胃癌是臨床中發(fā)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該病發(fā)病隱匿,容易轉移和復發(fā),同時其預后不佳。在臨床中治療胃癌的主要方式為胃癌根治術,常規(guī)的開腹手術容易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創(chuàng)傷,且術后恢復效果緩慢,若免疫力較低的患者采取該種手術治療,具有較大的風險。在現(xiàn)階段,微創(chuàng)外科領域逐步得到發(fā)展,初期胃癌患者實施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的方式已逐漸得到廣泛應用。腹腔鏡手術在當今臨床醫(yī)學中已經成為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微創(chuàng)手術方法。在進行手術時,醫(yī)護人員能夠充分利用電子和光學技術對患者進行實際操作。進展及胃部主要是指患者癌細胞浸潤到患者胃部黏膜下層組織,并且進入到患者肌層組織,或者已經穿過肌層組織達到漿膜[1-2]。為了能夠找尋出一種治療進展期胃癌疾病的有效措施,促進患者早日康復,該文對該院2017年10月—2019年6月收治的90例患者治療進展期胃癌疾病中應用較腹腔鏡與開腹胃癌根治術的最終效果進行詳細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90例患者作為該次研究對象,并且使用奇偶法對所有患者進行分組,每組45例。對比組中男 22例、女 23例;年齡 35~67歲,平均年齡為(52.24±1.35)歲。研究組中男21例、女24例;年齡36~68歲,平均年齡為(53.35±1.1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該次研究排除合并心、肝、腎臟等重大器官性疾病患者;排除患有精神類疾病和語言障礙患者;且所有患者在該院檢查均確診為胃癌。所有患者或家屬已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且該次實驗已經通過該院倫理委員會認可。
對比組行開腹胃癌根治術治療,術前醫(y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和全身麻醉,患者處于麻醉狀態(tài)后,醫(yī)護人員在其腹部上方中間位置進行切口,探查患者胃部腫瘤基本情況以及淋巴結轉移情況。提起患者橫結腸后對其腸系膜前葉切除,而后對患者右側進行分離,且暴露出十二指腸以及胰尾,尋找以及切斷患者胃部網膜右動脈、右靜脈,對患者周圍淋巴結進行清掃,最后縫合。
研究組患者行腹腔鏡手術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同時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和全身麻醉。保持患者頭高腳低,首先采用常規(guī)三孔法為患者創(chuàng)立二氧化碳氣腹,而后向患者腹腔內植入腹腔鏡,對患者腹腔內實際情況進行探查。而后切開患者大網膜,沿著胃部大彎處向賁門方向進行淋巴結清掃,充分結合患者實際病情對患者胃部短血管分支數(shù)保留情況進行明確,之后向幽門區(qū)進行清掃,再切除患者胰腺被膜,沿著患者胃部小彎位進行小網膜取淋巴結清掃,對患者胃部左右血管進行結扎,清掃完畢后關腹。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包括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首次下床站立時間以及留置管引流時間4項指標;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包括患者十二指腸殘端出血、創(chuàng)口出血和殘胃無力種3情況。比較兩組患者的應激反應,其評估指標包括MDA、SOD、IL-6以及CRP。
應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手術各項指標情況均優(yōu)于的對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對比(±s)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 住院時間(d)術中出血量(mL)留置管引流時間(d)首次下床站立時間(d)研究組(n=45)對比組(n=45)t值P值10.5±2.7 14.8±3.6 6.410<0.001 149.5±23.7 196.8±29.5 8.385<0.001 13.6±1.8 17.7±2.4 9.168<0.001 3.4±1.6 4.2±1.3 2.603 0.011
研究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66%低于對比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2.2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probability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在術后7 d,研究組的MDA、SOD、IL-6以及CRP水平均低于對比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應激反應對比(±s)Table 3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stress respons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3 兩組患者術后應激反應對比(±s)Table 3 Comparison of postoperative stress response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組別 MDA(mmol/L)SOD(U/mL) IL-6(ng/L) CRP(mg/L)研究組(n=45)對比組(n=45)t值P值6.87±0.79 6.03±0.26 6.775<0.001 79.72±8.48 84.78±7.62 2.977 0.004 13.43±3.85 22.55±4.69 10.082<0.001 17.92±2.52 22.47±3.85 6.633<0.001
胃癌是一種消化道類惡性腫瘤,其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和致死率。若進展期胃癌患者未能及時接受針對性地有效治療,其病情發(fā)展嚴重后會出現(xiàn)癌癥轉移,淋巴轉移是其中較為多發(fā)的轉移方式,同時會伴隨患者淋巴結轉移至其他臟器中。進展期胃癌的發(fā)病機制主要是癌組織浸潤深度超過了黏膜下層,通過常規(guī)的開腹手術治療能夠取得一定的臨床療效,但是其手術時長過長,直接提高了患者出現(xiàn)感染的風險。同時會導致患者在術中發(fā)生過多的出血量,容易導致其他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甚至會出現(xiàn)失血性休克。此外,其在術后引發(fā)并發(fā)癥的風險也較高,缺乏較高的安全性,不利于手術治療的整體效果,增加了手術負擔。另一方面,若實施進展期胃癌根治術治療,則需要對患者的D2淋巴結實施清掃,但由于血管過多,分布比較密集,其解剖面過于繁雜,淋巴轉移方式較多,從而會增加腹腔鏡胃癌根治術的實施難度,因此腹腔鏡胃癌根治術應當遵循常規(guī)開腹胃癌根治術的治療準則,同時在術前如何把握適應證對腹腔鏡手術的開展也起到直接作用。
腹腔鏡手術主要是利用一種帶有攝像頭的微型器械置入到患者體內,同時充分利用冷光源照明技術對患者體內實際病情進行探查。當下,腹腔鏡手術技術已經得到廣泛應用,且手術醫(yī)生對于該項技術的掌握已經越發(fā)成熟[3-4]。
腹腔鏡與開腹胃癌根治術都是在臨床中治療進展期胃癌疾病的常用方法。根據(jù)相關臨床醫(yī)學研究表明,在治療進展期胃癌疾病中應用腹腔鏡和開腹胃癌根治術的最終治療效果相似[5-7]。但是,與開腹胃癌根治術相比,腹腔鏡手術方法對于患者造成的傷害較小,同時還能夠最大程度地降低胃癌病灶周圍組織的損傷,減少病灶周圍組織術后出現(xiàn)粘連現(xiàn)象,從而有效縮短患者術后住院時間。通過腹腔鏡實施治療,能夠減少對患者腹部帶來的損傷性,在術后患者也不會出現(xiàn)瘢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此外,腹腔鏡手術能夠幫助醫(yī)師提高手術視野,有助于全面、清晰地對惡變處進行針對性處理;能夠更好地借助超聲刀對患者的淋巴結處實施全方位清掃,進一步防止在手術中過多地對患者胃部進行撫壓,防止患者產生感染。而腹腔鏡手術要求醫(yī)師具有較高的專業(yè)水平,因此臨床醫(yī)師需要不斷提高腹腔鏡手術的技術能力,增加手術的成功率。
另外,在使用腹腔鏡手術方法治療進展期胃癌疾病時,醫(yī)護人員需要充分確保其對腫瘤以及周圍組織進行整體切除,同時還需要嚴格遵守腫瘤實際操作非接觸工作原則,目的是為了確保患者淋巴結能夠得以徹底清除,以此保證患者在接受腹腔鏡治療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8-9]。不僅如此,臨床中應用腹腔鏡進行手術時還需充分考慮患者氣腹影響,通常情況下患者氣腹壓應當控制在10~12 mmHg,同時還需要根據(jù)患者實際心肺功能減退情況適當降低氣腹壓,目的是為了能夠確保生命安全。
在張義龍學者[10]的研究中,將84例進展期胃癌患者納入觀察,結果發(fā)現(xiàn)實施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治療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等指標均低于行開腹遠端胃癌根治術患者。同時,行腹腔鏡輔助胃癌根治術治療的患者在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4%,行開腹遠端胃癌根治術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8.6%(P<0.05)。由此說明,和開腹遠端胃癌根治術相比較,腹腔鏡遠端胃癌根治術應用于進展期胃癌臨床治療中,能夠顯著縮短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
通過該文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組患者手術各項指標情況均優(yōu)于的對比組 (P<0.05);研究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66%低于對比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22.21%(P<0.05)。同時,在術后7 d,研究組的MDA、SOD、IL-6以及CRP水平均低于對比組(P<0.05)。
綜上所述,在治療進展期胃癌疾病中應用腹腔鏡手術方法治療效果顯著,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較高,且術后并發(fā)癥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