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市七里河區(qū)安西路小學
什么是責任?從語文角度解釋,是“自己份內的事情”,也就是必須要做的,是自己應該做的事??藸栴D曾說過:“人生中只有一種追求,就是對責任的追求。”責任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使命。事實上,只有能夠承擔責任的人,才能被賦予更多使命,才有資格獲得更大榮譽?!叭酥酰员旧?。性相近,習相遠。”這就提醒我們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應該從小就注意,小學低年級學生更應該有計劃地進行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
1.說話人云亦云,不負責任。“聽風就是雨”是小學生的一大特點,特別是在低年級學生的“告狀”現象中尤其可見這一特點。學生“告狀”的最初意圖,可能只是為了宣泄自己的情感,或者用這種方式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力,但是很多時候就會有一群學生蜂擁而至,他們會七嘴八舌地告訴你:“誰把誰打倒在地啦!”甚至有的孩子描繪得有鼻子有眼,仿佛親眼見過一樣,當你調查之后才發(fā)現那只是一個孩子扶起摔倒的另一個孩子的事情。于是,小學的課文《咕咚》描繪的情景就在現實中發(fā)生了。有一些孩子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甚至會把想象中的事情當作現實去說,而不會想到由此對他人所產生的不良影響。
2.做事能拖就拖,欠缺責任?!拔揖筒幻靼?,那么點兒作業(yè)怎么就能磨到睡覺前都寫不完?”小學二年級學生小明的媽媽提起孩子的磨蹭就非常生氣。像小明這樣的情況人們通常冠以網絡新詞“拖延癥”,其實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專注力是小學生學習拖拉的一個主要原因,而究其根本就是責任意識的欠缺。
3.干活投機取巧,逃避責任。學生搞值日時,有投機取巧想法的孩子掃地只掃講桌附近,灑水不灑桌子下面,甚至有的搞一半就跑了……在寫作業(yè)時,能少寫一個字就絕不多寫半個字,甚至出現這樣的組詞:名(字),在回答問題時更是簡單到讀不懂。當你問其原因時,他們總會用各種各樣的牽強理由來逃避自己的責任。在和同學相處發(fā)生矛盾時,這樣的孩子就是“常有理”,從來都認為是別人的錯,結果在班級人際交往中給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1.由扶到放,合理分組。分組管理是班主任進行班級管理的一個基本的管理模式。小學低年級的分組特別強調小組人數以六人為最佳,一年級剛入學時學生的分組應以班主任在對學生比較了解的情況下,再對各小組的男女比例、紀律表現優(yōu)劣、性格的內外向、個子高矮等方面進行反復推敲后確定。經過一學期的活動,學生熟悉了,就可以讓孩子們在組內選擇同桌,強調“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一次選擇一學期不變”。二年級是班主任在一年級學生綜合表現基礎上指定小組長,再由小組長挑選組員,在雙方自愿的基礎上組成新的小組。三年級時讓學生自由組合形成小組,推選小組長以及其他小組負責人,強調“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一次選擇一學期不變”,這個分組的過程就是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買單”的過程。由被動選擇到主動選擇,是激發(fā)學生責任意識的平臺。
2.細化崗位,人人負責。自我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要以實踐為基礎,我們以班級小組管理模式為平臺帶領學生積極參加各種生活,在活動中培養(yǎng)自我責任意識。為此,從學生一進校門我們就采用了任務分配法,實行崗位責任制,培養(yǎng)自我責任意識。在班級日常管理中,我們要爭取為大多數孩子設置崗位,爭取讓每個人都有一個小崗位,例如,圖書管理員、花卉管理員、門格管理員、窗臺管理員、校服管理員、講桌管理員、電腦管理員……大大小小幾十個管理崗位,強調“時時注意做好負責的一件事”,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良好氣氛。并且在管理的整個過程中,班主任要悉心指導,督導學生學會部分自我管理的方法,引導鼓勵學生還可以想哪些辦法提高管理水平。經過幾年的實踐,效果明顯,學生的責任意識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升。
3.及時獎勵,強化責任。獎勵激勵是指把獎勵作為激勵的一種手段,運用得當,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能激發(fā)學生自我完善的積極性。所以,我們需要制定詳細的崗位職責履行記錄,對于能認真履行班級職責的孩子,我們采用加分策略,每天有專人負責記錄。對認真履行職責的孩子我們要多表揚,這在無形中就產生榜樣的力量了。對學生進行自我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不能光靠標語或抽象的結論,需要為他們樹立起形象、生動的榜樣,使學生從中受到啟發(fā)、鼓舞;刺激引發(fā)他們的自我責任意識,發(fā)展本身,完善本身,不斷提升學生的自我責任意識。
4.潛移默化,促進責任。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把教育意圖隱蔽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剛剛進入小學的孩子對于學校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稚嫩的肩膀初次擔當責任,讓他們既興奮又不知所措,此時,教師的殷切希望加以耐心引導就會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會真知,具有責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