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豐 河北省張家口蔚縣第一中學
閱讀是學生學習和探索語文知識的基礎所在,也是學生了解和感知世界的有效途徑之一。對于高中生來說,其對于語文閱讀不再陌生,經(jīng)過小學、初中階段的積累,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和技巧。但是,在新課標背景之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以及方法也做出了諸多新的調整,如何積極順應時代發(fā)展需要,做好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工作,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是當前教學的重點,也是文章探究的焦點。
縱觀高中語文教材的編寫,其是由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所組成的,如《邊城》《祝?!贰独子辍返鹊龋ㄟ^這些文章的閱讀學習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理解、感知、想象以及審美能力。語文教材所選取的每一篇文章都展出了作者獨特的文學風格,其在情感表達、創(chuàng)作手法等方面有著顯著的差異,正是因為閱讀文章內容以及特點等各不相同,使得學生的視野不斷開闊。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閱讀教材所選取的文章時,不同學生由于生長環(huán)境、生活經(jīng)歷等各不相同,其閱讀感受可謂是各不相同,學生在閱讀時帶有自身的想象力和情感摻雜其中,這也使得學生在閱讀的時候,產(chǎn)生了截然不同的感受。以《邊城》為例,在閱讀這篇文章時,有的學生為湘西獨特的風景而沉醉,有的學生感受到了勞動人民的質樸、善良與淳厚,還有的學生對當?shù)刎S富多彩的民俗節(jié)日與文化充滿興趣。即便是面對同一道閱讀題目,學生在解讀時,因為思考角度不同也將會產(chǎn)生不同的感悟,所以說,在閱讀教學實踐期間,教師不能過多的用條條框框拘束學生思維,而是要鼓勵學生大膽的質疑,表達自身內心真正的閱讀感受,在閱讀時可以帶著問題去探究文章內容。面對學生在課堂上所表達的閱讀觀點和意見,教師不能急著去否定,而是要給予客觀的評價與正確的引導,這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感受到教師對于自身的認可,其閱讀積極性將會得到有效的提升,與此同時,師生關系也將會更加融洽,師生之間可以進行更加有效的交流和互動,這樣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也有著較為積極的促進作用。
語文教材所選取的文章,不論是在立意、情感表達以及主題、語言描寫等方面都有其獨到之處,許多文章背后都飽含有作者內心的所思所想,其代表著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新課標背景之下,高中閱讀教學實施期間,教師不僅應當關注學生閱讀知識的提升,同時還需要發(fā)揮閱讀的人文素養(yǎng),從人文的角度出發(fā),以閱讀為基點,幫助學生品味和感悟文章的深層次內涵。比如說,在學習蘇軾的兩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定風波》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在課下自主閱讀蘇軾的其他詞作,分析這些作品與教材所選取的兩首詞相比較有何差異,在寫作這兩首詞的時候,蘇軾的人生際遇如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根據(jù)文學作品中簡潔精煉的文字,發(fā)散學生思維,讓他們自行想象,如果自己是蘇軾,在人生反反復復的起落中,自己是否能夠如他一般豁達的對待。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營造文學作品中的意境,讓學生們感受詩人創(chuàng)作時的情境,引發(fā)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以蘇軾所創(chuàng)作的兩首詞作閱讀賞析為例,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僅僅只是圍繞這兩首詩展開,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的掌握作者寫作的意圖以及方法,教師還可以嘗試播放相關的紀錄片,讓學生對于蘇軾有一個更加全面、立體的感知,這樣的話學生在學習和理解文章時難度將會大幅度減小,學習積極性也將會不斷提升。
教材所選入的文章數(shù)目畢竟是有限的,如果僅僅只是以課堂或者是教材為基礎開展相關的教學工作,可能很難有效的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無法真正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素養(yǎng),因此在閱讀時,教師也不能一味地拘泥于課堂,還應當鼓勵學生積極大膽的進行課外閱讀,在課外閱讀中啟迪學生的思維與智慧。比如說,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教師在學生們學習結束之后,可以鼓勵他們閱讀《紅樓夢》,這樣的話,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的感知到林黛玉究竟是一個什么樣類型的人,明確為何《紅樓夢》誕生至今已經(jīng)數(shù)百年之久,依然經(jīng)久不衰,引起無數(shù)人的討論。再比如說,在學習了魯迅的《祝?!分螅處熯€可以給學生們推薦魯迅所創(chuàng)作的其他作品,感知這些作品相較于《祝?!穪碚f,在情感與主題表達上有何差異。總的來說,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真正的落實好閱讀實踐教學,必須要重視課外閱讀,這樣才能有效的延伸閱讀教學的廣度與寬度,促使學生更好的提升自身閱讀素養(yǎng),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
總之,閱讀在語文學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想切實有效的提升語文閱讀教學質量,落實好實踐教學工作,那么教師就必須要尊重和理解學生,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對教學模式以及方法等進行優(yōu)化,這樣才能更好的助力學生成長發(fā)展,展現(xiàn)語文閱讀的魅力所在,使得教學朝著更好的方向發(fā)展,提升語文教學整體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