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高峰 浙江省杭州市桐廬縣城南小學 孫園園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qū)富春第二小學
在平時上水平一課時,總是覺得課堂呈現(xiàn)不是我想要的課堂:學生在課堂上總是不聽指揮,愛隨意說話,玩游戲也玩不起來或是玩得亂七八糟,課堂中也老是出現(xiàn)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到后面教師就出現(xiàn)了上課的恐懼感,從而把課堂設計的越來越無趣,學生越來越不想上課,課堂就越來越亂。具體表現(xiàn)如下:
現(xiàn)象一:上課鈴響后,教師站在隊伍前面講解課的內容和任務時,學生是自由自在的東看看,西瞧瞧,隨時嘴巴就說上幾句,老師在說什么他們根本沒有聽。導致后面出現(xiàn),同學之間拉人、推人、攔人的現(xiàn)象,使同伴受傷。
現(xiàn)象二:上課鈴響后,學生站得筆直,沒有人說話,靜等體育老師上課,當體育老師開始宣布課的內容和要求時,前面部分學生很認真聽著,到了要用到器材時,學生就不淡定了,根本不給老師把活動的要求和規(guī)則說完,就開始哄搶器材。
現(xiàn)象三:上課鈴響后,學生站著興致勃勃的等著老師上課,當教師開始宣布課的內容后,學生一聽都耷拉著腦袋,嘴里輕輕的嘮叨著說:天天這樣的內容,好無聊啊!有一個學生就理直氣壯的開口請假說:腳疼,今天需要請假。
從課堂上現(xiàn)象的觀察,到學生角度分析、思考,課的準備部分中教師語言引導是否有效是本次研究的方向。課的開始時教師用什么樣的語言講解方法讓學生以最快速的靜下心來聽課,用什么樣的語言表達手段讓學生自覺的靜下心來上課,用什么的語言闡述方式讓學生喜愛上體育課的學習,是我本次研究的目的。為了改進我們的課堂教學,提升課堂的有效性。我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踐研究,我發(fā)現(xiàn)水平一階段準備部分教師的語言引導成為了一節(jié)課組織教學成敗的基礎。
對于水平一的學生來說,他們對體育課的需求就是“玩”,教師如何用語言在課的開始部分快速、及時引導學生正確的玩、快樂的玩、安全的玩、并能思考怎么去玩。本文從教師語言引導的角度、梯度、效度和深度,四個方面來分析、思考研究。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由表1可見,根據(jù)體育教學任務、內容和教法來區(qū)分體育課的類型,在教學時教師要根據(jù)課的類型設計不同的準備部分語言引導,達到所預想的課堂效果。好的語言導入在課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銜接。
課的準備部分,就是讓學生準備好上課的關鍵。教師要根據(jù)不同的課堂內容,設計出不同的課堂引導語基礎上;再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出符合學生理解的引導語;而后根據(jù)課堂中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出投入課堂的引導語;然后根據(jù)教師語言的表述,使學生學會思維;最后達到學生能在課堂中根據(jù)不同的內容、任務、要求以及標準,進行分析、思考。
我們的教學離不開我們的學生,想要上好體育課,就要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我們的課堂。水平一階段的學生還處于幼兒園的玩樂學習模式向小學知識學習模式轉換中,他們需要我們教師給予直接的語言引導。
太專業(yè)的語言表達,對于水平一的學生來說,他們是聽不懂的,需要老師去解釋、分析。所以很多男老師和新教師都不喜歡上水平一的體育課,覺得自己就是在對牛彈琴。案例1
一個新老師在上一年級隊列隊形課時,他對著學生說:“兩路縱隊成四路縱隊走”,學生就傻傻的站在那里,不知道往哪里走,接著他又說:“兩隊變成四隊走”這下學生明白了,但是在走的過程中有往左邊走的,有往右邊走的,接著就隊伍亂了。教師一看不對直接吹哨子,讓學生回原位,然后教師問學生:“同學們,哪個是右手?”學生都舉起了右手,老師又說:“接下來報依次1.2報數(shù),報2的小朋友向右邊走一步”學生開始報數(shù),報完后,教師再下達口令,可有些學生忘記了自己報了幾,然后學生就開始了誰應該走出去誰應該站著不動,開始了自由討論,課堂又亂了,最后,無奈之下,教師只有自己動手一個一個的把學生拉成了四路。
看到這個新老師的上課,感覺這位老師教得好忙,管了前面的學生管不到后面的學生,管了后面的前面的亂了,課堂吵翻天!其實,水平一的孩子很聰明、很好哄、很好激勵的。只要我們老師站在他們的角度來說話,一切都不難理解了。
改進方法1
教師語言:接下來老師要教大家變魔法,把我們的兩路縱隊變成四路縱隊,小朋友們看老師是怎么變得,首先拿出你們的魔法棒(右手),等一下我們要一起來念咒語(報數(shù)),咒語的密碼是1.2.1.2,沒有3的后,不然魔法失效了。念的時候記住自己念的是幾,念2的同學就往右邊跨一步,念1的小朋友原地不動。最后,念2的小朋友再往前走半步,和左手邊的同學對齊。恭喜我們班的同學,都學會了二路變成四路魔法了。
教師語言的表達必須要和所上的課相對應,而且用詞必須符合學生的理解。我們老師可以借用其他學科的知識點,但切記別把體育課上成了數(shù)學課、科學課、音樂課等。這樣就失去了體育課本身的意義了。
案例2
有一次我在聽二年級的一節(jié)前滾翻的課,體育老師在教動作時,是這樣說的:“我們今天要學360度滾動,看誰滾得圓”馬上就有學生問:“老師什么叫360度滾?。吭趺礉L?”學生就開始討論360是什么了。
聽到上課老師就360度時,我就懵掉了,一個前滾翻怎么上出了360度的數(shù)學課了嗎?學生對角度都是沒有概念的,這個課的重點并不是360度,課堂卻展示了360度這個難點。
改進方法2
教師語言:一個正方形和一個圓,大家覺得誰在斜坡上滾得快?今天,老師就教大家用身體來滾一滾,首先,我們要把自己變成一個圓,那怎么變呢?接下來小朋友們跟著老師一起來學一學。
教師的課堂語言不能太死板,太枯燥,沒有激勵性,像是在趕時間,走教學流程,為完成任務而教學。而水平一的學生在不感興趣的項目面前,會想象出自己想要上的形式,然后開始展現(xiàn)他們的“天性”。那時課堂安全出現(xiàn)隱患,教師再想來引導就為時已晚。
案例3
平時上課,很多老師就是這樣上的:上課鈴一響,體委整隊,師生問好后,教師就直接交代整節(jié)課的內容,如:今天我們上50米跑,先繞操場慢跑2圈,接著準備操,然后在操場中跑3個50米,完了跳繩練習。然后學生開始活動。學生參與度不高,目標無法達成。
這樣先交代內容,后交代過程,機械化的準備部分引導,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都被磨滅了,如何談培養(yǎng)興趣,養(yǎng)成鍛煉身體的習慣?所以要求教師上課開始時,就要及時正確引導。
改進方法3
教師語言:我們班誰跑步最快?今天,我們就跟他學一學怎么能跑得快的方法。不過,跑得快的前提,我們要先把身體活動開,不然很容易受傷,受傷了就不能比賽了,也不能上體育課了,所以我們先進行準備活動,然后再來學一學怎么跑得快。
所以教師課堂語言運用:需要激勵性,也要表明自己的課堂態(tài)度,讓學生從言語中自然而然的對教師產生信任。
低段的學生其實很喜歡自由,對于喜歡和不喜歡他們的態(tài)度是都非常的明確。教師的語言引導其實也是需要有彈性空間設計的,不能一種方法用到底,學生會有反感的,個性強一點的就要課堂反抗起來。
案例4
一開始,教師是這樣導入這節(jié)體育課的:今天我們要學轉呼啦圈,要求前后4人為一組,排第一個的是小組長,小組長來領呼啦圈,拿到呼啦圈后帶領組員散開進行活動。有學生就舉起手來,要求自由搭檔,不要和老師指定一起玩,教師就三個字回了孩子:不可以。
面對教師這樣強硬的教學語言引導,學生是敢怒不敢言。對于提問的學生,動力都被打壓掉了。
改進方法4
教師語言:今天我們要學轉呼啦圈,因為呼啦圈不多,所以要4個小朋友一組,領一個呼啦圈,不過同學們可以自由組合,4人組合好,選擇好小組長,手拉手到老師這里領取呼啦圈,并告知老師誰是小組長,然后跟著小組長到指定位置活動,如果真找不到搭檔的老師給你指定。
通過教師語言充分展示出教師課堂中對學生的尊重和民主意識。所以我覺得教師在準備部分引導的時候要有要求,也要給予自由,這樣學生很喜歡上,愿意聽從同伴指揮,教師組織又輕松,何樂而不為呢?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課堂有了興趣,才會靜下心來聽課,才會愿意約束自己的行為。大家都知道:“萬事開頭難”。教師在課前就要根據(jù)學生的喜好來設計我們的課堂開始部分語言的導入。
水平一借班上課時,我們對學生不是很了解的情況下,我們課前很難預測我們的學生會以什么樣的狀態(tài)來上課時,我們就用一句口令或一個動作,讓學生靜下來。
案例1《游戲互動》
(1)當課堂中聽到老師說:“123”學生馬上做出:木頭人姿勢。
(2)當老師說:“小眼睛”學生就馬上回應:看老師。
(3)當老師說:“你真棒”學生馬上拍手:1.2.3豎大拇指。
(4)當老師說:“紅燈”學生馬上:停;老師說:“綠燈”學生馬上:動起來。
(5)當老師說:“1+1”學生會帶著疑問看著老師答:2。
(6)老師舉起手,伸出手指,問:“這是幾”學生馬上看向老師答:3。
這些語言的問答式引導,都是為了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安靜下來,看老師。便于教師基本部分教學時收放自如,避免出現(xiàn)放出去收不回來,課堂亂成一鍋粥;也避免了教師喊得心力交瘁,學生還不自知的現(xiàn)象。
水平一的學生喜歡聽童話事,看奧特曼打怪獸,他們想當英雄;看了超級飛俠,想自己也能變身;看了朵唻愛夢,就想自己有個百寶箱口袋;看了西游記,希望自己神通廣大,可以拯救世界,拯救銀河系的神,身上充滿了滿滿的正能量。因此在課堂中,我們在課堂導入時,可以用情景性語言導入,
案例2 故事《小青蛙找媽媽》
從前有一群小青蛙,他們到處找媽媽,這時有只小烏龜告訴小青蛙說:“你媽媽被大蟒蛇抓走了”,小青蛙問:“我們要怎么樣才能找到我們的媽媽呢?”小烏龜說:“你們要聽你們的老師話,他會教你們本領,然后去營救你們的媽媽的”,小朋友們,你們想不想幫助小青蛙一起去救出他們的媽媽?小青蛙們就開始了跟著老師學本領了。
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導把學生的學習興趣,上課的情緒都調動起來了,這比直接告訴學生我們接下來要上立定跳遠課效果要好的多。通過故事的形式,學生會忘記了自己之前已經(jīng)學會了這項本領,心里只有一個聲音,就想要試一試,挑戰(zhàn)一下,覺得自己是可以成功的。有了這樣的心理暗示,學習的主動性就強了。
低段的學生,其實他們需要老師給予明確的指示,有明確的目標,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明確的方向。
案例3《模仿小動物》
在模仿小動物走一課中,教師在開始的時候是這樣說的:“今天我們要學習一些小動物走路的姿勢,比比哪些小朋友模仿的最像,被老師點名表揚的同學可以獲得一分。其次,在走的過程中前后同學要保持一臂到兩臂距離。不能太近,太近了同學之間做動作時會碰撞;太遠了,我們這個籃球場一圈會排不下?!?/p>
在教師明確的要求指令下,學生在接下來的游戲過程中,會關注自己與同伴之間的距離,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模仿,目標很明確,想要得到老師的那一分獎勵,從而努力聽講。
教師提前設計好課堂教學語言,語言要求做到有邏輯性的表述,達到精講多練的授課狀態(tài)。
案例4《連續(xù)提問》
在跑的一課教學中,教師準備部分的引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是不同姿勢的起跑,接下來我們的練習過程中,找一找哪幾種起跑姿勢你已經(jīng)會做了?這些姿勢中哪一種起跑姿勢最快?哪一種起跑姿勢最慢?哪種起跑姿勢最危險?”
讓學生在簡短的語句中準確的捕捉到本課的教學重點,帶著任務進行活動,在活動中尋找答案,在尋找中完成學習??词侨绱撕啙嵜髁说膶?,學生卻能聽的懂,能接受,也能及時的配合。
總之,本文嘗試以深度思維作為參照設計準備部分教師引導,從分析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fā),以學生興趣為導向,以教師語言引導為宗旨,通過多形式、多角度、多途徑進行引導。在此基礎上,我發(fā)現(xiàn)了教師語言的多種表達方式,如提問、鼓勵、激勵、要求、期許、小結、檢閱等形式。在具體的教學實施中,從課的類型角度出發(fā),提出準備部分教師語言引導的對應策略,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深度。
我們都知道:我們教育的人,是在不斷的變化的,所以我們的課堂也是隨教育的人而改變。課程改革,是一個不斷更新迭代的過程,我們需要從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出發(fā),不斷地尋找更適合、更有效的資源,從而促進學生在課堂中不斷的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