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林獻忠(1980-),男,河北內丘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為中國歷史人文地理。
摘 要: 本文通過信實文獻的梳理,討論了羅浮山山名的由來,認為“浮山浮羅”現(xiàn)象源于宗教文化的傳播。羅浮山遠處嶺南,在唐代卻是“名滿天下”,原因是移民回溯和宗教文化的傳播。通過分析唐代詩歌對羅浮山的書寫,筆者認為羅浮山人間仙境地理意象由隱逸、神仙、仙境、勝境這一組意象鏈構成。
關鍵詞: 羅浮山;地理意象;詩歌書寫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36.182
羅浮山不僅是廣東名山,更是嶺南文化的地標,自唐章懷太子李賢在《后漢書》注解了“浮山浮羅”現(xiàn)象后,其玄幻的形象漸次鋪開,后世文獻或多或少,都對此“信以為真”,于是“神仙隱逸”成了羅浮山的文化標簽,超越了其瑰麗的自然風光。筆者梳理了唐代詩歌對羅浮山的意蘊書寫,[1]發(fā)現(xiàn)詩歌中描述了羅浮山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仙逸傳說景觀,在“詩言志”品格塑造下逐漸形成了隱逸、神仙、仙境、勝境,四種意象。這四種意象組成了羅浮山的意象鏈,使羅浮山逐漸形成了人間仙境的整體地理意象。
1 羅浮山的神奇由來
羅浮山位于廣東省博羅縣,正史文獻中最早出現(xiàn)羅浮山一名是在唐代。下面三則材料可以看出羅浮山一名的來歷。
(1)《漢書》卷28《地理志》載:南海郡有博羅縣[2]。不見有羅浮山的記載。
(2)清王先謙《漢書補注》南??げ┝_條引南朝梁劉峻注:“有浮山,從會稽浮往博羅山,故置博羅縣?!盵3]
(3)南朝宋范曄的《后漢書》卷《郡國志》載南海郡博羅,唐李賢注曰:“有羅浮山,自會稽浮往博(羅)山,故置博羅縣。”[4]
材料中“浮山浮羅”這一超自然現(xiàn)象就成為了后世文史作品構建羅浮仙境、仙居、仙事意象的肇始。據(jù)此,這一山體“乾坤大挪移”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時間應不晚于南朝梁。山體這樣幅度的“大挪移”絕無可能,然而自注解《后漢書》之后就逐漸出現(xiàn)并延續(xù)這種現(xiàn)象的描述,原因可能與道教在嶺南的傳播相關。如道家經(jīng)典《云笈七簽》載“十大洞天者,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tǒng)治之所?!本驼J定羅浮山為道教第七洞天[5]。據(jù)此而言,“羅山”本而有之,“浮山”這一原本是蓬萊仙山,也隨著道教的傳播,“浮”來廣東與“羅山”相合,成為道教仙山。
2 羅浮山何以名滿天下
羅浮山“隱居”嶺南,對于中原文化圈而言太過蠻荒遙遠,甚至連異域都稱不上[6]。然而羅浮山卻在唐人詩歌中顯得特別另類,既是士人精神歸宿,也是旅游勝地,更具神異品格,究其可能的原因有三:
一是移民所致的文化溯回。從秦朝末年,秦始皇掃滅百越,設置南???,即以謫徙民,與越雜處十三年[7]。到了趙佗(今河北正定人)自立南越武王時,常越嶺騷擾長沙國,“發(fā)兵攻長沙邊邑,敗數(shù)縣而去焉”;“發(fā)兵于邊,為寇不止,當其時長沙苦之”[8]。1972-1974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了西漢地圖,其中有一幅駐軍圖,[9]該圖上所繪范圍為長沙國南部,圖上標注的居民約700多戶,其中15個里[10]標明“今毋人”,5個里標明“今不反(返)”[11]。據(jù)此地圖,這里人口損失如此嚴重,不能排除逃往長沙國其他地區(qū)的可能。
二是使者的往來與遷謫流徙人員,也增加了嶺南文化的曝光度。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元年),陸賈奉命出使南越,陸賈回朝復命后撰《南越行紀》,稱“羅浮山頂有胡楊梅山桃繞其際?!盵12]這是羅浮山為中原人士所知之始。到了唐代,貶謫流放性的移民返鄉(xiāng),也大大增加了嶺南勝境在北方的“推廣度”。唐朝名相張九齡其祖先就是從北方遷到南方的。“始興張氏亦出自晉司空華之后,隨晉南遷,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盵13]嶺南是唐代流放罪犯和謫官的主要地區(qū),他們往往攜家前往。流放者大多生還嶺北,但也有一部分人死在嶺南,家屬因無力北歸只好定居當?shù)?。這樣的移民數(shù)量并不很少[14]。據(jù)此可知,流放或遷徙到南方北人的北返,以及定居南方的北人與故鄉(xiāng)的信息溝通,都會增加南北文化的互動,這樣一來一往,嶺南著名的勝境羅浮山,便逐漸成為士人心中的獵奇之地。
三是道教的傳播使羅浮山成為嶺南文化標簽。羅浮山神仙秘境意象的產(chǎn)生與道教在嶺南的發(fā)展關系密切。道教為中國本土宗教,一般認為產(chǎn)生于東漢末年,魏晉南北朝時期發(fā)展成熟。到了唐朝,道教得到統(tǒng)治上層的重視,其發(fā)展可謂盛極一時。[15]因為道教尊崇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名李聃,與唐王朝皇族同姓,“唐朝皇帝從家族的緣由出發(fā)都支持道教”[16]。道教儼然成了唐王朝的國教。一時間道教文化在唐代的地位尊崇,這使得唐代詩歌中羅浮山神仙秘境意象也十分顯著。究其原因,在于道教宗教文化賦予羅浮山的神秘品格。道教在宗教觀念上,承襲了古代鬼神崇拜內容,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jù),表現(xiàn)為煉丹修仙。而茅山道人葛洪在羅浮山的“修仙”行為就成了羅浮山神仙意象的直接來源。
3 羅浮山人間仙境意象的構成
“意象”是中國古典文論重要的審美觀念。鐘嶸《詩品》云:“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盵17]此言物之施與人的感知,形成舞蹈、文學吟誦等各種表現(xiàn)形式?!段男牡颀垺肺锷疲骸笆且栽娙烁形?,聯(lián)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qū),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盵18]說明文學作品的意象有物的情感基礎。袁行霈認為:“物象是客觀的,它不依賴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樂而發(fā)生變化。但是物象一旦進入詩人的構思,就帶上了詩人的主觀色彩。這時它要受到兩個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經(jīng)過詩人審美經(jīng)驗的淘洗和篩選,以符合詩人的美學理想和美學趣味;另一方面,又經(jīng)過詩人思想感情的化合和點染,滲入詩人的人格和情趣。經(jīng)過這兩方面加工的物象進入詩中就是意象。詩人的審美經(jīng)驗和人格情趣,即意象中的那個“意”的內容;因此可以說,意象是融入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觀物象表現(xiàn)出來的主觀情意?!盵19]通過考察唐代詩歌中對羅浮山書寫,筆者發(fā)現(xiàn),羅浮山的地理意象是個復合意象,具體而言是三種景觀形成的四種意象。即羅浮山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仙逸傳說景觀;四種意象分別是隱逸意象、神仙意象、仙境意象、勝境意象,這四種意象就組成了羅浮山的意象鏈,使得羅浮山在詩歌作品的描述中逐漸形成了人間仙境的整體意象(圖1)。下面分述羅浮山意象鏈的構成。
(1)隱逸意象。唐代詩歌中對羅浮山隱逸意象的想象。詩人李白一生游歷,然而卻沒有親自到過羅浮山,他詩歌中描寫的羅浮山多是一種羅浮隱逸圣地意象的想象。如其《留別賈舍人至(其一)》對羅浮秋月的描繪:“大梁白云起,飄飖來南洲。裴回蒼梧野,十見羅浮秋?!痹娙讼胂笾谏n梧之地逡巡徘徊,又仿佛多次感受到了羅浮的秋天綺麗美景。又其《禪房懷友人岑倫》:“嬋娟羅浮月,搖艷桂水云。美人竟獨往,而我安得群?!辈恢故橇_浮的秋天,羅浮一輪月,也讓詩人感到孤獨之意。羅浮山在李白想象中是蠻荒遙遠的,而這種想象正可作詩人遁世隱逸好去處,李白在詩中不止一次的書寫羅浮山適于隱逸的地理意象。在《江西送友人之羅浮》一詩中說:“君王縱疏散,云壑借巢夷。爾去之羅浮,我還憩峨眉”。這首詩把羅浮山與峨眉山并舉,同列為休憩歸隱圣地。但欲隱還休的矛盾心理讓詩人無法釋懷。《同王昌齡送族弟襄歸桂陽二首(其一)》:“余欲羅浮隱,猶懷明主恩。躊躇紫宮戀,孤負滄洲言”。人在江湖漂,世事功名總被牽絆,歸隱就成了詩人心向往之,身不能至的遺憾,偶爾遇到一位隱者也會讓歸隱之情頻泛漣漪。又《金陵江上遇蓬池隱者》:“心愛名山游,身隨名山遠。羅浮麻姑臺,此去或未返。遇君蓬池隱,就我石上飯。空言不成歡,強笑惜日晚?!陛氜D流離的詩圣杜甫,也想象著要在羅浮山下信步騁懷,其《詠懷》:“南為祝融客,勉強親杖屨。結托老人星,羅浮展衰步?!本捅磉_了此種意愿。不僅有對羅浮山整體的歸隱想象,唐詩中還有比較具體的隱逸描寫,黃滔《寄羅浮山道者二首(其一)》:“天際雙山壓海濆,天漫絕頂海漫根。時聞雷雨驚樵客,長有龍蛇護洞門。泉石暮含朱槿書,煙霞冬閉木綿溫。林間學道如容我,今便辭他寵辱喧?!边@種龍蛇護佑,林間學道,甚至有了“天子呼來不上船”的豪氣。這種豪氣來自于羅浮山的魔性吸引力,讓人入夢入幻。
(2)神仙意象。山不在高,有仙則名。羅浮仙人意象得到了詩人的具化想象。羅浮仙人傳說引人入勝,黃滔僅僅是“聽說”,其《寄羅浮山道者二首(其二)》:“有人曾見洞中仙,才到(一作見)人間便越年?!崩疃础顿x得送軒轅先生歸羅浮山》:“詩(一作符)帖布帆猿鳥看,藥煎金鼎鬼神聽。洞深頭上聆仙語(一作覺船過),船(一作樓)靜鼻中聞海腥?!边@里已經(jīng)可以聽到神仙語,距離見到神仙更加接近。《將游羅浮留詩》:“麻姑笑我戀塵囂,一隔仙凡道路遙; 飛去滄州弄明月,倒騎黃鶴聽吹簫?!边@種與仙人近距離接觸,更激發(fā)了世人修仙的欲望。詩人施肩吾欲修仙脫俗,每日不忘探看靈砂,奈何俗務纏身,他在《自述》中寫道:“篋貯靈砂日日看,欲成仙法脫身難。不知誰向交州去,為謝羅浮葛長官?!毕扇说纳钤鯓幽??貫休《送軒轅先生歸羅浮山》:“龍馬便攜筇竹杖,山童常使茯苓精?!倍坏┬薜莱上?,身隨飄逸自如卻又要面臨另一個困境:“自此塵寰音信斷,山川風月永相思?!盵20]
(3)仙境意象。得道成仙,自是人間想象,與具有仙境意韻的羅浮人溝通交流,能拓展普通人對仙人的空間想象。詩歌中對羅浮山人的具象書寫,讓羅浮山本身平添幾分仙意,這與世人內心隱逸意愿交織在一起。韓愈《送慧師(愈在連州與釋景常、元惠游。惠師即元惠也)》:
惠師浮屠者,乃是不羈人。十五愛山水,超然謝朋親。
......
前年往羅浮,步戛南海漘.大哉陽德盛,榮茂恒留春。
(4)勝境意象。詩歌中對羅浮山勝境具象書寫。仙人、仙境、仙意、仙韻都離不開羅浮山自身勝境,其自然美景、仙觀樓亭、鐵橋飛瀑都讓人依依流連“有心期”。羅浮山山峰林立,山路崎嶇,天高云淡,卻給人無盡想象,劉禹錫《有僧言羅浮事,因為詩以寫之》:“君言羅浮上,容易見九垠。漸高元氣壯,洶涌來翼身?!崩畹略!额}羅浮石(刻于石上)》 :“清景持芳菊,涼天倚茂松。名山何必去,此地有群峰。”詩歌中對羅浮山的遠景描寫和整體觀感,讓人生出“名山何必去”的慵懶,同時也認可了此山魅力無窮。而走進山中卻別有雅致。楊衡《送鄭丞之羅浮中習業(yè)》:“始從天目游,復作羅浮行。云臥石林密,月窺花洞明?!碧迫嗽姼柚袑α_浮山書寫最為仔細的當屬何仙姑,其《鳳臺云母》詩:“鳳臺云母似天花,煉作芙蓉白云芽。笑殺狂游勾漏令,更從何處覓丹砂?”又《有道士自羅浮之增城口占三絕寄家(其一)》:“鐵橋風景勝天臺,千樹萬樹梅花開。玉簫吹過黃巖洞,勾引長庚跨鶴來?!焙卧娭械镍P臺、鐵橋、黃巖洞,都是羅浮知名勝境,后世詩文也對這些景點的接力式書寫,使其成為羅浮必游之處。如曹唐《送羽人王錫歸羅浮》:“鐵橋通海入無塵(一作津)。龍蛇出洞閑邀雨,犀象眠花不避人。最愛葛洪尋藥處,露苗煙蕊(一作雨)滿山春?!背隽髓F橋,該詩也增加了一個景點——葛洪尋藥處。從詩歌描述中可以看出,唐代羅浮山已修建了許多道觀亭臺,供游客、信眾游玩住宿。
唐詩對羅浮山的書寫越來越詳細具體,人們對嶺南的認知隨著時間日益深刻,宗教文化塑就了羅浮山奇幻的來歷,南北文化交流的縱深發(fā)展,讓羅浮山從文化上突破地域空間。在唐代,時間、歷史、文化、地域四者的交互作用下,以詩歌形式的文學書寫構建了羅浮山三種景觀的四種意象,使其蜚聲海內外,吸引著源源不斷的信客來此朝圣。至此,羅浮山的地理意象基本已經(jīng)成型,唐代以后詩文中的羅浮山更充滿生活意味。而千變萬化的羅浮山,在文人騷客的筆下,擁有了獨立山格?!傲_浮南海外,昔日已聞之。千里來游覽,幽情我自知?!盵21]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羅浮山。
參考文獻
[1] 本文所引唐詩皆為清彭定求等編.全唐詩(增訂本)[C],北京:中華書局,1999.文內不再一一注明.
[2] 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1628.
[3] 王先謙.漢書補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2736.
[4] 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3530.
[5] 張君房.云笈七簽[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153.
[6] 張偉然.中古文學的地理意象[M].北京:中華書局,2014:16.
[7] 司馬遷.史記.卷113.南越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9:2967.
[8] 班固.漢書.卷95南粵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1628.
[9] 臺灣學者邢義田認為“駐軍圖”應更名“箭道封輿圖”,邢義田.論馬王堆漢墓“駐軍圖”應正名為“箭道封域圖”[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12.
[10] 里為秦漢地方行政組織單位.
[11] 裘錫圭主編.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陸)[M].北京:中華書局,2014:116.
[12] 嵇含.南方草木狀[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67.
[13] 歐陽修.新唐書.卷72.北京:中華書局,1975:2409.
[14] 中國移民史第二卷[M].264.
[15] 任繼愈.中國道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
[16] (英)巴瑞特.唐代道教:中國歷史上黃金時期的宗教與帝國[M],濟南:齊魯書社,2012:9.
[17] 鐘嶸著,陳延桀注.詩品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1.
[18] 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493.
[19] 袁行霈.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見氏著.中國詩歌藝術研究.上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51.
[20] 李群玉.送隱者歸羅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