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明向,教授,主任醫(yī)師,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國家級名老中醫(yī),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中藥新藥審評專家。
慢性胃脘疼痛多由飲食、勞倦損傷脾胃,致使脾氣虧虛,納運失健,胃失和降,而表現(xiàn)為隱痛、脹痛、喜溫喜按、經(jīng)久不愈、時發(fā)時止,或伴納呆腹脹、噯氣泛酸、神疲乏力、面色萎黃、氣短聲微、脈細弱等,故立延芍六君子湯健脾益氣,和胃止痛。
方藥組成及用法
延胡索、白芍、黨參、白術(shù)、陳皮、制半夏各10克,茯苓15克,甘草6克。每日1劑,水煎2次,濃縮成200毫升,分2次服,20天為1個療程。
應用指征與加減
適用于脾氣虛弱引起的慢性胃脘疼痛,如兼肝郁,加柴胡、當歸、香附、枳殼;兼肝火,加黃連、黃芩、吳茱萸;兼夾濕,加蒼術(shù)、川樸、薏苡仁;兼陰虛,加沙參、麥冬、玉竹,去半夏、陳皮;伴吐血、便血者,加白及、三七;泛酸者,加烏賊骨、煅瓦楞;納呆者,加雞內(nèi)金、谷芽、麥芽等。若由寒邪客胃、飲食積滯引起的急性胃脘痛,則非本方所宜。
病案舉例
劉某,男,46歲,教師。
主訴:上腹脹痛、飽悶半年余,伴有噯氣、腹脹、便溏,漸至面黃肌瘦、神疲乏力。經(jīng)纖維胃鏡檢查診斷為慢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曾長期服用猴菇菌片、甲氧氯普胺等藥物無效。入院前6天改用西咪替丁治療,不僅原有癥狀未見明顯改善,且頭昏、疲乏加劇,體力驟減而不能維持日常生活,查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2×lO~/L。于1984年1月3日住我科治療。查體:上腹部輕度廣泛壓痛,臍右上方較著,舌淡苔白膩,脈濡。
中醫(yī)診斷為胃痛,辨證屬脾氣虛弱夾有濕滯。
處方:停用其他藥物,投延芍六君子湯加味。延胡索、杭白芍、黨參、蒼術(shù)、白術(shù)、半夏、廣陳皮、制川樸各10克,茯苓15克,炙黃芪12克,炙甘草6克,懷山藥、炒薏苡仕各15克。服用3劑后,上腹疼痛及壓痛明顯減輕,頭昏、乏力好轉(zhuǎn)。再服用3劑后疼痛、疲乏癥狀消失,食欲正常,大便成形,舌淡紅,苔薄白。復查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3.7×109/L,續(xù)服前方20余劑,療效鞏固后出院。
本方系據(jù)《婦人良方》中六君子加延胡索、白芍組成。①黨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能抗乙酰膽堿及組胺,調(diào)整胃腸神經(jīng)功能紊亂;②芍藥、甘草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松弛平滑肌等作用:③甘草具有抗炎、抗?jié)兗敖獐d之功效;④延胡索內(nèi)含多種生物堿,具有鎮(zhèn)痛作用,其口服制劑能抑制慢性胃炎及潰瘍病患者的胃酸分泌及胃蛋白酶活性;⑤陳皮可抑制胃腸平滑肌運動及胃酸分泌,減少潰瘍發(fā)生;⑥半夏降逆止嘔,燥濕消痞。諸藥相合,不僅有抑制胃酸分泌、胃蛋白酶活性及組胺等致?lián)p因素的作用,又可增強胃腸黏膜的防御機制而抗炎、抗?jié)儭?/p>
本方對單純慢性胃炎或潰瘍者,病程在3~6個月者,療效較好。由于慢性胃炎或潰瘍皆易反復發(fā)作,故在其獲得近期療效后,仍須長期節(jié)制飲食,寒溫適宜,調(diào)攝七情,并至少在1年內(nèi)定期給予強化治療,根據(jù)辨證應用本方加減治療1個療程,以便鞏固療效。
(溫馨提示:以上方劑均應在醫(yī)師指導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