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夢潔 郝菊玲
摘 要:高校研究生會應當在學校和師生之間搭起一座青春的橋梁,建設文明和諧的校園氛圍,在高校研究生群體中引導健康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其最直觀可視化的工作形式,就是舉辦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娛活動,號召廣大同學參與。基于此次疫情原因,傳統的線下活動無法像往常一樣開展,所以高校學生會要轉換思路和方向,積極開展線上活動,展示研究生群體的精神面貌,充分體現研究人的無限創(chuàng)造力。本文將以高校研究生會為主要載體,設計幾則實踐性極強的線上活動并展開探究,根據得到的成果,研究后續(xù)如何舉辦學生線上文娛活動,進行深層次的模式創(chuàng)新。
關鍵詞:研究生會;校園文娛;線上活動;模式探究
1 緒論
1.1 時代背景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高校研究生會似乎是可有可無的存在。產生這類錯誤認知的原因在于,研究生更加專注于學術、科研,他們在省市及國內外競賽中的水平極強,但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不高,所以研究生會也就容易被學生所忽略。但實際上,比起高校的本科學生會,研究生會承載了更多社會能力培養(yǎng)和群體關系凝聚的責任,在校園生活乃至學生未來發(fā)展中都占據重要地位。
同時,以往研究生數量較少,在很多人看來沒有必要給研會投入太多資源。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學歷層次不斷調整,研究生招生規(guī)模逐年擴大,2020年更是大幅度實行擴招,未來的研究生人數有望與本科持平,必定要求更完善的學生組織進行內部管理和自我協調。
當前,全社會都處于抗疫戰(zhàn)疫的特殊時期,面對不斷變化的形勢,為了保障安全,大部分高校減少了常規(guī)線下活動的組織。作為研究生會,想要繼續(xù)發(fā)揮職能,造福學生,就需要轉變發(fā)展思路,積極利用時下流行的網絡工具,基于互聯網開展一批參與度高、影響效果好的線上活動。
1.2 研究意義
高校研究生會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社團性學生組織,研究其開展線上活動的模式,能讓研究生繼續(xù)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愉悅氛圍中培育能力,在不斷解決困難,發(fā)揮才華,贏得成果的信念樹立中,增強走入社會與開拓事業(yè)的底氣。同時,進入研會的學生干部,還將通過舉辦學術氛圍濃厚,實踐意義深遠的各種活動,鍛煉自我才能,提前掌握組織協調、管理溝通等技巧,培育服務奉獻、融入集體的精神,在走入社會后擁有更多的發(fā)展底氣。
同時,好的活動傳播力不限于校園,還可以在社會中流芳,提升高校研究生會的影響力,將使學生組織得到各界人士的支持,有助于學校其他公益行動的開展。研會做出的活動成果,也將在各類科技創(chuàng)新、職業(yè)競賽活動中備受關注,吸引社會資源,而一旦擁有了足夠的資源,研究生會就會不斷居安思危、力爭上游,繼續(xù)服務于高校文娛事業(yè)的發(fā)展,不斷描繪新時代人才的發(fā)展前景。
2 線上活動類型及介紹
2.1 網絡打卡式云運動會
2.1.1 形式
網絡打卡式云運動會,實則是每個高校一年一度傳統運動會的線上模式。活動前期要做好宣傳,由宣傳部制作海報、微信軟文、MG動畫等,再由研究生會官網下發(fā)“線上云運動會”活動細則,通過班級群告知全體同學,鼓勵各位研究生積極參與,活動周期為一個月,以便讓同學們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健康文明習慣。
首先,報名參賽的每位學生制定個人30天運動計劃細則,自由選擇科學、合理的鍛煉方式,然后將自己的運動計劃以文檔的形式,上傳至研會活動宣傳平臺,報名參加云運動會;隨后,每位學生每天通過微信小程序或微博平臺,上傳十分鐘以內的鍛煉視頻,每日在線上進行打卡,并一句話記錄當天的鍛煉心得。
活動全程都在公開平臺進行展示,由全校學生參與監(jiān)督。在參與過程中,研究生會將聯系校體育學院相關專業(yè)教師對每位學生的體育鍛煉進行指導,提出建議,由體育學院相關專業(yè)研究生對每位學生的運動設計質量和完成程度進行評估。最后,可通過以上評估進行綜合得分,評選出名列前茅的優(yōu)勝者并給予表彰。
2.1.2 意義
(1)本項“網絡打卡式云運動會”活動對標運動會賽事,達到宣傳體育精神,鍛煉身體的目的。疫情期間學生積極響應國家政策選擇減少出門來保證安全,同時也需要響應國家號召通過各種方式進行鍛煉,在繁重的腦力運動之余保持身心健康,具備更加充沛的活力投入到生活中去。
(2)智慧和體質應當相輔相成,共同促進。鍛煉學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和頑強拼搏不斷進取的毅力,實現品質融匯,讓廣大研究生們未來在學術道路和工作事業(yè)中也能做到不忘初心,依靠不斷的拼搏勇奪高峰。
(3)體現出新時代研究生強壯體魄、文明精神的良好面貌,以青年人的力量帶動社會其他群體保持鍛煉習慣,尤其在受疫情影響而很多人“宅”在家中懶散、不運動的當下,有助于號召全民運動,助力國家更快更強地崛起。
2.2 優(yōu)秀影視劇配音大賽
2.2.1 形式
校研究生會發(fā)布參賽信息,吸引校內研究生積極投稿參與。同時,對校外進行活動宣傳,提高外界對本校組織的比賽的關注度。參賽周期為30天,設置國語類和外語類兩類賽道,分初賽和復賽兩段流程。
學生自己選取內容健康,且自己感興趣,具有歷史底蘊和時代精神的經典影視劇,進行后期配音,并剪輯制作成品。與此同時,考慮到視音頻剪輯軟件的技巧難以掌握,研究生會在官方公眾號上發(fā)布各類軟件的簡便使用攻略供學生參考,普及相關技術。
初賽評審將邀請校文學院和新聞傳播學院的專家教師通過騰訊會議共同進行線上評分,將從主體闡述、影片難度、音質音色、情感表現、聲畫同步、創(chuàng)新等六方面以百分制形式進行打分,最后以均分高低評出各類賽道前十的作品進入復賽;復賽將通過線上投票形式進行評選,投票通道開放六天,最終依據得票數評選出本次比賽的一二三等獎,分兩類賽道共十二項作品(每類賽道設置一等獎一項作品,二等獎兩項作品,三等獎三項作品);最終舉辦線上頒獎儀式,通過視頻主播主持,連線的形式開展,流程參照線下頒獎儀式,邀請嘉賓,對參賽選手發(fā)放相關證書及獎品,對獲獎作品進行賞析,對獲獎制作人進行采訪以便后續(xù)報道。
2.2.2 意義
(1)對標湖南衛(wèi)視流行綜藝“聲臨其境”,展示出高水平校園里研究生多種方面的才華,并借此機會宣傳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影視媒體、視聽覺創(chuàng)意文化,讓觀看配音作品的人感觸其中的文化美德,不忘民族之魂。
(2)只有滿腹知識,而沒有表達能力,就容易被人所忽視。本次活動除了挖掘出學生當中的演繹、表現人才外,還可以提升更多學生的語言組織、表情控制和社會交際能力,為其未來的職業(yè)規(guī)劃和求職生涯創(chuàng)造便利。
(3)在“互聯網+”時代,掌握時代所需的各項新媒體技能便成了時代所需,通過此次比賽能夠促進學生在本專業(yè)之外,積極學習其他技能,掌握內容策劃、文案編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攝影剪輯、市場分析、目標定位等方面的操作技能,開拓學生第二就業(yè)方向的渠道。
2.3 文獻分享活動
2.3.1 形式
疫情切忌掉以輕心,宅家期間也不能停止學習。為進一步提升廣大研究生的文化素養(yǎng)、豐富文化生活,研究生會開展文獻分享活動,活動面向全體研究生,即日起長期有效。活動發(fā)布文獻分享征集令,有興趣參與的研究生可以就某一感興趣的問題或觀點進行相關文獻的查閱,并對文獻的內容進行總結、分析和整理,再結合自己的知識闡述其觀點或見解。
考慮到很多同學在家中沒有校內網,下載文獻資料不方便。研會可以考慮帶頭捐款,并購買知網、萬方、維普的論文下載賬號,然后公開給參賽學生;還可以成立公共資源百度網盤,讓所有參賽學生都能夠將自己擁有的文獻資料分享到網盤對應的文件夾中,實現資源的置換;此外,研會還要普及百度文庫、道客巴巴、愛學術等可以免費下載論文的網站,或者各類網上“慕課”平臺。
完成了文本工作后,學生一可通過投稿形式將文本投遞到活動負責部門的郵箱;二可制作PPT或動畫親自講解研究后的成果并進行錄制,剪輯出短視頻,投遞到活動負責部門的郵箱。校研究生會負責人員將初審通過的優(yōu)質作品通過研究生會公眾平臺進行展示,所有研究生作為大眾評審公開投票,選出最符合民意的優(yōu)質作品。
2.3.2 目的
(1)培養(yǎng)和訓練研究生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與科研工作水平,總結專家學者們的學術智慧,并以更青春有趣的方法作展示,形成的優(yōu)秀成果也將對其他研究生起到榜樣的帶動作用,營造專注科研的優(yōu)渥氛圍。
(2)研究生不僅可以研究本專業(yè)知識,也可以涉獵其他專業(yè)的內容,拓寬學習渠道,積累綜合技能,游刃有余地運用自己的創(chuàng)新能力,來增強不同學科間的融合和跨學科知識的汲取。
(3)深厚的科研氛圍也將走出學校,造福社會?;顒咏Y束后還將把廣受好評的優(yōu)秀作品整理為集錦,在征得各位原創(chuàng)者同意的前提下發(fā)布到各類媒體或學習平臺,擴大活動效應,讓更多人從學生的研究中收獲新知識。
3 結語
研究生會想要獲得更為長遠的發(fā)展,真正發(fā)揮學生組織的作用,助力學子成才,就要明確自身的責任和使命,不斷創(chuàng)新,研究更多與學生心理情感、職業(yè)規(guī)劃、人生目標相吻合的正能量活動。而制度合理,管理有效,創(chuàng)新、舉辦、總結活動能力強的研究生組織將會輔助更多現代化應用型人才的成長,讓他們在各種選擇中不忘初心,發(fā)揮青春力量,在時代潮流中奮勇爭先,為時代發(fā)展添磚加瓦,為攻堅克難不斷奮斗。
研究生會還要在系列活動中充分踐行引導和幫助的義務,讓學生擺脫心理負擔,提高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從形式多樣的活動中查缺補漏,發(fā)掘閃光點,找準求學、科研、實踐的崇高信仰,為日趨完美的人生之路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邊小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高校學生會職能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09).
[2]李悅池.“微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話語表達范式轉向[J].江蘇高教,2019(02).
[3]嚴雯嘉.移動社交平臺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J].新媒體研究,2017(08).
作者簡介:宮夢潔(1995—),女,漢族,魯東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現在教育技術;郝菊玲(1970—),女,漢族,山東招遠人,本科,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會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