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墨
在這段舉國宅家做貢獻的日子里,數(shù)億網(wǎng)友也順便開啟了塵封多年的料理封印,紛紛變身中華小當家。
目前在這場“宅家美食才藝大比拼”的自發(fā)性賽事里,穩(wěn)居C位的要數(shù)涼皮了。一時間,全網(wǎng)的美食達人們不約而同做起了涼皮,仿佛沒做一回涼皮,都無法證明自己真的是宅在家一樣。
沒有任何一道美食,能以如此浩大的聲勢點燃社交圈。
網(wǎng)友們還非常豪氣地代表各自的家鄉(xiāng)參戰(zhàn),他們操著各式的方言,在天南地北的廚房里揉面、醒面、洗面、攤涼皮、做醬汁……
一次就成功的人放言說自己簡直是天才,兩三次成功的人也樂滋滋地炫耀自己攤的涼皮柔軟又筋道……但千萬不要認為涼皮很好做。
“涼皮失敗大賽”一度成為熱搜,在涼皮翻車回憶錄里,充滿了小當家們這樣那樣的困惑——“涼皮為什么會碎”“涼皮為什么洗不出面筋”“怎么揭涼皮”“怎樣揉面”……
不過即使涼皮翻車,機(chi)智(huo)的網(wǎng)友也把洗面洗出來的淀粉溶液,做成了胡辣湯、疙瘩湯、煙臺燜子……
不過,為什么這道發(fā)源于西北、流行于北方的傳統(tǒng)小吃,能成為此次美食才藝大比拼的最熱主題之一呢?
在這特殊時期,一份動輒一個下午,最長能耗時一天的涼皮簡直就是打發(fā)時間的利器,而且涼皮還具有反正也不要趁熱吃的天然優(yōu)勢,此時不做更待何時?
揉面就別說了,要是遵循古法和傳統(tǒng)選擇了“洗面模式”,那么就要拿出手工洗衣服的認真態(tài)度來揉捏面團,不換個六七八盆的水不罷休。這段洗面時光,不僅沒有虛度還鍛煉了身體,可以說是一舉多得了。不需要烤箱、破壁機等中產(chǎn)廚具,甚至也不要電飯煲,而且配菜也是豐儉由人,只要你有一份面粉,就可以向涼皮宣戰(zhàn)。
清爽可口、酸辣開胃,涼皮憑借著它獨特的味道,早已征服了各地的吃貨,更何況看起來這么難,真的做成功了,那豈不是很有面子!
具有如此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再加上上述原因,涼皮大賽的火熱實至名歸。
除了涼皮,蛋糕、蛋撻、雜糧煎餅、雞蛋灌餅、油條、手抓餅、餃子、包子、饅頭……面食們被紛紛派出場,決戰(zhàn)假期美食江湖。
北京的炸醬面、西安的油潑面、蘭州的牛肉面、廈門的沙茶面、重慶的擔擔面、臺灣的擔仔面……給中國人足夠的面粉,咱們能給整出一大桌面條,還不帶重樣的。
歷史不斷前行,民俗漸次消退,但即使到如今,面食依然承載著深層次的情感表達與風俗禮儀。
關(guān)中地區(qū)結(jié)合了食品與工藝品的禮饃,在互相贈予和交換過程中,也交流了家庭與家庭之間賦予的情感。
老山西人滿月蒸鼓鼓饃和棗長花饃、周歲吃魚饃、十二歲時要蒸項圈饃、結(jié)婚蒸花糕饃、過壽蒸桃饃、離世蒸包饃,歲歲年年不同的饃,是貫穿了生死的人生禮儀。
大概沒有中國人會不明白餃子和湯圓在節(jié)日背景下代表著“團圓”,或當“面條”成為一碗“壽面”時所擁有的意義。
即使沒有TVB,“你餓不餓,下碗面給你吃”這句話,依然能以其中飽含的貼心關(guān)懷打動人。
仿佛平平無奇,隨處可見,但在什么美食最火熱這個問題面前,面食,才是真王者。
(心香一瓣摘自微信公眾號“網(wǎng)易上流”?圖/張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