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棟 謝艷麗
“龍”文化視域下山西太谷“二龍杠”習俗研究*
張國棟1謝艷麗2
(1.山西農業(yè)大學 體育學院,2.山西農業(yè)大學 城鄉(xiāng)建設學院,山西 太谷 030801)
文章以太谷區(qū)為研究對象,對“二龍杠”的緣起、表演形式與禁忌進行闡述;揭示其文化內涵,認為其蘊含對長輩的敬畏、懷念之情,人們對美好愿景的追求和對已故者人生的完美總結、肯定與升華;挖掘其社會價值,認為其是一種承載人們美好愿景的民俗體育,是弘揚民間孝道文化的道德標桿,能彰顯一定的教育教化功能與家族凝聚力。
龍;二龍杠;山西太谷;喪葬儀式;民俗體育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明中,“龍”有著非常特殊的影響和地位,舞龍不僅是我國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及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也是我國民俗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今在我國北方,但凡重大紀念日、慶典活動、節(jié)日、運動會開幕式等都會看到舞龍健兒們精彩的表演,而且中國舞龍隊還經常代表華夏子孫赴國外表演以進行文化交流。本文從中國千年“龍”文化角度入手,以龍在人們心中的形象與象征意義為角度,剖析山西太谷喪葬儀式中的“二龍杠”習俗。
山西太谷是晉商文化的主要發(fā)源地之一,晉商文化里出現的“票號”被稱作是銀行業(yè)的鼻祖,明清時期太谷縣商賈繁華,經濟繁榮,是山西的商業(yè)中心,曾被稱作“金太谷”“小北京”“中國的華爾街”[1],在全國范圍內可謂名噪一時。死亡一直是人類社會無法逾越的現實問題,也是伴隨人類的永恒話題,喪葬文化是人生禮儀中一項較為重要并且繁瑣復雜的事情,由于佛教文化的廣泛傳播,以及儒家孝道文化的影響,早在中國古代喪葬禮儀就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山西太谷曾經叱咤風云、而今發(fā)家致富的人們有了更多的心思關心自己百年之后的身后事操辦,這所有的一切都潛移默化地反映在太谷縣的喪葬文化中,主要表現在后輩在長輩去世后的厚葬、隆葬、久祀。 “二龍杠”習俗的出現與時興不僅出于人們對親情孝道、面子排場等方面的追捧,人的社會性在其中也有很大的影響?!岸埜堋绷曀椎某霈F讓舉辦葬禮的中心思想變?yōu)椋骸跋苍帷薄鞍Ф粋保岫Y的實質成為一種特殊的禮贊生命、祝福新生、思念故人、追求愿景的寄托。
據太谷縣志記載,太谷人自古以來對“龍”情有獨鐘,盛行于晚清至民國期間由商賈從南方傳入的元宵節(jié)“龍燈進城”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緣起于清嘉慶年間,由太谷縣商戶田氏人家引進于廣州的“絞活龍”表演也是太谷燈節(jié)獨特的民間社火之一,所到表演之處盛況空前,吸引數十萬民眾前來觀看;以祭祀、求雨為主題的“抬龍王”(龍王由木材雕刻而成,供奉于龍王廟內,分為文祈和武祈兩種)的習俗也曾經在晚清至民國年間廣為流傳[2]。得益于太谷人對“龍”文化的追捧,在山西太谷殯葬文化的發(fā)展中,“二龍杠”這一喪葬習俗應運而生。“二龍杠”也叫罩或官罩,相傳緣起于舊時帝王、官員、貴族們講究排場的八抬大轎,眾人架起兩條虎虎生威的金龍,兩條抬杠上分別有兩個支點,各個支點再下分兩次支點,然后每個支點由兩個壯漢用硬實的肩膀扛起[2]。根據亡故者家庭狀況、身份背景的不同,有“獨龍”、“二龍”之分,又有八抬、十六抬、二十四抬、三十二抬、六十四抬之別,眾多大漢像抬轎子一樣將“二龍杠”抬起,棺材置于其中,隨著禮樂合唱,抬杠者跟著節(jié)奏進行顛轎表演。
出殯當天午宴結束后開始起靈,“二龍杠”的表演隊伍就位,顛轎(顛棺材)表演是太谷縣喪葬儀式中“二龍杠”習俗的特色與精華部分。在整個“二龍杠”的表演中送葬隊伍粗樂先行,雪柳開道,之后是細樂、紙扎、孝子、引魂幡、靈柩、孝女等依次而行。殯葬隊伍繞行全村主要街道進行表演,也經常遇到村民在村子的中心地帶或主干道路口自發(fā)截住送葬隊伍以期觀看表演。送葬隊伍停下后孝家跪街“哭唱”,隊伍表演,抬棺隊伍邊舞邊唱,進行顛轎表演:抬棺人訓練有素,動作一體,步伐一致,配有手持銅鑼的老者擔任指揮,并有殯葬樂隊伴奏,樂隊的樂器主要包括嗩吶、二胡、笙等傳統(tǒng)樂器,抬棺人有相應的口號或根據樂隊演奏進行合唱、前后左右步法一致的移動、進行有節(jié)奏的搖擺晃動等動作,顛轎表演主要有“8”字形路線和“O”字形路線,而所唱歌曲也多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老歌,有《北京的金山上》《南泥灣》《拜大年》《送戰(zhàn)友》等歌曲。抬杠的眾多大漢伴隨著節(jié)奏進行顛轎表演,這不僅是一門體力活,更需要所有人之間相互的協(xié)調和配合。龍頭隨著音樂的節(jié)奏左右搖擺、莊嚴肅穆,孝家哭的動情與悲傷,引來圍觀者的同情,令在場人員無不潸然淚下。表演完畢隊伍行進,“二龍杠”的表演隊伍行至村口,全體孝家跪拜辭村,親戚在孝男女行“謝禮”之后離開,靈柩下轎易車而行。
山西太谷喪葬儀式中也有諸多禁忌:人死忌說死,忌揭死者蓋頭紅;門上貼白紙,鄰里忌入宅;掩口時忌說話;忌定更前燒夜紙,燒畢回家忌回頭看;喪事午宴,忌食面條;孝鞋白布忌用手拆,只能用香火短線[2];若有老人亡故,門前三年內忌紅,三年孝期結束后家里方可貼紅春聯[3]。如果過世者為女性,那么“二龍杠”的轎頂顏色一般為象征愛情、吉祥、熱烈、喜慶的紅色;過世者為男性則用充滿希望和活力代表高貴、輝煌和崇高地位的金色轎頂,此外,“二龍杠”表演中兩條龍的“龍眼”還另有講究,按照舊時傳統(tǒng)若老兩口只是走了其中的一個,那么活著的那位老人就會把象征傳統(tǒng)男女相應位置(男左女右)的那條龍眼遮住,這樣一來只要人們看到“二龍杠”的表演隊伍便能知曉過世者的性別。
“二龍杠”習俗在表演中有“獨龍”“二龍”之分,這主要取決于人們各自家庭背景和財力的異同,但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龍杠”表演則以“二龍”居多。其中“二龍杠”中“龍”的制作既借鑒和融合了太谷縣特色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耍龍燈”“絞活龍”中“龍”的制作方式,又彰顯了我國廣大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村民們發(fā)揮想象、就地取材制作“二龍杠”的兩條龍,傳統(tǒng)多采用紙扎龍頭,但如今人們?yōu)榱她堫^能夠經久耐用均采用竹、塑料、鐵皮、紗布、膠漆等描龍彩繪,布制龍身,龍身全身金色,兩條金龍身長15米,布制的龍身包裹著木方構成整條龍的框架,龍頭處最為顯眼:龍角朝天,氣宇軒昂;龍眼如炬,炯炯有神;龍口大張,聲勢威猛;龍須長垂,隨風搖曳。龍身正中間有一花轎轎頂與龍身相連,上有四條小金龍分別盤旋在花轎頂端四個方位象征著飛龍在天,寓意為亡故者去往極樂世界保駕護航;轎簾亦為金色,象征金碧輝煌與雍容華貴,轎簾自然下垂(有的能夠遮住整個棺材,猶如我們在影視節(jié)目中所見的古代官轎;有的稍短些不能夠遮住棺材);花轎轎頂之下有木方做成的框架平臺,棺材就安放于此,為了穩(wěn)定棺材不至于在顛轎表演的時候滑落,人們習慣用麻繩將棺材進行固定。值得一提的是,龍頭的安裝非常靈活,可以伴隨著“二龍杠”表演者們“顛轎”表演的節(jié)奏左右搖擺,莊嚴肅穆、活靈活現、氣勢恢宏、蔚為壯觀。
“龍”起源于我國古老的祈雨祭儀,關于龍的傳說可以追溯到中國文明的黎明期,在神話傳說中,龍是一種能夠呼風喚雨的神獸[4];“龍”自古又是帝王、將相的象征,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地位、榮耀與輝煌;“龍”還是大多數華人的圖騰和象征,“龍”文化在我國傳承八千余年,源遠而流長,是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文化的突出符號,同時象征著人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然而在人們心中只有帝王、將相才能被稱作人中之龍對待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了,現如今所有的炎黃子孫都可以享有雕龍畫鳳的待遇。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山西省太谷縣人民自古受儒家孝道文化的影響,不僅能夠做到在長輩在世時侍奉有加,在長輩百年之后也要風光大葬,送長輩走完最后一程。“二龍杠”習俗的產生與傳承正是由于千年的“龍”文化所傳遞的后輩對長輩的敬畏之情、懷念之情[5]。如今,太谷縣人民不僅將“二龍杠”表演作為是對已故者人生的敬重與懷念,也是對已故者人生的完美總結、肯定與升華;“龍”波及了中國特色文化的各個層面,“龍”的形象與寓意也深深根植人們的心中,因此山西太谷縣民間在喪葬典禮中發(fā)揮想象采用“二龍杠”的表演形式也就不足為奇。
文化是一種積淀,“龍”在太谷人民心中早已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二龍杠”的表演中既使用了傳統(tǒng)樂器進行伴奏,又融合了很多歡快的秧歌舞步與技巧,還配合各種口號與合唱表演,它的出現不僅是山西太谷縣喪葬文化的進步,而且是人們對民間傳統(tǒng)習俗和民間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岸埜堋绷曀椎漠a生和發(fā)展是在多種條件和背景下發(fā)展起來的民間體育項目,是人們發(fā)揮想象力的杰作,也可以作為民間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代表[6]。由于世世代代的山西人受“龍”文化的影響,“二龍杠”習俗中的顛轎表演甚至被人們認為是博取彩頭與獲得好運的一種方式。假如出殯的隊伍路過某一公司、企業(yè)或在建小區(qū)門口或者村里的主干道路口時,人們都會主動攔住出殯隊伍,甚至很可能會專門付錢讓路過的奔喪隊伍在門前進行“二龍杠”的顛轎表演,并且還要求盡量多顛一段時間,以求得傳統(tǒng)意義上“鬧紅火”的吉利??梢?,“二龍杠”習俗在當地人的心中代表著希望、代表著未來、代表著人們對美好愿望的追求,是太谷縣喪葬習俗中人們所追捧的。
孝道,即人們行孝的原則,乃是凝國聚家之本,事親行孝,歷來是人們所推崇和追捧的為人之道,孝道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家庭和睦、人際和諧、社會平安穩(wěn)定、民族共融團結的重要因素。山西省太谷縣是孟母文化的發(fā)源地,據史料記載位居中國“賢良三母”之首的孟子的母親仉氏便出生于今太谷縣東西仉村,孟母三遷的故事在當地廣為傳頌,其擇鄰而居、斷機教子的獨到教育方式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太谷人,當地人也因為這厚重與難得的文化洗禮而更加注重孝道。在山西太谷隆重的喪葬儀式中,獨具表演特色與藝術特色的“二龍杠”習俗,以其“白事紅辦”、大張旗鼓的喜喪形式,為人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種傳統(tǒng)并且地道的鄉(xiāng)土文化厚重的民俗形式,深深的烙印在人們的心中,是弘揚民間孝道文化的道德標桿。
古往今來,人類都具有濃厚的探索精神與“獵奇”心理,在“二龍杠”的表演中還有兩個樂隊進行伴奏的“搶擂臺”,伴奏過程中兩個樂隊互不相讓,競相將“二龍杠”顛轎表演者的步伐和合唱曲目引入到自己的節(jié)奏中,這一爭一鬧非常有趣,經常引人駐足圍觀。人們在參加自己本家親戚或鄉(xiāng)親朋友的喪葬活動的過程中會在潛意識里對儀式上有趣的情節(jié)和喪葬儀式中的各種禁忌感到好奇,進而對這些特殊的文化加以甄別并進行學習,同時對所見的相似的事情進行對比或類比,最終將習得之內容規(guī)范到自身的日常行為習慣中[7]。就這樣,經過坊間長時間的精神探索與思想碰撞,文化得到了積淀,習俗得到了保留,人們的行為得到了規(guī)范,從而能夠進一步的代代相傳。從這點上來說,“二龍杠”習俗的存在起到了一定的教化作用。山西太谷一直流行著“紅白喜事,家人團聚”的風俗習慣,然而由于近年來農村人口流動性的加強,幾乎每個家庭的青壯年都以在外地求學或打工等方式各謀生計,但不管家人身在何方,只要本家有老人過世,所有家人都會從四面八方趕回來聚集在一起共同操辦老人的喪事,以此來表達對逝者的尊敬、愛戴與懷念之情。按照傳統(tǒng),居民亡故往往遵循停尸、報喪、吊孝、入殮、家祭、出殯、復三等舊規(guī),但在舉辦喪禮的過程中只有在出殯當日表演“二龍杠”習俗時才是圍觀人員最多的時候,期間人們不但能夠欣賞到這獨特的顛轎表演,也能切身體會到對方的孝道,還能受到孝家情緒的感染和心靈的感化,動情之處還會讓人黯然淚下。因此,“二龍杠”在無形中起到了團結宗氏家族,凝聚力量的作用。
在中國喪葬文化發(fā)展的歷史長廊中,“二龍杠”習俗是太谷人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寄托自身情感與美好愿望的良好載體,以其獨特的表演形式與象征意義使當地民俗文化與民間傳統(tǒng)體育文化能夠完美融合。然而祖輩傳承中涉及的“隆葬”形式與當前國家提倡的節(jié)儉環(huán)保風尚和新時代的喪葬改革相左,這就要求我們在傳承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去除其弊端,批判性的繼承與開發(fā)其文化特色,充分挖掘“二龍杠”習俗所帶給人們的文化與內涵,以期對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發(fā)展與民間風俗繼承進行擴充與豐富。
[1]太谷縣人民政府.太谷縣資料[EB/OL].http://www.taigu.gov.cn/show.asp?id=1252,2011-07-21.
[2]楊潤甫.晉商故里民俗[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1-2.
[3]郭齊文.太谷縣志[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515-588.
[4]呂韶鈞.舞龍習俗與民族文化認同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11.
[5]劉曉,花蕊,王濤.龍文化與舞龍運動的發(fā)展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5):125-128.
[6]涂傳飛.一個村落舞龍活動的變遷[J].體育科學,2010(7):81-96.
[7]舍港,向勇.鄂渝地區(qū)土家族喪葬儀式中舞獅習俗的文化人類學分析[J].四川體育科學,2015(6):22-24.
On the "Er Long Gang" in Taigu, Shanxi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Dragon" Culture
ZHANG Guodong, etal.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gu 030801, Shanxi, China)
2018年山西農業(yè)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專題研究基金項目(zxsk2018010);2019年山西農業(yè)大學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專題研究基金項目(zxsk201907);2020年山西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思想政治教育專項)(2020zsszsx029)階段性成果。
張國棟(1989—),博士生,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
謝艷麗(1988—),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體育教學訓練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