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冊淵
建筑的名字和人的名字一樣,不單純是一個符號,更代表了一種文化;不僅可以傳遞起名者及其同時代、同地域人們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還對不同時代的人們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起著精神傳承的作用。
中國古代特別重視給人起名。《左傳》記載,春秋時期,魯國大夫申孺就曾提出,給人起名有“五法七忌”。后來,給人起名更是逐漸成為一件人生大事,在中國古代中上層社會形成嚴格的規(guī)范,馬虎不得。
與給人起名相似,中國古代同樣重視給建筑起名,這在君主所擁有的宮殿上體現(xiàn)得最為淋漓盡致。
商朝末葉開始流行高臺式宮殿,商紂王建的叫鹿臺,周文王建的叫靈臺。到了春秋戰(zhàn)國,諸侯紛紛大興土木,營造臺榭,不但建筑巍峨壯麗,名字也五花八門:吳國有姑蘇臺,齊國有柏寢臺,楚國有章華臺,齊國有檀臺,燕國有黃金臺、崇霞臺……大致都能夠準確表達建筑的基本特點或者強調(diào)某種文化寓意。
秦朝最著名的宮殿就是阿房宮。關(guān)于阿房宮的確切含義,一直存在多種說法:有人認為“阿”指“四阿頂”,就是廡殿形式的四坡屋頂,“房”音“旁”,意思是“廣”,意指這是一座宏偉寬廣的四阿大殿;有人認為此殿位于山阿之側(cè),所以起名“阿房”(阿旁);有人認為“阿”本身就是“近”的意思,這里距離咸陽近,故起此名;還有人認為“阿”指高地,“阿房”形容在高如山阿的臺基上建房。
漢高祖定都長安,城內(nèi)最重要的兩座宮殿分別起名長樂宮和未央宮,合起來是“長樂未央”四個字,意思是永遠快樂、無邊無際。長樂宮中有臨華殿、長信殿、長秋殿、永壽殿、永寧殿;未央宮中有承明殿、壽安殿、宣室殿。皇后的寢宮以花椒和泥粉刷墻壁,又暖又香,象征多子多福,起名椒房殿。
此后,歷朝宮殿都十分注重起名,而且經(jīng)常沿用前朝宮殿的名字。
唐朝首都長安宮殿鼎盛,除了繼承隋朝的太極宮之外,還新建東內(nèi)大明宮和南內(nèi)興慶宮。
大明宮正殿極為宏偉,起名“含元殿”,源自《易經(jīng)》“坤”卦“含宏光大”和“乾”卦“元亨利貞”二語,有“包容天地本原、含納萬物元氣”之意,大有盛唐氣象。
興慶宮本是唐玄宗繼位前的藩邸,登基后升格為宮殿,并在西南部建勤政務(wù)本樓,表示自己勤于政務(wù)、不忘本分,但實際上卻是舉行宴會、欣賞樂舞百戲的場所;又在西面建樓,登臨可觀其兄弟寧王、薛王、申王、岐王的府第,特意借《詩經(jīng)·棠棣》描寫兄弟情誼的典故,起名“花萼相輝樓”。
明朝南京始建和北京再建的皇宮都起名“紫禁城”,“紫”指天帝所居的“紫微垣”,“禁”指警衛(wèi)森嚴的禁地。
在等級森嚴的中國古代社會,宮殿位居金字塔的最高層,其名字必須凸顯皇權(quán)之威嚴、寄寓祈福納祥之內(nèi)涵,以及包含其他各種意蘊,并與其具體功能相對應(yīng),在所有建筑起名中最具代表性。
在所有建筑類型中,中國古代園林的亭臺樓閣最講究起名,希望用文字的方式對建筑及其周圍景觀的特點進行總結(jié)和歸納,從而渲染意境、引發(fā)聯(lián)想。
在中國古代很多園林建設(shè)過程中,建筑名字并不是預先起好的,而是建成之后再加以品題,宛如書畫作品上的題款,具有畫龍點睛的意義?!都t樓夢》第十七回賈政曾說:“若大景致,若干亭榭,無字標題,也覺寥落無趣,任有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彪m為虛構(gòu)的情節(jié),卻反映了中國古代的實情。
秦朝和漢朝的園林建筑相對粗獷,名字也比較質(zhì)樸。西漢上林苑有許多獨立的樓觀,大多根據(jù)其功能來起名。例如,白鹿觀馴養(yǎng)大量白鹿供觀賞和射獵,細柳觀建于大片柳樹林中,走馬觀前可表演馬術(shù),觀象觀相當于觀察星象的天文臺,蠶觀是飼養(yǎng)春蠶的地方。
后世園林建筑的名字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文學色彩也更加濃厚。
北宋名臣司馬光曾經(jīng)在洛陽建獨樂園,其中分設(shè)七座主要建筑,分別叫讀書堂、釣魚庵、采藥圃、見山臺、弄水軒、種竹齋、澆花亭,造型各不相同,同時與七位古人的風雅趣事逐一對應(yīng):勤于讀書的董仲舒、隱居垂釣的嚴子陵、深山采藥的韓伯休、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池州戲水的杜牧、愛竹成癖的王子猷、澆花自娛的白居易。人在園中,仿佛與七位先賢結(jié)伴而居。
明末清初,文士張岱不僅具有深厚的藝術(shù)修養(yǎng),而且對于園林建筑也很有研究,在給友人祁彪佳的信中專門談道:“造園亭之難,難于結(jié)構(gòu),更難于命名。蓋命名,俗則不佳,文又不妙。名園諸景,自輞川之外,無與并美?!彼J為給園林的亭臺樓閣起名既要避免俗氣,又要防止過分文雅,比造園還要難,唐朝輞川別業(yè)之后,再也沒有好的起名了。同時他卻對祁家的寓山園大加贊揚:“諸勝其所得名者,至四十九處,無一字入俗,到此地步大難。”
寓山園建筑分別起名水明廊、讀易居、聽止橋、溪山草閣、友謝軒、虎角庵、志歸齋、酣漱廊、爛柯山房、寓山草堂等,確實含義雋永,令人印象深刻。
明朝和清朝江南地區(qū)的園林建筑有很多上好的名字,不在寓山園之下,這些名字往往從經(jīng)典的詩詞文賦中提取典故,為亭臺樓閣增色不少,通過蘇州園林建筑可見一斑。
拙政園的與誰同坐軒源自宋朝蘇東坡的詞“與誰同坐,清風、明月、我?!敝苯訉⒂握吲c風月融為一體。留園的涵碧山房以古詩詞中常見的“涵碧”二字來形容山池之間的廳堂,大有靜逸之氣。網(wǎng)師園的月到風來亭源自理學家邵雍的《清夜吟》詩“月到天心處,風來水面時”,點出觀賞此亭的最佳時刻。退思園的模仿畫舫起名“鬧紅一舸”,表現(xiàn)出獨特的動感和盎然的春意。
給園林建筑起名,往往需要搜腸刮肚,大費周章,才能找到好的用詞?!都t樓夢》詳細描寫了賈政、寶玉父子與眾門客對大觀園各處景致起名反復推敲的過程,即為佐證。
世界各地給建筑起名的文化背景和審美理念差異很大,西方建筑名字較為直接,迄今仍然多以物名、地名、人名和數(shù)字等來起名,不過仍有一些建筑名字尚存意境,為人們所贊美。
護城而名,希臘雅典衛(wèi)城帕提農(nóng)神廟。該廟起名帕提農(nóng)(Parthenon),原意為“處女宮”,是供奉和祭祀守護衛(wèi)城的女神雅典娜的神廟。作為雅典衛(wèi)城的主體建筑,帕提農(nóng)神廟高大突出,裝飾華麗,聞名于世。
眾神之廟,羅馬萬神廟。這是為紀念公元前27年的奧古斯都(屋大維)打敗安東尼和克婁巴特拉(埃及艷后),而在羅馬城內(nèi)建造的一座獻給所有神的廟宇,故起名“萬神廟”。 萬神廟內(nèi)開有天穹,與“天國”接近,且供奉天界諸神,神廟名字與建筑相得益彰。
視通內(nèi)外,倫敦“水晶宮”。這是1851年英國倫敦舉辦第一屆世界博覽會時,由預制鋼鐵支架和平板玻璃構(gòu)成的巨大展廳,實名應(yīng)是倫敦萬國博覽會陳列館,但因其視通內(nèi)外和透徹明亮而形象地被起名“水晶宮”。
自然有機,匹茲堡流水別墅。作為現(xiàn)代建筑師勞埃德·賴特倡導的“有機建筑”論的具體體現(xiàn),匹茲堡流水別墅是為美國實業(yè)家所建的豪華郊外住宅。正名應(yīng)是埃得加·考夫曼別墅(住宅),之所以起名“流水別墅”,是因其建在瀑布之上,創(chuàng)造了與大自然有機結(jié)合、完美互補、生機盎然的意境。
西方無論人的名字還是建筑的名字都遠不及中國這么復雜,但近代以來卻對中國建筑的名字有很大影響。
早在清朝乾隆年間,圓明園就修建過一組模仿歐洲巴洛克風格的西洋樓,卻并未按西方模式起名,而是由西向東依次叫作諧奇趣、黃花陣、養(yǎng)雀籠、五竹亭、方外觀、海晏堂、遠瀛觀、線法山、方河、線法畫等,一望而知雖非中國本土樣式,很有異國風情,卻又符合中國建筑的起名之道。
中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后,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城鎮(zhèn)建設(shè)速度的加快,新建筑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xiàn),建筑的名字也是異彩紛呈。很多建筑的名字與建筑本身相得益彰,傳遞出很強的時代氣息,但也有一些建筑的名字要么過分夸大建筑的功能,要么盲目地以國外地名起名,不僅缺少文化內(nèi)涵,而且對于中國民族自信心的樹立和主流價值觀的傳播都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一些居民區(qū)或建筑起名某某花園、某某山莊,但卻沒有多少綠化,也沒有山;一些居民區(qū)起名某某城,而建筑面積卻只有2~3萬平方米,名字與建筑規(guī)模嚴重不一致;在商業(yè)項目中,很多地方起名“廣場”,可能僅是一棟樓;至于起名“曼哈頓”“柏林”“巴黎”的建筑,只是旨在提升所謂的“品位”,其實并無半點兒異國風情,不過是營銷的噱頭而已。
針對這些起名亂象,2018年底,民政部等6部委就印發(fā)了《關(guān)于進一步清理整治不規(guī)范地名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對居民區(qū)、建筑和道路、街巷等,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規(guī)范地名進行規(guī)范化、標準化處理。
在人們?yōu)榇私泻玫耐瑫r,不同的聲音也值得關(guān)注。有人指出,起名怪異當然應(yīng)該整治,但“一刀切”的做法并不可取。無論是從清理時限的設(shè)定上,還是在清理對象的認定上,都應(yīng)格外審慎,不能簡單粗暴;更不能因為倉促改名,另外搞一套奇奇怪怪的地名系統(tǒng)。
事實上,《通知》也提到,清理整治要審慎穩(wěn)妥,“對于可改可不改的不予更改,防止亂改老地名,確保地名總體穩(wěn)定”。
總的來說,規(guī)范建筑的名字,要從源頭做起,既要立好規(guī)矩,也要有一定的寬容度,并尊重社會的創(chuàng)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