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聞宇
李清照流傳下來的詩文極少,兩千余字的《金石錄后序》,可能是最長的一篇了?!督鹗洝窞槠浞蜈w明誠所著,李清照協(xié)助整理。丈夫去世后,李清照繼續(xù)整理、保存,并于紹興四年(1134年)寫下了《金石錄后序》(下稱《后序》)。從嫁給趙明誠開始,直至《后序》寫成之日,前后經(jīng)歷了34個春秋。李清照的研究者,均奉此文為圭臬。然而,關(guān)于此文形成的前因后果及其所隱伏著的創(chuàng)作本旨,仍值得細(xì)加探討。
李清照生活的巨大變故,是從“靖康之難”開始的。
在金兵南侵、宋王朝南逃之際,特別是丈夫病故以后,亂世里的歹徒、掮客、兵痞,無不覬覦著那些跟隨著李清照四處轉(zhuǎn)移的金石藏物,就連干戈俶擾之中流竄著的宋高宗,也暗暗垂涎這些珍貴藏品,政治謠傳里竟雜有李清照家“玉壺頒金” (意為通敵)之嫌疑,這就更讓李清照驚恐萬狀。一個寡婦家要攜帶這些金石文物接連轉(zhuǎn)移,難度太大了。在不得不追隨流竄的宋高宗時,為了表明心跡,李清照在《后序》里自然得詳盡說明所有藏品的集散過程。她非常清楚,若不將這些文物的來龍去脈羅列清楚,后邊的麻煩就更大了。
圍繞自己的身份,李清照以私人化的筆法將全部過程描述得綿密有致,詳細(xì)委婉,使得《后序》遠(yuǎn)遠(yuǎn)突破了尋常序文既定的藩籬。李清照去世不多久,洪邁就在《容齋隨筆》里抄錄此文,并附有評論:“趙歿后,憫悼舊物之不存,乃作《后序》,極道遭罹變故本末?!贝宋莫毐脔鑿?,為諸多論家所激賞,流布的范圍遠(yuǎn)遠(yuǎn)超過了《金石錄》本身。這里遺留的問題是,論家一致認(rèn)為《后序》詳盡記載了一個“官二代”的美滿家庭在戰(zhàn)亂中浮沉、毀滅的悲慘遭遇,在感慨其伉儷情篤、志同道合的同時,無形中卻是輕忽了在行文之際,李清照對丈夫趙明誠是頗有微詞的。
歸來堂起書庫,大櫥簿甲乙,置書冊。如要講讀,即請鑰上簿,關(guān)出卷帙?;蛏贀p污,必懲責(zé)揩完涂改,不復(fù)向時之坦夷也。是欲求適意,而反取憀憟。余性不耐,始謀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無明珠、翠羽之飾,室無涂金、刺繡之具。遇書史百家,字不缺,本不訛謬者,輒市之,儲作副本。
丈夫是以卷帙至上的嚴(yán)厲家規(guī)“懲責(zé)”妻子的。李清照服從、隱忍,委曲求全,只能在自己衣食穿戴上刻意減縮,市取“副本”以防備并應(yīng)對丈夫的嚴(yán)苛責(zé)難,謹(jǐn)小慎微,有苦難言。至于文中的李清照博聞強識,聰穎巧慧,勝于丈夫,僅僅屬于李清照個人的良好感覺。問題是,宰相之子趙明誠曾入太學(xué)學(xué)習(xí),且因為學(xué)識出色而謀得要職,對妻子這個一廂情愿的心理感覺,他能認(rèn)可嗎?
就在留京讀書時,趙明誠覺察到妻子在詩詞方面有可能與己齊肩,心里便不大受用,于是關(guān)門謝客,花了三天三夜,填成五十首詞,將李清照所寄的《醉花陰》也夾帶其中,讓同窗好友陸德夫進(jìn)行品評。陸德夫品味再三,最終,還只是實事求是地肯定了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的《醉花陰》。將此事與不慎損污書冊而受到懲責(zé)的閨房瑣事聯(lián)系起來,也足以說明自我感覺良好的李清照在丈夫心目中的實際位置。男尊女卑,有地位的官僚,妻子在其心目中的位置是固定著的。
因金兵進(jìn)犯,李清照1128年初離開青州奔赴建康趙明誠處;9月,丈夫起知江寧府,半年后,趙被罷免;夫婦二人便沿著長江西行(行程中一直攜帶著笨重的藏品),5月到達(dá)池陽,正打算落腳,趙又被起用出守湖州,并須先赴建康,接受朝廷敕命。
被旨知湖州,過闕上殿。遂駐家池陽,獨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負(fù)擔(dān),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望舟中告別。余意甚惡,呼曰:?“如傳聞城中緩急,奈何?”戟手遙應(yīng)曰:?“從眾。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負(fù)抱,與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馳馬去。
江邊分手時,面對以心血集聚起來的文化瑰寶,夫妻二人在戰(zhàn)亂之中共通的責(zé)任感確實感人。而行將覲見皇上的趙明誠,卻是以官老爺蠻橫、武斷的姿態(tài)指使妻子的,即便是面對恭順的奴仆,能這樣命令他抱著祭器“與身俱存亡”嗎?“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算不算是一副兇相?舟中的李清照望著江岸上霸道、兇悍的趙明誠, “余意甚惡”,這個“惡”字,僅僅是“情緒不好”所能解釋的嗎?
再往后,就是夫妻訣別之際:“余悲泣,倉皇不忍問后事。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履之意。葬畢,余無所之?!北小⒌蛄?、凄惶,無所依歸的一個孤身女性,是怎樣的痛苦、寒心!這里的殊無分香賣履之意,不僅是對妻子下一步的生活沒有安排,而且,讓讀者更加懷疑趙明誠另有妾室的可能性。李清照多年間未能生養(yǎng)子嗣,丈夫又是個篤信“無后為大”的官僚,心思縝密的李清照對已經(jīng)辭世五載的故夫在詞句中引用“分香賣履”的著名典故,絕對是反復(fù)斟酌而相當(dāng)慎重的。
夫妻關(guān)系是極其微妙的,李清照行文時沒有回避糾纏交錯的二重性,尤其是微詞閃爍、欲說還休的反復(fù)暗示,也為她再走一步的重嫁悄悄地埋下了伏線——夫妻情分,紙薄而已,她還有為之守節(jié)的必要嗎?
李清照嗣后的抉擇,全然是降臨的巨大困難造成的。時局動蕩,顛沛流離中攜帶眾多藏品,更易于成為脆弱可欺的攻擊目標(biāo);而李清照相機再嫁的心理原因,也不僅僅局限于日常感情上的嫌隙,從北方南下之后進(jìn)入江寧城里,李清照精神上有過更為慘痛的傷痕:起知江寧府的趙明誠任職半年,怎么又被罷免呢?原因是在一場暴亂的前夜,他什么也不要了,獨自縋城而逃。這起暴亂雖然被一位將軍平息下去,可在李清照敏感的心靈深處,這可是夫妻之間在危難關(guān)口上的生死抉擇啊,她能夠無動于衷嗎?
窩囊的趙明誠既被罷免,便帶著妻子離開江寧,乘舟沿長江西行,打算在贛江流域擇地而居。1129年初夏,行經(jīng)安徽和縣時,他們應(yīng)當(dāng)是造訪了烏江邊的項王祠的。因為《金石錄》里列有項王祠里的唐代碑銘(藏品或許就放置在江邊的船上)。這是李清照生平里僅有一次的行經(jīng)此地,所以,“生當(dāng)作人杰”的《夏日絕句》,只能是此時此地的產(chǎn)物。
抒發(fā)情懷底蘊的這首詩作吟成時,須藏掖不露,不能讓丈夫發(fā)現(xiàn),因為心儀“木蘭橫戈好女子”的李清照,詩里的針對性實在明顯。盡管,詩作所嘲諷的對象,也未必就是趙明誠——國衰家敗,山河破碎,那是個朝野上下窩囊透頂?shù)臅r代(軟骨頭的趙明誠與宋高宗是一路貨色)。筆者所留意的是:丈夫為官,一見風(fēng)吹草動就膽小如雞,一個人顧自逃命;突聞升官,馬上又變得頤指氣使,兇相似虎,女人嫁給這樣一個男人,心底會是何等滋味呢?如果從夫妻感情上深入推斷,丈夫歿后,襟懷云水的李清照就更有可能萌生改嫁之念頭。流離奔波之中,尋尋覓覓,她很有必要去選擇自己心目中 “人杰”式的伴侶。
愛河,在塵世間誘惑最烈也最是叵測。純真女性,說到底,是渴望有人愛她的,且比男人更不能忍受孤獨,而這般時候,女性最易犯的過失是輕信。孤寂的李清照決意再婚,本是想在殘存文物之外彌補些感情上的慰藉,沒料想反而致成終生最大的失誤——因為“信彼如簧之舌,惑茲似錦之言”,她所選擇的對象是張汝舟。新婚時彼此還是熱絡(luò)的,否則,張汝舟就不會連自己 “妄增舉數(shù)”的作弊行徑也告訴新婚妻子了(嗚呼!張汝舟假如是個共度艱危的正人君子,后人也就見不到字字珠璣的《后序》了)。
武官出身的張汝舟能說會道,滿嘴、滿臉皆是蓮花墜落。其誘婚的真實意圖是占據(jù)其金石藏品。當(dāng)李清照發(fā)覺他懷揣鬼胎時,張汝舟則亮出本相,“遂肆侵凌,日加毆擊”。國破家亡之恨、丈夫病逝之苦、流言蜚語之憂集于一身的李清照,突然間又面臨引狼入室而招致的老拳暴力,一下陷入了極為罕有的兩難境地——維系現(xiàn)狀吧,會不斷遭受虐待,最終失去財產(chǎn)甚至生命;倘決心做個了斷,她則會成為公眾羞辱、嘲諷的笑柄:寡婦尋人再嫁,旋即又起訴丈夫,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女人?。咳绱唆[劇,只會讓才女聲名狼藉。
幾陷絕境的李清照,果決地選擇了斷。她不以家庭暴力提起訴訟,而是指控張汝舟 “妄增舉數(shù)入官”的行徑。以洞房私語為鐵證攤牌于公堂,借助國法來回?fù)魢虖埖拇跬?,“打蛇打七寸”,勇敢、巧妙地展開交鋒,足見李清照是悲傷刻骨卻又堅韌不拔,剛烈、膽識是熾燃于柔弱軀體之中的。
后世論家認(rèn)為李清照是詞壇婉約派的杰出代表,且冠之為 “婉約之宗”,這大約也只能限之于“詞壇”范疇罷。倘若作為總體評價,實在也小覷了李清照。
這場官司的判決結(jié)果是張汝舟被免職,發(fā)配到邊遠(yuǎn)的柳州。宋代法律,夫妻間若有一方發(fā)起控告,無論結(jié)果如何,原告須拘禁兩年。如此,李清照也被投入監(jiān)獄,可在9天之后就重獲自由。法律能網(wǎng)開一面,很顯然,此案是得到了翰林學(xué)士綦崇禮(宋高宗的親信,趙明誠的親戚)的疏通與關(guān)照。
結(jié)案后,李清照給綦崇禮寫了一封雅致的感謝信,簡述這場婚變,以羞愧難當(dāng)?shù)男那閷懴铝恕叭桃陨S苤砉?jié),配茲駔儈之下才”的自責(zé)、內(nèi)疚的文字,在感戴恩人幫襯之際,她誠摯、痛切地進(jìn)行懺悔。信里兼責(zé)張汝舟之不是個東西,則是弦外有音:趙明誠才是自己真正的夫君。歲月足以變易人的心態(tài)與思維,待到寫《后序》之時,李清照則展開敘述她與趙明誠之相愛、相知之深。關(guān)于奇恥大辱之對簿公堂,則只字不提。
《后序》與寫給綦崇禮的書信對接、相銜,兩者比照閱讀,《后序》“用意隱然”:在險惡風(fēng)浪之后重新梳理不勝死生的新舊之感時,李清照盡情敘述自己的艱難處境,乍看是以深婉、真摯的回憶來紀(jì)念早期的婚愛生活,內(nèi)里卻是要獲取廣泛的同情和理解,竭力要挽回此前的命婦地位,恢復(fù)才女固有的身份,重新返回士大夫精英階層。李清照對《后序》慘淡經(jīng)營,其目的是將此文磨礪成與世俗抗?fàn)幍淖畹檬值奈淦?。聰慧的一代才女,上天體憫,早早就賦予她化筆為劍的卓越條件。
挽回地位的過程中,《后序》究竟發(fā)揮了何種作用,一時難于理清。而1143年李清照在向皇帝進(jìn)獻(xiàn)賀歲帖子時,同時呈上亡夫的《金石錄》,則證明是已經(jīng)恢復(fù)了命婦的地位。為此《金石錄》,夫婦二人三十多年間備嘗艱辛,李清照晚年能有這樣一個收局,與她苦心孤詣地完成《后序》,并以之為“把手”而緊緊地抓住了《金石錄》這個關(guān)鍵性的救生圈,關(guān)涉至重。
《后序》臨近收尾時,有這樣幾句蘊含深至的概括:
今手澤如新,而(趙明誠)墓木已拱,悲夫!昔蕭繹江陵陷沒,不惜國亡,而毀裂書畫;楊廣江都傾覆,不悲身死,而復(fù)取圖書。豈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歟?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猶斤斤愛惜,不肯留在人間耶?何得之艱而失之易也。
高屋建瓴式的發(fā)問,回腸九曲的嘆惋,強調(diào)金石之聚散乃天意使然,是在暗示自身所遭遇的重重苦難實為命定之劫數(shù),任何抗御都是徒勞的,其間也皴染著解脫、自嘲的意味。更為機巧而得體之處,則是順?biāo)浦鄣厥庨_一筆,淡化了宋高宗當(dāng)年覬覦過金石文物的心思、意圖。
麗塔·費爾斯基認(rèn)為:“女性寫作的真意,需要在其言下之意、晦澀的表達(dá)及含蓄的暗示中摸索,此番真意往往離經(jīng)叛道、不見容于世人,因此,它在文本中埋藏得很深。” 《后序》距今,將近900年了,它是李清照在浩劫的巨大波瀾里反復(fù)淬煉成的精品,思緒如云兮取向宏闊,往昔重理矣含意深長?!逗笮颉菲湮?,實為女性剛?cè)崛坭T成的別一種刀槍劍戟,可遇而不可求,乃天意與天才巧相遇合的文字精品。
李清照的年壽,有專家考證是活過了80歲。如果是這樣,其晚年生活,與天真、如意的少女時代很有些遙相照應(yīng)的意味。不同的是,青春季的婉約期屬于天賜,后一個婉約期則是從長風(fēng)巨浪中發(fā)奮、拼搏爭取得來的。
在中國女性備受歧視、侮辱的大背景之下,出身縉紳之家的李清照終于沒有依隨舊轍而成為男人的附庸,也沒有淪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貴婦人,相反,她頑強地跨過了時代的坎坷和嚴(yán)酷現(xiàn)實強加于她的一道道枷鎖,終于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女性。上個世紀(jì)70年代末,世界天文學(xué)界以“李清照”命名水星上的一道環(huán)形山脈,宛若女神之歸位。這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驕傲。
李清照的《武陵春》里這樣寫道:“風(fēng)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小喬初嫁”時,她何曾想到自己是被插在了一攤牛糞上;嗣后的竭力再嫁,卻又被移插在了一攤狗屎里;晚年拼著命進(jìn)行掙扎,總還算是幸運,可也不得不順從于茍安殘喘的南宋王朝。如此坎壈的遭際也在證實:才女想要從紅塵世界里覓得真正的愛情,總體上是不現(xiàn)實的。她們所追求所向往的,只是在夢中,如紅樓、牡丹亭、杜十娘,或在墳塋內(nèi),如梁祝、羅密歐朱麗葉。
再者,才女不是天生的,而只能是從苦難的漩渦里磨礪出來的,其縝密深邃的內(nèi)心世界要得到人們的理解,要覓得知音,同樣也至為不易。
李清照之前百余年的李煜,也是詞作高手,王國維的評價是“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F(xiàn)代的學(xué)者郭沫若先生,在游覽李清照的故鄉(xiāng)時,曾寫下一副這樣的對聯(lián):“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fēng)”。詩詞文章,只能是作者靈魂底里的閃光。這樣評價李清照,也有些荒唐——李煜其人,與“人杰” “鬼雄”實在不沾邊啊。
類似于李清照的女性,歷史上可能也還出現(xiàn)過,可惜,她們沒有留下《后序》這樣精湛、深邃的文字,也就泯然無聞了。文章千古事,此言非虛;而能夠流傳千秋的文章,卻是稀有、罕見。
(摘自10月14日《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