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紫山
《百子圖》
壽山石的礦物學名稱是葉臘石,含有石英、水鋁石和高嶺石,以及少量黃鐵礦的礦物,屬于鋁歸鹽酸礦物。壽山石的質地在觸感上細膩優(yōu)異、在色彩上瑰麗豐富,具有玻璃般光澤或者珍珠般光澤。壽山石原產地在福州壽山,只有福州壽山的葉臘石才被稱為“壽山石”。
很多名家大師都先后投身于壽山石的雕刻藝術之中。在這條不斷前行探索的藝術之路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藝術風格。在此,筆者就如何將傳統(tǒng)國畫之畫理融于創(chuàng)作中,探索自己的心得體會。很多疏密有致、刀法細膩傳神的典型代表作品就是這一創(chuàng)作理論的體現(xiàn)。
壽山石的種類可分成三種,即田坑、水坑、山坑。田坑石即指礦區(qū)位于水田底的壽山石,這類壽山石是從高山之上滾落而下的,并經過了雨水的沖刷和田里水的浸泡,所以形狀圓潤無棱角,質地細膩溫潤,且外部包有一層黑或淡黃色的石皮及紅色格紋,其中含有黃色基調的又被稱為田黃石,是壽山石種類中最為出名的。除了田黃石以外,田坑石還包括白田石、紅田石、黑田石、硬田石、牛蛋黃石、烏鴉皮田石等。
水坑石則來自于水澗之間,因長期在山澗水中滲透與浸漬,所以外觀看上去格外的瑩澈凝膩,十分漂亮。但水坑石也有缺點,其產量稀少、塊度較小,因此難成大件。在壽山石種類中,水坑石的水晶凍石因石質透明凝結如同水晶,所以最受人們的喜愛,其中紅色和黃色極為罕見,價值不菲。
山坑石則是開采于山洞中的壽山石的統(tǒng)稱,這類壽山石色彩很豐富,產量也很大,所以是壽山石雕的主要材料。但是這類壽山石的品質參差不齊,有細結凝靈的,也有松軟粗糙的,因而價格不等。
經過代代流傳,各種類型的壽山石得以雕刻后逐漸形成了壽山石藝術,從美學角度講,充滿了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經過歷代藝人不斷地摸索研究,壽山石雕刻積累了豐富的雕刻技法,有圓雕、浮雕、薄意雕、印鈕雕、鏤空雕、透雕、鏈雕與鑲嵌雕等。下面重點講三種:
圓雕也稱為立體雕,是雕刻師從全方位、多角度、四面八方、各個方位雕刻物體的方法,是壽山石雕刻中最古、最基本的技法,所雕作品逼真宛如實物,具有高度相似性和立體感。到了清初,壽山石雕刻的鼎盛時期,雕制人物仍然主要使用圓雕技法。
明、清時期,浮雕興起于壽山石硯四周和印章的方柱四面,因為雕刻材料的局限性,浮雕作品在體積上和中國歷代的浮雕作品相比還是有不同之處的。即便如此,中國傳統(tǒng)的浮雕藝術對壽山石浮雕產生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雕刻師深知許多不能用于圓雕的壽山石石料,卻可用于浮雕,只因其對于石材的要求比圓雕低。浮雕多采用色彩明麗、對比明顯的薄形石料,其相石設計的畫面借鑒了中國畫中濃郁的風格。
根據壽山石雕的發(fā)展脈絡來看,薄意雕是雕刻師經過自身不斷地實踐和摸索,將其從浮雕技法中不斷分化出來的。薄意雕比浮雕還要“淺”,因不拘一格的技法、薄意淺刻如畫、雕刻層相對很薄而富有一定的詩情畫意,故得名薄意,因其技法和意蘊的獨特性另稱“刀畫”。
在壽山石雕刻中,運用到薄意雕刻的壽山石雕都是“以薄取勝,以簡見長”,其刀功技法的運用十分嫻熟靈動、飄逸自然,落刀的點準確無誤,能夠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在采用薄意雕刻手法雕刻完畢之后,還需要對一些細節(jié)的部分,用尖刀或者是半尖刀進行陰刻、抽絲等精細的裝飾,以達到最完美的藝術效果。
壽山石的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畫理”而著稱,這種雕刻技法將書法、篆刻、繪畫融會貫通于一體,是一門得到繪畫和雕刻精髓發(fā)展演變傳承下來的獨特藝術。正基于此,令人眼前一亮的薄意雕作品往往具有與眾不同的藝術魅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極高的欣賞價值。
工匠精神的培養(yǎng)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是借助人和人的情感交流或者行為感染作為溝通橋梁的,而這恰恰是現(xiàn)代化、高科技、強密度組織與機械化操作流程無法傳遞的。壽山石雕刻師們對職業(yè)的尊重,對專業(yè)精神的敬畏,對技藝的傳承,全部源于自身對其無可替代的熱愛和認可。
壽山石雕刻技藝中的雕刻藝術浸潤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神和民族自身潛在的審美意識,富有鮮明的美學特性。在雕刻師中強調心物合一,要求“得心應手、栩栩如生”,充分體現(xiàn)創(chuàng)作主體的生命靈性。壽山石雕刻有著自身鮮明的美學個性,講究和諧性,重視人與壽山石、用與美、文與質、形與神、心與手、材與藝等因素的相互關系。從形體上講,充分體現(xiàn)了生命的美感和生生不息的使命感。在選材上,注重原材料的自然品質,充分利用材料的天然麗質,即天趣性。從加工工藝上講,注重工巧性,既有盡情雕鏤畫繢的工巧,也有稍加雕琢后渾然天成的工巧。這些工藝思想和審美取向是傳統(tǒng)技藝的精神內核,才是真正要傳承的。
作品能否引人思考、駐足是雕刻師作品審美水平高低的體現(xiàn)。那么如何提升自己的審美水平呢?第一,多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尤其是中國古典文化。第二,從繪畫中得到借鑒、得到啟發(fā)。第三,多觀察其他技藝精湛的壽山石雕藝術品,勤奮謙虛,在行業(yè)內多交流,提高自身的藝術審美水平。
創(chuàng)新對藝術發(fā)展的重要性已經是不容置疑的,唯有創(chuàng)新才能在時代潮流中立于不敗之地。
藝術是沒有邊界的,壽山石的雕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鑒木雕、玉雕、陶瓷的藝術技巧和方式。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發(fā)展壽山石雕刻不能只是閉門造車,閉門造車會讓思想凝固,作品缺乏生機和活力,缺乏吸引力。
時代流行審美動向可以及時把握,準確抓住消費者的喜好,可以讓壽山石雕刻走入更多人的視野,明白其收藏價值和藝術價值。現(xiàn)代藝術的美感,來源于對生活實際的深刻領悟和對美的細節(jié)的追求。貼合時代的作品,方可不被時代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