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崢春/常州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2020 年,教育部等八部門發(fā)布《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教思政〔2020〕1 號),意見指出,要健全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識、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貫通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加快構建目標明確、內容完善、標準健全、運行科學、保障有力、成效顯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同時還強調,要深化實踐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習實訓等活動中,創(chuàng)辦形式多樣的“行走課堂”,健全志愿服務體系。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非常重視,對當前的高校來說,要響應文件號召,研究新形勢下高校大學生的特點,調整相應政策,從而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隨著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發(fā)展,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樣化。第45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 年3 月,我國手機網民的規(guī)模達8.97 億。網絡對青年人口的滲透率接近100%。在高校中,無人不網、無時不網、無處不網的現象已成為大學生們的生活常態(tài)。
學生進入高校后,會發(fā)現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和中小學有著明顯的差異,學生的關注熱點出更多地轉向社會,大學生想要融入社會的心態(tài)也更為明顯。學生兼職、實習等給學生提供了接觸社會的機會。在高校,大學生也不再把學習成績作為衡量自身發(fā)展的唯一指標。
大學生在參加活動時,首先考慮自己能在活動中得到什么:是得到學分?還是積分?還是能參加評獎評優(yōu)?如果參加活動只考慮這些因素,或是把這些因素當作主要因素,那么說明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還存在不足。
當前高校,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師主要是教授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老師和從事學生工作的輔導員,但是上課老師或是輔導員一個人均要面對多個班級的學生,與學生面對面、一對一交流或是開展工作的機會很少,無法及時了解學生動態(tài),也就無法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另外,在課程安排上,學生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后,較少有機會接觸或接受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機會。
對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上課,這種形式是屬于單一灌輸型的,教師在上課過程中,講授的內容以教材為主,學生較少有機會和教師形成互動,輔導員找學生過來談心談話,也是輔導員占主導地位,輔導員說得多,學生回應得少。此外,當今時代是一個網絡信息化的時代,當代大學生們已經適應了信息化的溝通語言體系,即通過網絡文字、圖片等來進行學習、交流和溝通,作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教師,要積極主動的適應形勢,用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去開展教育和交流,從而提升思想政治的教育的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以教材為主,授課教師按照課程大綱開展課程的教學,對一些當時的熱門時事很少引入課堂當中,而這恰恰是學生最為關注的內容。高校在正常的思想政治課之外,有時也會請相關老師與專家舉辦專題思想政治講座,但是這些講座一般受眾面狹窄,多以學生黨員或積極分子為主,講解的內容也多以理論宣講為主,學生對這些理論的認識還停留在感知層面上,無法深入領會。
當前,大學生志愿服務大都作為高校社會實踐的一項內容,多在周六周日或是寒暑假中開展,和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基本是二條線。但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系統性來看,應將大學生志愿服務當作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的一項重要實踐內容,鼓勵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的時間里完成相關課時要求的志愿服務。同時采用線上線下課程的融合,通過志愿服務實踐課程、網絡課程內容的學習,大學生結合自身特長、個人時間、服務類別、實踐學分等自主考慮所需的志愿服務線上線下的網絡與實踐課程的方向。
要增加志愿服務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就需要積極拓展資源,豐富志愿服務的內容和途徑。一方面,結合當地的大型活動,如城市運動會、博覽會或是其他公益活動,這些活動對于大學生來說,非常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志愿服務要走出校門,積極和地方需求相結合。
在以網絡為標志的信息化全面進入人類生活的現代社會,社會各種信息大爆炸、快傳播,抓住一些特殊事件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并適當地和志愿服務相結合,讓青年大學生加深了對中國國情的理解,增強了民族自信心,對“青春夢”和“中國夢”不再流于表面認識,而是真正理解國家富強對人民幸福的重要性,激發(fā)了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
過去的思政教育多采取“傳授式”“灌輸式”的教育方式,學生對這些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或是“聽進去記不住”,或是“記住了也但是做不到”,進入大學后,又容易被網絡吸引,一些觀點雖然“新”、“奇”,但是卻并不正確,許多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缺乏自己的思考,在不知不覺中有受過這些錯誤思想的影響,反而進而懷疑從小到大的接受的思政教育的正確性。而志愿服務為大學生提供了實踐渠道,能讓他們在奉獻愛心、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感知、獲得體驗,不斷將理性認識轉化為切身體會,真正融入自己的思想和心靈。
志愿服務更多的面向社會,可以為青年學生提供接觸社會的機會。在學校里,老師對學生的要求多是外在的,對學生也多是“保姆式”的照顧,而在志愿服務中,一般都是按照組織方的要求來進行,志愿服務開始前都會對大學生進行相應的培訓,有相應的規(guī)則和流程,對服務的要求也有明確的要求,學生在這些類型的志愿服務中,會自覺的調整心態(tài)和認真程度,完成志愿服務的任務。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學生會自覺和學校的相關工作進行對比,體驗到學校和社會的一些差別,對社會形成正確的認識,消除本領恐慌、社交膽怯、生存焦慮等不良心理狀態(tài)。
在志愿服務中,會涌現出一批表現出眾的大學生志愿者,要抓住活動契機,對這些志愿者加以大力宣傳和表彰。當前階段,很多大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也不能正確理解“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導致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不積極問題較為突出。通過各類平臺和自媒體的宣傳,對這些優(yōu)秀志愿者加以表彰或激勵,可以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同時大學生對他們的認可度較高更容易接受,進而充分發(fā)揮榜樣示范效應,實現大學生的自我激勵與發(fā)展。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個體系,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大學生志愿服務作為高校學生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可以作為課堂教育的補充,可以作為校園文化育人的一部分,也可以作為實踐育人一個重要途徑,為學生從理論教育到行動感知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抓手,從而更好的推進高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