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蓮
【摘 要】詩歌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教學改革背景下,加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小學語文教學中詩歌教學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本文筆者從自己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出發(fā),對小學語文詩歌教學方法進行了相關探討。希望本文的研究能有效提高我國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詩歌學習效率,加深教師對詩歌教學重要性的認識,提高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水平。
【關鍵詞】小學語文;詩歌教學;中高年級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485(2020) 30-0108-02
一、現(xiàn)階段我國小學中高年級詩歌教學現(xiàn)狀分析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在詩歌學習方面會遇到一些困難,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詩歌教學是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語文知識的拓展、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我國中高年級語文教師在小學階段,會忽視對學生詩歌的教學。許多教師都不會采用一定科學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詩歌教學,這對我國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來說也是遺憾的。目前,我國中高年級的小學生,普遍文化水平較低,許多學生不能集中精力聽課,對語文詩的學習也較少,這也是由于語文教師沒有提供專門的詩歌講解,學生對詩歌的認識也較少。
二、現(xiàn)階段我國小學詩歌教學方法分析
隨著國家對新課程改革計劃的實施,國家對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提高越來越加重,針對這一現(xiàn)象,在小學高年級時,加強適合學生的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文化素質(zhì),提高語言積累。目前看來,我國小學時期的語文教學仍停留于初級水平,尤其是中低年級的語文教師對學生語文學習的關注不夠多,許多語文教師只在課上簡單地給學生念一遍詩,然后就讓學生背一遍。這種教學方式對學生不利,很多學生都不能理解詩歌的思想情感、詩歌所運用的詩歌表達方式、詩作技法等。針對此一現(xiàn)象,我國小學教師現(xiàn)階段應提高對學生詩歌的教學能力,讓學生認識到詩歌的美妙,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三、小學中高年級階段的語文詩歌教學策略
(一)巧用教前導入,激發(fā)學習興趣
學以興趣為主,興趣是學生認識環(huán)節(jié)中的首要因素,在學生課程學習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古詩詞的教學來說,學生在對詩歌內(nèi)容的興趣或期待都只有在充滿希望的基礎上才能全身心投入課程的學習,教學的活動也能起到相應的作用。對此,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各種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而教前引導則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在《舟過安仁》的教學中,正好班級有一個老家是安仁的同學,課前請她展示現(xiàn)代安仁的美麗畫面,千年前安仁的孩子是怎么生活的呢?這個話題一出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大增了。
(二)強化背景介紹,幫助學生理解
中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特別是詩歌類文學創(chuàng)作,往往是有感而發(fā)的,或者是歷史事件,或者是個人的遭遇,這就是中國詩詞教學所稱的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背景是讓學生了解詩歌的一個鑰匙,詳細的創(chuàng)作背景介紹,不僅能讓學生對詩歌中所述的內(nèi)容有更好的理解,還能幫助學生深入體會作者情感,提高詩歌教學效能。詩歌是作者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抒發(fā)的一種情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否則學生很難理解詩歌的主題要義。
(三)注重文本細讀,發(fā)展審美能力
詩歌是歷史文化的記憶,是自我的認同,是中華民族情感的紐帶,語言之美可以增強文化的自信。古典詩歌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審美教育。教師要把握詩歌的審美特征,使學生對詩歌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另外,研究和掌握小學生審美心理的形成與發(fā)展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過古典詩歌教育,才能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同時,古典詩歌也是一種美的集合,是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的好素材。小學生處于人生的一個階段的一個“關鍵期”,小學生的感知和觀察能力隨著他們興趣和語言積累的增加而增加,小學生對美的渴望也逐漸增強,小學生的欲望也正處于美的形態(tài)的成長階段,這一階段的美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古典詩詞教學中,讓學生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發(fā)揚民族精神,是廣大語文教師努力的方向,與現(xiàn)代文本相比,在遣詞造句、布局策略上大相徑庭。詩歌以古文為基礎,更簡潔含蓄,也根據(jù)其審美價值來寫作。詩歌教學一方面負責拓寬學生的認知視野,另一方面負責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和人文水平。因此,教師應在細讀課文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從詞、結(jié)構(gòu)、修辭等方面把握詩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實施分類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教師在教古詩時,可以對教材的詩句進行整理和歸類,這樣可以增強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提高學習的效率,其中最為典型的分類標準是以詩歌的主題進行分類。小學語文教材的詩歌作品一般可分為下列幾個主題:山水田園、邊塞、戰(zhàn)爭、送別友、描寫景物類、人生即景、詠史、懷古等。教師從類別出發(fā),從教學的角度進行教學,選擇詩作為典范詩,對其內(nèi)容、手法、意境、感情等進行詳細分析,這對于學生總體掌握一種詩詞具有很大的積極作用,對學生深入感受詩歌的情感也具有很大的價值與作用。
(五)資源整合,在把握基點中生情
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課上的古詩在表現(xiàn)情感方面可分為以下幾大類:送別類、懷才不遇類、游玩類等。就拿“送別”這一主題而言,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講述了用酒送朋友的故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了對故友去西安不合和傷感的不舍之情。有李白的《贈汪倫》,以歌為友,借景抒情傷離之情。這時,教師要注意把握資源的整合,凝聚主題、把握主題,讓學生用想象的方式感受到詩詞的情感。
四、結(jié)語
小學高年級是學生積累語文詩歌知識的黃金時期,但就目前而言,我國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并不重視學生對詩歌的教學,許多教師也不會在課時安排詩歌解說。針對此一現(xiàn)象,我國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運用多媒體工具教學,同時提高預習能力和自主性學習能力,讓學生通過團體討論、自我表演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加強對小學詩歌學識的學習。希望透過這篇文章的研究,能為小學中高年級的語文教師在詩歌教學方面的提升帶來一些啟示,促進我國小學語文教學進一步提升,從而使小學語文教學整體水平提高。
參考文獻:
[1]郭英.立體化策略在小學語文詩歌課堂教學的開展[J]科普童話,2019(30).
[2]張敏.如何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巧妙創(chuàng)設情境[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18(01).
(責編 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