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笑珍
朱熹說:“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之既久,自然純熟?!泵┒苷f:“模仿可以說是創(chuàng)作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學習的最初形式?!爆F(xiàn)代詩人何其芳告訴其弟:“初學寫作,須經(jīng)過有意或無意的模仿階段,從中學會寫作技巧。”語言大師呂淑湘指出:“要想學生熟練語文的使用,只有通過不斷模仿和慢慢積累經(jīng)驗才能實現(xiàn)。”高爾基也說:“對初學寫作者來說,不在讀書和模仿中寫些什么,就很難有什么創(chuàng)造?!泵舜蠹叶际菑哪7聞e人開始的,善于模仿的小學生也應該如此。
借助教材內(nèi)容給學生安排仿寫訓練,逐漸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學生的寫作水平便會從不斷模仿、重復寫作中學習、積累經(jīng)驗而得以提升。因此,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引導學生深入課文,從課文中學習寫作的方法,抓住教材讀寫結(jié)合點,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寫作練筆,幫助學生從讀遷移到寫。學生會從最開始的不敢寫、不愿寫到敢于模仿、學會借鑒,再學習運用課文的表達方式、寫作技巧,慢慢地登上習作的“高樓”。
教材中可以讓學生模仿的最佳讀寫結(jié)合點在哪里?根據(jù)長期的實踐經(jīng)驗,我認為低年級的讀寫結(jié)合點在課文中的“好詞”,中年級的讀寫結(jié)合點在“好句、好段”,高年級的讀寫結(jié)合點在“篇章、結(jié)構(gòu)、思想”。因此,我嘗試搭建了四個仿寫的階梯,即仿寫詞語、仿寫句子、仿寫段落、仿寫篇章,以此降低習作的坡度,減輕學生對習作的畏難情緒,讓學生稍稍發(fā)力,便能登上一個階梯。學生嘗試了到寫作的樂趣,便會樂于動筆寫。
一、在一年級搭建“仿說”階梯
筆者在教一年級上冊《小小的船》時,抓住教材中的短語“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讓學生思考,用相似的短語回答“彎彎的”“藍藍的”后,提高一點難度,讓學生思考回答“AA的BB”句式。這樣循序漸進,學生并不覺得難,反而覺得很好玩,可以有很多的答案。當然,一年級只是讀說結(jié)合,并沒有寫,但“說”是“寫”的前提,所以,我有意識地對一年級的學生進行思維上的訓練,尋找教材中的說話點,激發(fā)學生說話的興趣,讓學生有話可說。
二、在二、三年級搭建“仿寫詞句”階梯
經(jīng)過兩年的課文學習之后,學生們已經(jīng)積累了不少的寫作素材和優(yōu)美的詞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此時,便可以引導學生揣摩詞句,感受課文句子用詞的準確性和結(jié)構(gòu)的生動性,并讓學生模仿句子結(jié)構(gòu),反復練習,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二年級下冊《大象的耳朵》中有一句“大象有一對大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著”,我先讓學生填空“像似的”,學生覺得簡單,紛紛說“太陽像火球似的”“月亮像小船似的”。我趁機講解比喻句的特點。接著讓學生挑戰(zhàn)難度高一點的填空:“有,像似的,著?!蔽乙龑W生寫小動物,抓住小動物的特點來想象。學生很快想到了:“松鼠有一條大尾巴,像降落傘似的,打開著。”“燕子有一條小尾巴,像剪刀似的,張開著?!薄巴米佑幸粋€小嘴巴,像三角形似的,嚼動著?!庇秩纾昙墶肚锾斓挠辍分杏幸痪洌骸包S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本渥右饩硟?yōu)美,我便引導學生欣賞完其美感之后,讓學生仿寫比喻句“的像”,學生很快想到:“彎彎的月兒像一只小船”“紅紅的蘋果像一張張笑臉”“紅紅的蘋果像一個個小燈籠”“紅紅的高粱像一支支火把”……在此基礎(chǔ)上,我提高要求,讓學生模仿全句,沒想到有的學生寫出了“黃澄澄的雪梨像一個個小葫蘆,在枝頭晃啊晃啊,晃來了豐收的喜悅”“紅紅的高粱像一支支火把,在夜色中照啊照啊,照來了秋天的溫暖”這樣如詩般的句子??梢娫谀7逻^程中,有的學生確實能夠得到句子結(jié)構(gòu)和表達的啟示,能夠很好地運用詞語。
三、在四、五、六年級搭建“仿布局謀篇”的階梯。
經(jīng)過幾年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許許多多生動的課文,積累了一些優(yōu)美的句子和生動的詞匯,拓寬了自己的視野。從這些詞匯和句子得到啟發(fā),學生知道了某篇習作該寫什么、該如何寫,其成了學生易于理解、模仿、掌握的寫作榜樣和素材。我先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充分把握、深刻體會課文內(nèi)容之后進行仿寫,讓學生學習課文如何表達,緩解了學生寫作的難度,學生的模仿能力得到提升。同時,這種教法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符合學生的知識能力發(fā)展要求,比教師在課堂上天花亂墜地講解更簡單、更有效。
如教學四年級上冊《觀潮》的第三和第四自然段后,讓學生仿照文段按從遠到近、從視覺到聽覺的角度寫一段話。教學四年級下冊老舍的《貓》《母雞》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對貓和母雞的感情——兩課文開始說貓的性格“古怪”,說“一向討厭母雞”,但后面卻又表達了對它們的喜愛之情,讓學生仿照這種先抑后揚的寫法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在學習《秦兵馬俑》后,讓學生體會文章中的精美片段“仔細端詳,神態(tài)各異:有的頷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慮如何相互配合,戰(zhàn)勝敵人……走近它們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輕微的呼吸聲”,學習作者“所見所想相結(jié)合的描寫方法”進行近端仿寫。
又如學完《翠鳥》第二段后,首先讓學生熟讀文段,然后進行分析:這一段句子與句子之間是總分關(guān)系,第一句是總起,概括了全段的主要內(nèi)容“翠鳥的顏色非常鮮艷”;二至四句是分句,圍繞“鮮艷”進行具體描寫。由此讓學生認識到:一段話要圍繞一個特定的含義,通過幾個方面進行具體的說明和表情達意。接著以“校園生活豐富多彩”為總起句,讓學生從課堂、少年宮、大課間等方面進行練筆實踐——寫片段。學了《我們的民族小學》以后,我讓學生觀察學校,學著寫《我們的長安一小》;學了《爬天都峰》以后,我讓家長帶著孩子去爬蓮花山,然后對比著寫一篇《爬蓮花山》;學了《趙州橋》以后,我讓家長帶著孩子去參觀虎門大橋,遷移作者的寫法寫《虎門大橋》,從片段到篇章,在模仿、強化訓練中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抓住課文的讀寫結(jié)合點,不僅讓孩子更深刻地領(lǐng)悟了課文內(nèi)容,還因為有課文引路、有作者無聲指導,學生知道可以怎樣寫,心中也有話可寫,懂得了要有序地把想說的話寫出來。慢慢地,孩子們也做到了言之有序,學會了布局謀篇。實踐證明,抓住教材讀寫結(jié)合點,從易到難進行仿寫,搭建一個個從低到高的階梯,學生的寫作能力逐步提高,便能成功攀登上習作的“高樓”。
葉圣陶老先生曾指出:語文教材于學生而言就是優(yōu)秀的模仿對象,學生能憑借仿寫、舉一反三實現(xiàn)閱讀寫作技能的提升。讓學生清楚自己要借鑒的對象和創(chuàng)造的依據(jù),讓學生有根有據(jù)地進行模仿訓練,教師如何選擇讓學生仿寫的句子很關(guān)鍵。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課文教學時,充分挖掘課文中的寫作技巧,斟酌詞語的運用,考慮句式結(jié)構(gòu)、段落構(gòu)成,開頭與結(jié)尾要照應,過渡要承上啟下,敘事要結(jié)合描寫、抒情、聯(lián)想等,使閱讀與寫作緊密結(jié)合,讓學生從模仿開始,通過反復的仿寫訓練,敢于下筆去寫。當學生能夠體會到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與寫作意圖時,便能夠模仿,再分析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將自己的經(jīng)歷轉(zhuǎn)化為素材,在寫作中呈現(xiàn),此時便實現(xiàn)了從“要我寫”到“我要寫”的轉(zhuǎn)變。當然,這只是寫作的入門,想要真正寫好作文,還得會變通和創(chuàng)新。
只要有心,只要用心,精心研究文本的特點,深入了解學生的特點,我們就一定能找到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良方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