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維,彭 劍,顧 杰
(揚州市江都人民醫(yī)院影像科 江蘇 揚州 225200)
急性腦梗死是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病,在我國有著較高的發(fā)病率。該病發(fā)病突然,如未準確、及時作出診斷、治療,可能導致患者神經功能發(fā)生缺損,影響疾病預后[1]。對于該疾病的宣教,臨床提倡早診斷、早治療,以使患者在治療中能最大可能的獲益。影像學檢查是診斷急性腦梗死的重要輔助手段。在影像技術突飛猛進的當代社會,CT腦灌注成像(CT perfusion,CTP)和CT血管造影(CTAngiography,CTA)成為診斷缺血性腦血管病比較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可以為疾病的治療提供可靠依據[2]。研究表明,將CTA和CTP聯合應用于老年急性腦梗死合并腦血管狹窄患者的診斷,能充分實現兩種檢查方法的優(yōu)劣互補,臨床應用效果十分理想[3]。為進一步評價其臨床應用價值,本研究選擇了34例臨床疑似急性腦梗死病例應用CTP聯合CTA檢查,現報告如下。
選擇揚州市江都人民醫(yī)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34例臨床疑似急性腦梗死患者。納入標準:①存在腦損害體征,持續(xù)1h以上;②發(fā)病至就診在24h內;③CT平掃未提示有腦出血征象。排除標準:①因各種原因不能進行CT檢查;②對研究中所用對比劑過敏;③患者基本狀況極差,不適宜參與研究。34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齡在39~75歲之間,平均(61.25±5.17)歲。所有患者在CTP聯合CTA檢查后2周內給予隨訪,全部確診為急性腦梗死。
34例患者在完成CT平掃后依次進行CTP和CTA檢查。
CT平掃檢查:采用GE LightSpeed VCT 64排128層螺旋CT,囑患者取仰臥位平躺于檢查床行顱腦橫斷面平掃。
CTP檢查:平掃完成后開始CTP掃描。取肘靜脈,采用雙筒高壓注射器依次注射碘普羅胺50mL、生理鹽水20mL,速率均為5mL/s。注射完成后,延遲2s啟動CTP掃描。掃描參數設置為:管電壓120kV,管電流80mAs,層厚5mm,矩陣:512×512,掃描時間1s,掃描間隔時間為1s,掃描次數為25,掃描范圍40mm。根據CT平掃結果設定基底節(jié)或梗死最大層面為掃描中心層面。
CTA檢查:在CTP檢查完成后,間隔5min進行。以5mL/s的速率依次注射碘普羅胺50mL、生理鹽水30mL,等上述操作全部完成后再延遲20s進行頭頸部CTA掃描。掃描范圍:主動脈弓至顱頂;掃描參數:管電壓120kV,管電流80mAs,層厚1mm,矩陣512×512,螺距1.2mm。檢查獲取的所有原始圖像經系統(tǒng)傳輸到工作站進行后處理。
CTP檢查獲取的原始圖像應用GE Radworks 4.6工作站灌注分析軟件處理。輸入動脈選擇大腦前動脈,上矢狀竇作為輸出靜脈,自動生成灌注偽彩圖。手工選擇感興趣區(qū),以中線為鏡面,測量病變區(qū)和對應健側區(qū)腦血流量圖(CBF),腦血容量圖(CBV),平均通過時間(MTT),達峰時間(TTP)。CTA圖像應用GE Radworks 4.6工作站血管分析軟件處理,通過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積成像,觀測頭頸部動脈狹窄、閉塞情況。頸部血管狹窄程度參照北美癥狀性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分級標準[4]:管腔狹窄≤29%為輕度狹窄,30%~69%為中度狹窄,≥70%為重度狹窄,狹窄部位及遠端不顯影為閉塞。
數據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例患者中有15例未見明顯異常,其余19例共檢出缺血病灶24個。
34例患者均存在符合臨床癥狀的灌注異常區(qū)。與對應健側區(qū)比較,半暗帶區(qū)CBF降低,MTT和TTP升高,以上指標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BV稍降低,比較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與梗死核心區(qū)比較,半暗帶區(qū)CBF、CBV、MTT較高,TTP較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4例患者中33例有血管病變,合計37處。從各動脈狹窄程度方面統(tǒng)計,輕度8處(21.62%),中度13處(35.14%),重度9處(24.32%),閉塞7處(18.92%)。見表2。
表1 半暗帶區(qū)、梗死核心區(qū)與對應健側區(qū)相關灌注參數比較()
表1 半暗帶區(qū)、梗死核心區(qū)與對應健側區(qū)相關灌注參數比較()
注:與梗死核心區(qū)對比,①P<0.05;與對應健側區(qū)對比,②P<0.05。
分區(qū) CBF(mL·100g-1·min-1) CBV(mL/100g) MTT(s) TTP(s)半暗帶區(qū) 27.29±6.34①② 2.50±0.34① 6.06±0.61①② 20.76±5.43①②梗死核心區(qū) 14.52±4.36 0.81±0.33 3.51±0.71 26.02±6.01對應健側區(qū) 30.47±5.63 2.62±0.41 5.76±0.66 15.05±4.49
表2 31例腦梗死患者頭頸部動脈病變情況
急性腦梗死是大腦局部血液循環(huán)發(fā)生障礙,引起的腦組織缺血缺氧性壞死[5]。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早期,局部腦組織已發(fā)生灌注異常,伴隨著缺血缺氧狀態(tài)的持續(xù)加重,腦組織形態(tài)學特征開始發(fā)生改變。大約90%急性腦梗死患者局部腦組織灌注變化早于形態(tài)學改變[6]。CT平掃是臨床上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手段,成像快,對腦梗死的診斷有著積極意義。研究發(fā)現,急性腦梗死發(fā)病6h內,腦部改變主要表現為水、電解質的變化,CT平掃不能顯示其改變,在發(fā)病24h后形成梗死病灶才能顯影。CT平掃明確診斷在時間上相對滯后,早期梗死診斷率尚不足67%[7]。然而,急性腦梗死溶栓治療的最佳時機在梗死發(fā)生后4.5h內。因此,CT平掃對急性腦梗死的早期治療不能提供有效幫助。CTP是一種操作簡便、快捷的影像學檢查方法,能敏銳發(fā)現輕微腦缺血,在出現癥狀30min后即可顯示病灶,可以為急性腦梗死的早期診斷、治療提供影像學依據[8]。本研究應用128層螺旋CT進行CTP檢查,掃描覆蓋范圍更廣,可減少遺漏細小病灶。從檢查結果可以發(fā)現,CTP檢出34例患者均存在腦灌注異常區(qū),高出CT平掃檢出數,表明CTP能更敏銳的識別早期腦梗死,減少漏診。CTP屬于功能性影像,通過測量CBV、CBF、TTP、MTT等血流動力學參數可以判斷梗死核心區(qū)和缺血半暗帶[9],并通過偽彩圖顯示為灌注異常區(qū)。缺血半暗帶是可逆性缺血組織,只要治療措施得當,血流再通后腦組織可恢復正常,CTA血流動力學參數變化表現為CBF下降,CBV無明顯變化。如果腦血流量持續(xù)下降,腦代謝儲備能力不足以代償,腦組織發(fā)生不可逆改變,形成梗死病灶[10],表現為CBF、CBV同時明顯下降。本研究顯示,與對應健側區(qū)比較,半暗帶區(qū)與梗死核心區(qū)CBF均明顯下降(P<0.05),梗死核心區(qū)CBF下降更為明顯(P<0.05),說明CBF對腦缺血病灶具有較高敏感性;半暗帶區(qū)CBV明顯高于梗死核心區(qū)(P<0.05),稍低于對應健側區(qū)(P>0.05),說明CBV對缺血病灶不敏感。在急性腦梗死早期,腦血管通過發(fā)揮自身代償機制可維持病灶血管床容積穩(wěn)定,CBV變化不大。CBF降低,CBV無明顯變化,提示缺血半暗帶存在。隨著CBV明顯下降,提示病灶血流灌注急驟減少。MTT是區(qū)分正常組織與缺血組織的敏感參數,MTT升高提示血管可能狹窄或閉塞[11],TTP是評價側支循環(huán)建立的指標。當TTP、MTT明顯延長,CBV降低,提示側支循環(huán)狀況差;TTP、MTT進一步延長,CBF和CBV明顯下降,說明腦組織喪失自身調節(jié)功能,進入梗死階段。本研究顯示,與對應健側區(qū)比較,半暗帶區(qū)MTT、TTP上升(P<0.05);與梗死區(qū)比較,半暗帶區(qū)MTT上升,TTP降低(P<0.05)。半暗帶區(qū)MTT延長,核心梗死區(qū)MTT下降,可能與毛細血管閉塞,動靜脈出現短路有關。MTT對缺血病灶敏感,但不具有特異性。TTP比MTT敏感,半暗帶區(qū)TTP延長,核心梗死區(qū)TTP較半暗帶區(qū)延長更明顯,可以將TTP參數變化作為區(qū)分梗死核心區(qū)及半暗帶區(qū)的指標。
腦血管狹窄或閉塞與腦梗死的發(fā)生高度相關,腦梗死與腦血管缺血相互作用,加劇病情發(fā)展。CTA是一種腦血管無創(chuàng)影像學檢查手段,可實現病灶部位圖像重建,顯示供血動脈狹窄、閉塞情況,診斷準確率可達97.0%[12],與DSA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性。本研究經CTA檢查發(fā)現有33例患者出現血管病變,共計37處,其中血管狹窄30處(81.08%),閉塞7處(18.92%),說明CTA能顯示大多低灌注區(qū)腦血管病變。
綜上所述,CTP對感興趣區(qū)進行連續(xù)掃描獲取血流灌注數據可更好的評估核心梗死區(qū)和半暗帶區(qū),CTA通過全面掃描評價相應供血動脈病變狀況,可減少漏診、誤診。兩種檢查方法相結合,可以全面獲得腦組織的功能學和形態(tài)學特征,準確區(qū)分半暗帶區(qū)和梗死核心區(qū),為臨床診療提供可靠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