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雨涵/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大家都知道,封建社會是以儒家思想為法定的正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為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所認同。兩部小說中的游民意識是在傳統(tǒng)的規(guī)定之內(nèi)反傳統(tǒng),它以破壞為宗旨,反對傳統(tǒng)觀念與社會存在中既定的東西。游民意識一般都赤裸裸地表現(xiàn)出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陰暗面,但它在某些方面又契合當時社會所主導的意識形態(tài),如“見利思義”、“臣事君以忠”等。
古代的游民主要有兩種類型: 一種是為環(huán)境所迫淪為無業(yè)游民,最主要的就是失去土地的; 另一種是因各種原因而不愿意從事正式職業(yè)的人,俗稱為“游子”。游民群體是古代社會中不可被忽視的一部分,他們一方面具有一些正能量的性格特征,如重情重義、行俠仗義;另一方面,他們又無依無靠,毫無顧忌地隨著世事沉浮,與傳統(tǒng)的禮義廉恥格格不入,因此他們又展現(xiàn)了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陰暗面。
在中國古代社會,游民群體是被士農(nóng)工商等階層所拋棄的社會邊緣群體,他們處在社會的最底層,四處漂泊,生活極其不穩(wěn)定,有時甚至連溫飽都得不到滿足。為了生存,他們特別重視拉幫結派,尋求新的聯(lián)合,使自己不處于被孤立排除的生存狀態(tài)?!度龂萘x》中,劉關張三人因為志同道合、意氣相投,選在桃花絢爛的園林,舉杯結義,對天盟誓,結拜兄弟,本質上也是拉幫結派,在聯(lián)合中增強力量。
由于游民群體自身缺少一定的文化教養(yǎng),他們的幫派意識也是帶有一定的傾向性和局限性的。他們?nèi)狈ψ陨淼恼J識,自以為是,認為自己訂立的幫派標準就是衡量一切的標準。《水滸傳》中描述了許多燒殺搶掠、做盡壞事的山匪流氓,但只要是梁山的好漢就會被充分肯定;對于其他山頭的地匪就會被狠狠地批判,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們與梁山不屬于同一個幫派系統(tǒng)。為了請一些對他們有利的人上梁山,他們想出了一些陰險毒辣之計,但對這種做法絲毫不感到羞恥。梁山各“好漢”與其他的山匪,在本質上并無多大區(qū)別,但因為作者創(chuàng)作時本身帶有一定的傾向性,而這種傾向性也影響了作者明辨是非的能力,甚至影響到梁山好漢們正確判斷是非曲直的能力,游民的無是非觀就是由此形成的。
“食色性也”,就連中國古代的亞圣孟子也把親近女色當成人類的天性之一,而《水滸傳》中諸英雄卻普遍把親近女色當成罪惡。梁山好漢除了活寶矮腳虎王英外,大多推崇“禁欲主義”,不喜女色。水滸中的英雄好漢對于女性的態(tài)度是冷漠的,甚至是貶低、歧視的?!端疂G傳》中描繪了四類女性形象:一是女英雄,二是淫婦,三是貞女,四是青樓女子。 梁山難得的三位女英雄中,孫二娘和顧大嫂豪放粗獷,近乎男人,實際上已經(jīng)失去了女性的特征;扈三娘雖然容貌美麗,但一生悲慘。著墨最多的淫婦形象,則被看作“孽根禍水”?!度龂萘x》中,劉備也曾說過“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對待女性也是同樣冷漠的態(tài)度。究其原因,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占主導地位的厭惡家室和“女人禍水論”等男權文化對女性的一種本能的歧視。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為統(tǒng)治者所推崇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強調(diào)“克己復禮”,“克己”就是強調(diào)進行個人修養(yǎng),“復禮”就是要踐行古之人倫綱紀。而游民脫離主流社會,反社會、反宗親,并且大多數(shù)缺少文化教養(yǎng),因此他們一般表現(xiàn)出極度的野蠻和殘暴。武松殺嫂、楊雄殺妻都是剖胸挖腹,極度殘忍;燕順殺劉高夫人是“一刀揮為兩段”;盧俊義殺賈氏是“割腹剜心,凌遲處死,拋棄尸首”,這些都令人毛骨悚然。上述被殺女子大多是蕩婦淫婦,被殺也是事出有因的。但武松在鴛鴦樓大開殺戒,濫殺無辜,不分青紅皂白的殺人,此時的武松近似惡魔。然而這些野蠻殘暴的行為,在梁山眾好漢的眼中反而都是值得頌揚的英雄行為。
《三國演義》中曹操是一個虛偽殘忍狡詐之徒,“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人負我”是他的人生信條。他可以毫不留情地殺死對他有恩的陳官一家,體現(xiàn)出他的殘忍、野蠻。游民們極度殘忍、野蠻,也是游民群體成為社會一大隱患的一個重要原因。
與中國古代愛財卻“取之有道”的君子不同,游民從來不會掩飾自己對金錢、酒肉的渴望。因此梁山好漢殺人復仇, 或攻占領地, 最后都會在走之前“撈上一把”。這樣的例子在《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中不勝枚舉。尤其可笑的是,像魯智深那樣慷慨的漢子,竟然在朋友主持的桃花山上把“金銀酒器都踏扁了,拴在包裹胸前的度牒袋內(nèi)”,偷偷拿走,令人不可思議。當然,我們不能全盤否定這種金錢觀,但從他們所持有的金錢觀中也能看出他們不喜掩飾的真性情。
“崇尚忠義”則是游民意識中比較正面的特征。儒家強調(diào)忠義,因此主張“明于義不計其利”。此點正是游民意識與儒家正統(tǒng)思想比較契合的地方。關羽是《三國演義》里被著力頌揚的一個主要人物,關羽被大家譽為“義絕”。劉備、關羽失散后,關羽暫居曹營。當聽到劉備的下落后,關羽將官印懸掛在屋中,帶上嫂嫂,去找劉備。途中因沒獲曹操批準,在五個關口受到阻攔,關羽都殺之闖關。《水滸傳》中,最以義氣聞名的宋江,走到哪里,總是揮金如土,武松、李逵等都曾經(jīng)得到他的資助。為了與社會主導的意識形態(tài)相諧調(diào),《水滸傳》還強調(diào)忠,“忠”就意味著擁護漢族所建立的宋王朝。乃至后來宋江等人竟然把“聚義廳”改成了“忠義堂”,這一做法表現(xiàn)出游民對社會所肯定的道德觀念的認同,也反映了他們雖游離于社會正常的秩序之外,但卻不能完全擺脫“君子喻于義”、“忠恕之道”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對他們的影響。
游民意識的主要特征,在《水滸傳》與《三國演義》兩部小說中,有許多重合的地方,在此就不做贅述。但它們的不同之處,可能有兩點:一是對“忠義”的理解。《水滸傳》中的“忠義”,側重于江湖道義,朋友之間的義氣,而且這里的“忠義”也是梁山最終接受招安的基礎,其實招安就是宋江等頭領忠君思想發(fā)展的結果;而《三國演義》中的“忠義”屬于君臣之間的關系。二是一個嘯聚山林,把自己的期待、向往都寄托在游民團體上,在團體生活中尋找生活的出路與精神上的慰藉,梁山泊最多只是一個與有關部門對抗的武裝團體,并沒有具備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特征和功能,最終未成大事;一個已經(jīng)具備立國規(guī)模,成其大事罷了。究其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由社會發(fā)展、文化背景以及文人對社會的認知水平等諸多因素造成的。
古代統(tǒng)治階級、士農(nóng)工商組成的社會和游民所處的社會是兩個截然對立的群體,游民意識借助通俗文學這一載體在民間廣泛流傳,并對社會各個階層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從而使得舊的社會秩序趨于瓦解。就游民意識的陰暗面而言,對現(xiàn)有的社會秩序還是起著一定的消極作用。當下,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由于城鄉(xiāng)發(fā)展的不平衡,而且差距愈來愈大,大量農(nóng)民背井離鄉(xiāng)、流入城市,使得一些社會民生問題凸顯。據(jù)中國社會科學院調(diào)查統(tǒng)計,現(xiàn)如今在各個階層中,流動人員的犯罪率是最高的,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的安定,這個問題亟待解決。同時,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下崗人員、涌入城市的農(nóng)民工以及偏遠地區(qū)的移民也日益增多,由于他們處于社會的底層,可能缺乏正確的維權意識,當他們的某些權益受到侵犯或傷害時,可能會引發(fā)一些群體事件的發(fā)生,從而導致社會的不穩(wěn)定、不安定。因此,我國要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社會保障制度,正確引導他們通過合法的正當?shù)那纴砭S護自身的權益,從而營造良好的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