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蕾/哈爾濱音樂學院
海德格爾是20世紀西方哲學大師,其中年時期的思想代表作《林中路》中收錄的《藝術作品的本源》一文,是他建立在其存在主義哲學基礎上對藝術本質(zhì)理解的一篇經(jīng)典之作。肖邦的音樂的豐富的意蘊,某種意義上,在現(xiàn)時代是不可能再復刻了,所以我們說人類的真正有價值的音樂遺產(chǎn)是常青而永恒的。本文以一個哲學“局外人”的視角,嘗試去闡釋肖邦的波羅乃茲op.44這部作品,希望還原海氏在藝術作品中賦予的“世界”與“大地”意義。
最近讀了海德格爾的《林中路》,發(fā)現(xiàn)海德格爾可能是反對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思想家。他認為漫長的兩千多年來,西方哲學家雖然經(jīng)常以不同角度來探討“存在”的問題,卻一直陷入“存在”和“存在者”的怪圈中,而海氏則研究“存在”并不研究它“是什么”,而是研究它“何以是”。他認為包括藝術作品的在內(nèi)的一切存在者(Das Seinde)的背后,是“存在”(Das Sein),它隱而不顯,卻無處無時不在,是一切存在的本源。雖然,海德格爾這樣的一種世界觀難于令我們所認同,但是某種意義他卻道出了藝術的本質(zhì)。這是因為,在藝術作品的外顯背后,蘊藏著其被“遮蔽”的存在,將這種“遮蔽”顯露出來,也就是藝術本身所蘊含的價值。例如海氏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中所闡釋得梵·高的名畫《農(nóng)鞋》時,他這樣寫道:
“從農(nóng)鞋磨損的內(nèi)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勞動者艱辛的步履顯現(xiàn)出來。那硬邦邦、沉甸甸的破舊農(nóng)鞋里,聚集著她在寒風料峭中,邁動著在一望無際……夜幕降臨,這雙鞋底在田野小徑上踽踽而行。在這農(nóng)鞋里,回響著大地無聲的召喚,成熟谷物寧靜的饋贈……這器具聚集著對面包穩(wěn)固性無怨無艾的焦慮,以及那再次戰(zhàn)勝了貧困的無言的喜悅,隱含著分娩時陣痛的哆嗦和死亡臨近的戰(zhàn)栗……”①
在海德格爾看來,作品揭示的這一切稱之為“真理”。由于筆者的才疏學淺,我所理解為藝術作品的“意蘊”。透過藝術作品,“真理”涉及本質(zhì),涉及人的生存和存在。但是這一切都等待這欣賞著的闡釋與理解。用海氏的哲學語言來說,《農(nóng)鞋》作為一件藝術作品,它在鑒賞者的面前將農(nóng)鞋這個“存在物”背后所遮蔽的“存在”顯露了出來,這就是海氏所充滿文學浪漫氣質(zhì)的闡釋。而其核心的“真理自行設置入作品”則是不通過語言或概念直接展示的“存在”,所以海氏認為,只有當鑒賞者面向所領悟的這個藝術作品其所敞開的真理時,這個作品才真正的得以存在。
海德格爾認為:“建立一個世界和制造大地,乃是作品之作品存在的兩個基本特征?!雹趶纳衔牡恼撌?,我們得以知道作品本身是一種展示,它展示了“世界”的意義。但是它又是如何展示的呢?海德格爾說是通過“大地”。何為“大地”?海氏在文中強調(diào),一部藝術品之為創(chuàng)造品,它總是出自某種質(zhì)料,比如巖石、木料、金屬等,這些藝術作品的所在,以及由作品之“世界”所照亮的具體在者,就是大地。海氏為了更好地說明這個概念,他以希臘神廟建筑為例進行了解釋:“一座希臘神廟,寂然無聲地矗立在布滿巖石的巖谷里……在這些道路和關聯(lián)中,誕生和死亡,災禍和福祉…從人類存在那里獲得了人類命運的形態(tài)。這些敞開的關聯(lián)所作用的范圍,正是這個歷史性民族的世界。”③此時的大地被理解為本源意義的自然,亦即自身遮蔽的存在本身。進而,海德格爾又說“作品回歸之處,作品在這種自身回歸中讓其出現(xiàn)的東西,我們稱之為大地。大地乃是涌現(xiàn)著庇護著的東西。大地是無所所迫的無礙無累和不屈不撓的東西。立于大地之上并在大地之中,歷史性的人類建立了他們在世界之中的棲居。由于建立一個世界,作品制造大地。④所以,海氏講到大地和世界的關系,大地是穿過世界而涌現(xiàn)出來的。所以他說“真理自行設置入作品中”。
肖邦從小所接觸到的人也大多是教師及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知識分子。肖邦從小跟隨母親開始了音樂的啟蒙,母親還經(jīng)常帶著年幼的肖邦去薩克森廣場上觀看民間藝人們的演唱與演奏,這使得年輕的肖邦對其民間曲調(diào)有著根深蒂固的思維影響。六歲時開始跟隨捷克籍音樂家伏伊捷赫·齊夫內(nèi)學習鋼琴,并逐漸展露出非凡的創(chuàng)作能力。肖邦生于啟蒙運動的浪漫主義趨勢漲潮的時代背景中,也是正處于由戰(zhàn)爭帶來的資本擴張與民族存亡的困境中,造就了他是一位真正的民主主義戰(zhàn)士。肖邦的一生中,寄予深刻的民族情感于他的作品當中。其中波羅乃茲原本是一種為民間舞蹈并伴隨歌詞的的舞曲。16世紀在宮廷中形成了一定的形式后逐漸流入民間。最早描寫的內(nèi)容多是古代波蘭英雄事跡,歌頌偉大的騎士精神。波羅乃茲舞曲是三拍子的舞曲,多以強拍開始,通常是三部曲式居多。肖邦的這首《波羅乃茲op.44》作品,全曲由復三部曲式構(gòu)成,該作品表現(xiàn)的強烈的戲劇性的張力,這是肖邦作品中唯一將波羅乃茲與波蘭民間舞曲瑪祖卡結(jié)合到一起的樂曲。其中剛中帶柔,仿佛由刀光劍影的戰(zhàn)場與田園恬靜自然畫面的切換一般,給人以強烈的視聽的對比感受。
肖邦的音樂中,沒有梵·高名畫的“農(nóng)鞋”可以供人視覺的具體物象來更好地闡釋其“真理”,在這首波羅乃茲作品創(chuàng)作完成之后,甚至都沒有具體的標題可供鑒賞者聯(lián)想。在現(xiàn)實的物質(zhì)世界中,只有看不見摸不著的“音響”結(jié)構(gòu),它就是溝通作曲家和聽眾之間的橋梁。其實在肖邦的眾多作品中,無論是悲憤豪邁的波羅乃茲,還是充滿鄉(xiāng)土氣息的瑪祖卡,又或是思緒萬千的敘事曲、諧謔曲,在他的作品深處都有我們局外人難以理解的最本質(zhì)的東西——鄉(xiāng)愁。一個外國人很難理解和深刻感受肖邦音樂中的意蘊。波蘭是肖邦回不去故鄉(xiāng),這是他終生難以言喻的遺憾,這也許就是海德格爾所說的被遮蔽的“真理”吧!人們透過音樂,感受到詩人般的作曲家憂郁惆悵的氣質(zhì),透露出對祖國人民的真誠關懷。舒曼曾把肖邦的作品稱之為“藏在鮮花中的大炮”,這種比喻深刻而有哲理的從另一角度說明肖邦把愛國的民族氣節(jié)都融入到了其作品的點點滴滴中,以至于后來人們常常跳著波羅乃茲來準備迎接民族戰(zhàn)爭。因此解釋學大師伽達默爾所認為應將作品的原作者的視域同我們當今的視域真正地融合,去闡釋作品的意蘊??墒钱吘刮覀兩钤谖镔|(zhì)與精神文明極大發(fā)達的二十一世紀,這種理解是與理解者自身的世界觀、人生觀、文化背景與素養(yǎng)等緊密聯(lián)系的。所以筆者認為,對于挖掘肖邦音樂的深層中被“遮蔽”的“真理”或“意蘊”,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當然,我們在解讀肖邦的作品時,難道就不應該追問其音響結(jié)構(gòu)上的獨特性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通過肖邦豐富的音樂織體,曲式結(jié)構(gòu)原則的大膽突破和自由處理的節(jié)奏這片“大地”,也就是對作品“真理”的在塑造。我想這也就是為什么巴赫、貝多芬等大師在創(chuàng)作波蘭舞曲不如肖邦的地方,作曲技術容易習得,但是蘊藏作品中的意蘊或真理確是難以道清的。身為熱愛祖國的肖邦,在祖國遭受苦難是能夠感同身受,為祖國的反侵略戰(zhàn)爭能夠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用民族化的語言激勵祖國的英雄,才是我們當代音樂人應該從中汲取的“真理”。
余論面對20世紀的一切動蕩不安,海德格爾晚期的思想轉(zhuǎn)向呼吁人們?nèi)A聽詩人的言說,在他看來那個時代的藝術是貧乏的,藝術作品中很難再有“真理”的顯露。他認為他所處的時代只沉浸與物質(zhì)的追求中,沒有真正去追問生存的意義,所以他直到最后都提出要讓藝術作品中通過顯露“真理”和“存在”來拯救這個世界。肖邦的音樂,已經(jīng)成為時代的絕響,從他的音樂中,我們感受到人類在當時的特定的歷史時期所顯現(xiàn)的意蘊,不斷地在從現(xiàn)代的闡釋中獲取更豐富的人生意義,我想這就是偉大作品經(jīng)久不衰的真諦吧。
注釋:
①③④海德格爾.林中路[M].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04.
②海德格爾,著.詩·語言·思[M].彭富春,譯.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