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慧勇
《后漢書·楊震傳》有一則“暮夜無知”的故事:楊震赴任東萊太守時途經昌邑,縣令王密為報舉薦之恩,趁夜送來十斤黃金。說,暮夜無知你就收下吧。楊震厲聲拒絕: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說無知?
一個人能否廉潔清正,外部監(jiān)督固然重要,但“無人時”的覺悟更關鍵。中央蘇區(qū)的一次血戰(zhàn)突圍中,劉啟耀被沖散,和部隊失去聯(lián)系,他不敢回家,便隱姓埋名,靠討米為生??墒钦l都沒有想到,這位表面上破衣爛衫的討米人,原來是江西省蘇維埃主席,而腰間竟纏著一大包作為黨的活動經費的金銀。為了保存這筆經費,他寧愿自己去討飯也不愿花費一分一毫。由此可見,隱蔽之處、細微之中、人所不知之地,正是最能檢驗黨性的“試金石”。黨性如鐵,唯有矢志不渝的堅守,才能撐起人生的脊梁;黨性似金,唯有淘盡功利的雜質,才會愈發(fā)閃亮。
廉由慎獨始,不愧屋漏、不欺暗室,始終守住“第一次”,對于領導干部而言,更是如此?!暗虧⑾佈ǎ瑲庑贯樏ⅰ薄鞍投闺m小壞腸胃,酒杯不深淹死人”。破一次規(guī)矩,有可能就留下一輩子的污點;違反一次紀律,很可能會造成人生防線失守。從黨的十八大以來許多腐敗案件中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領導干部走上違紀違法之路,無不是失守于“第一次”。“一次小讓步,次次守不住。”一個人的廉潔防線一旦被突破,再想收手就很難。正如“居身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
古人云,當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對于共產黨人來說,謹慎是一種責任心,是一種作風、能力和品格。時刻把黨規(guī)黨紀當做戒尺,注重把他律轉化為自律,只有心存敬畏,遵循規(guī)矩,才會“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陳云同志一生從不收禮,不管禮物輕重,都是來者必拒。有一次,他在某市的公務結束后,當?shù)氐母刹坎m著他將兩只老母雞和一些蔬菜放在了火車上。陳云知道后果斷地說:“不能開這個先例,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以后就阻止不住了。”領導干部只有自覺把握量變與質變的規(guī)律,正確看待輕與重、大與小的辯證關系,時常提醒自己防微杜漸,才能避免禍患。
非淡泊者無以慎獨,只有達者才能兼濟天下,心懷萬民。彭德懷說:“一個人如果只想到自己,那是最可恥的,一個人如果只為自己活著,那就不如死掉。”他之所以勇于橫刀立馬、敢于舍命上書、甘于淡泊清貧,要求把自己的骨灰埋在地里,“上頭種一棵蘋果樹,讓我最后報答家鄉(xiāng)的土地,報答父老鄉(xiāng)親”,就在于高尚的靈魂背后,是神圣的黨性?!熬G了荒山白了頭發(fā)”的楊善洲,“太行新愚公”李保國,“能在現(xiàn)場就不在會場”的廖俊波,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把自己看得很小”,“把人民看得很大”,始終俯下身子,用夙夜在公、忘我工作、一心為民的行動守住了共產黨人薪火相傳的精神高地。深扎理想信念之根,收獲提純升華之果,離不開實踐的錐心切問,離不開歲月的洗禮雕琢,離不開持之以恒的自我“敲打”。不斷加強和錘煉黨性,修好慎獨這門基礎性道德功課,就要有反躬自省見賢思齊的必然,甘于清貧淡于富貴的超然,做事無愧于心的泰然,得失任人評說的淡然。
“一念收斂,則萬善來同;一念放恣,則百邪乘釁。”作為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做到慎獨,就要在思想上時時守住這“一念”,始終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時時刻刻保持警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加強自律關鍵是在私底下、無人時、細微處能否做到慎獨慎微”,可謂語重心長的叮囑、醍醐灌頂?shù)陌艉?,因為“無人時”最能見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