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紅
“可見的學習”是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教育研究所主任約翰·哈蒂(John Hattie)教授及其團隊提出的教與學的理念,指“可見的教”和“可見的學”。哈蒂對影響學業(yè)成就的138個因素進行了排名,通過效應量比較,得出了“教師最重要”的結論。對此,英國《泰晤士報教育副刊》稱哈蒂發(fā)現(xiàn)了教學的“圣杯”。今年,筆者在“可見的學習”理念的指導下進行低年級學生童話創(chuàng)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萬物有靈
童話,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張來編寫故事,語言通俗生動,故事情節(jié)離奇曲折、引人入勝。并且,童話常采用擬人的手法,賦予鳥獸蟲魚花草樹木等生命,使其擁有人的思想感情。
要創(chuàng)編童話,首先要讓學生相信,萬物皆有靈性。這需要相應的引導。在學校里,老師要有一顆童心,賦予所見之物生命。瞧,我把教室里一切事物都搞活了。有人忘了擦窗臺,我說,窗臺的臉臟了,他會感覺不舒服,輪到誰幫他洗臉了?白板書寫筆寫不出字來了,我一邊加墨一邊說,筆在對我說:“我好餓呀,快給我喝點墨,不然我就不工作了!”一個同學關門時太用力,我說,門現(xiàn)在很疼,他在抱怨:“你這個粗魯?shù)男〖一?!”地上有垃圾,我說,紙屑在喊:“哪個小朋友這么懶,不把我送回家?我要回家!”垃圾桶太滿沒人倒,我問,垃圾桶說他吃撐了,應該到誰幫助他了……我還告訴他們,墻壁和屋頂,每天用堅實的身軀保護著小朋友們,為他們遮風擋雨;講臺和白板,每天都靜靜地注視著小朋友們,默默記錄小朋友們精彩的表現(xiàn);電腦和投影,每天辛勤地工作著,希望小朋友們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明白更多的道理;文具更是默默地犧牲著自己,只求小主人每天都有進步……所以,我們要愛護他們。對于不愛護他們的行為,我即興編起了童話,來“感化”他們:
板凳摔跤
小板凳本來站得穩(wěn)穩(wěn)的,突然,一股大力向他推來,原來是小主人的身子在往前趴,屁股在往后探。凳子不得不抬起兩只腳,用另外兩只腳撐著地。一會兒工夫,他撐著地的兩只腳就顫抖了起來??墒?,小主人并沒有坐好,還前后晃了兩晃。小凳子大喊道:“小主人啊,求求你了,你好好坐吧,我快撐不住啦!”可是小主人根本不理會他,又晃了晃小屁股。小板凳腳下一滑,往下倒去,“撲通”,小主人也摔到了地上。他的腦袋磕到后面同學的桌子上,揉著腦袋半天沒爬起來。小板凳說:“唉,小主人,你要記住啊,這就是你不好好坐的下場??!”
“可見的學習”指出,教師本身的知識水平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會教”。作為“教育過程的主要行動者”,應當努力成為“熱忱和靈慧”的專家。雖然我不是專家,但是,我以熱忱和靈慧為學生打造了一個活生生的世界,在他們心中播下了一顆顆堅信萬物有靈的種子。
二、學習遷移,促深度思維
學好語文,閱讀是“根”。為了推進閱讀,進行深度學習和探究,老師們經常指導學生進行讀寫結合訓練,以讀促寫,以寫促讀。低年級的童話創(chuàng)編,也可以借助讀寫結合的方式來進行。
首先,讀起來。主要閱讀張秋生的《小巴掌童話》?!缎“驼仆挕防锏拿恳黄挾剂魈手鴾厝帷⒖鞓泛颓槿?,非常適合低年級小朋友閱讀。低年級小朋友識字量少,閱讀起來比較困難,一開始可以進行師讀生聽、師生共讀、親子共讀。在師生共讀時,和孩子們進行交流,引導他們進行思維的遷移。我將遷移分成小遷移和大遷移。
1.小遷移
什么是小遷移?即片段的聯(lián)想。比如,某天,我給學生讀《雨中的鸚鵡》這篇童話。《雨中的鸚鵡》講的是雨天里,鸚鵡奶奶阿紅和鸚鵡爺爺阿翠吵架了。他們都賭氣地站在樹枝上,互不理睬,誰也不去避雨。小鶇鳥和烏鴉都很同情他們,其實阿紅和阿翠心里高興得很呢,沒有對方的干預,他們淋雨淋得舒服極了,還欣賞到不少雨中美景。讀完后我先遷移:“兩只鸚鵡站在雨里一動不動,原來是在享受呢,真有趣!這時如果他們叫兩聲,你猜他們在說什么?”學生說,他們可能會討論那棵樹為什么長得那么高那么壯,那棵樹為什么長得那么矮那么瘦;今天的雨什么時候停,明天天氣怎么樣……這樣進行發(fā)散性想象,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也為日后的童話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2.大遷移
“大遷移”是聯(lián)系學生生活。比如,《想做蛋糕的驢子》講的是一只叫灰灰的驢子,特別懶,當他看到朋友河馬在電視里做蛋糕時,自己也想做蛋糕。躲在他家的小老鼠迫切地等他回來,心想哪怕嘗嘗蛋糕屑也好?;一页鲩T去采購原料,結果在路上,他找了許多借口,把原料一樣一樣地全吃掉了?;貋砗?,他將自己打扮成廚師的樣子,把肚子靠在爐火邊烤,說一會兒就會有烤蛋糕的香味出來了。小老鼠生氣地說:“我只聞到了烤饞驢的味道!”這篇童話形象生動,趣味盎然,讓人忍俊不禁。我們周圍有沒有這樣的“小驢”呢?我開始遷移:“看到這頭小驢,朱老師就想到了一個朋友的寶寶,他是個小胖墩,特別愛吃。每天要吃很多東西,而且每次吃,都會找一些有趣的理由:喝牛奶一定要配蛋糕和餅干,不然營養(yǎng)不全面;吃漢堡一定要喝紅豆奶茶,不然吃了容易噎死……這些鬼話你相信嗎?如果把這個小胖墩變成童話里的一個動物,你們覺得變成哪個動物好?”孩子們都笑著說:“小豬?!庇谑牵壹磁d代入,說:“從前有一只小豬,他是只小肥豬,特別愛吃。每次吃東西,都會找理由:喝牛奶一定要配蛋糕和餅干,不然……”孩子們聽了,呵呵地笑了—童話就是這樣產生的呀!
這種遷移先正向,由童話遷移到生活,再反向,由生活遷移到童話,最后指向童話創(chuàng)作的途徑:源于生活。在走進童話的日子,我們要用最原始的教育方式—口耳相傳,帶領孩子領略童話之美,不滿足于浮于表面的哈哈一笑,還要有深刻的思考,廣闊的聯(lián)想,靈活的運用。這才是更深刻的思維之美。
三、注重反饋,護創(chuàng)編熱情
在不增加孩子負擔的前提下,鼓勵孩子進行創(chuàng)編。我建立了一個童話群,孩子有興致就口頭敘述一篇童話,家長將錄音轉成文字,傳到群里。由一句話起步,再慢慢成段,最后成篇。在此過程中,我十分重視“反饋”。
“可見的學習”中,是涉及學校教育效果的所有其他效應量的兩倍。我的反饋從兩個方面著手:
1.作品反饋
反饋從字、詞、句、篇入手。小到一個標點,大到童話的結構,我都提意見。不要求孩子現(xiàn)在就能做得很好。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是堅持下來,學生就會得到快速成長。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有小朋友寫:“今天我感覺天氣好冷啊!風呼呼地刮,我想大樹肯定更冷吧!”我告訴她,改成這樣就變成童話了:大風瘋狂地搖動著大樹,惡狠狠地說:“讓你瞧瞧我的厲害!”大樹被嚇得渾身發(fā)抖。在群里以這樣的方式反饋了若干次,孩子們慢慢懂得了要賦予童話主人公生命、情感、動作、思維等。
2.分類匯總
孩子們創(chuàng)作一段時間后,我將孩子們的作品進行了分類,分成了“真情篇”“道理篇”“知識篇”“智慧篇”“習慣篇”和“其他”。這是根據(jù)內容和主題進行分類的。將孩子們的作品大體歸到這些類別中去。當孩子沒有創(chuàng)作頭緒時,看看前五類,也許就會找到題材。
四、關注差異,使共同進步
“可見的學習”指出,教師要進行差異性教學,保證學生有效的學習。事實上,由于父母的差異,有的家庭創(chuàng)編氛圍不濃,孩子難免落后。我們要想辦法帶動他們一同進步。所以,一有時間我就讀童話群中的童話給他們聽。有時,我還在課余時間讓他們聽自編的童話故事。他們伸伸腰,敬佩地看看小作者,然后擺一個最舒適的姿勢聽我讀。聽完一篇后,再談談感想。這樣腦子就動起來了。此外,我還建議他們向童話高手學習,自己也學著編一編,并講給老師和同學聽。如果有人跑來講給我聽,不管編得怎樣,我都會給他豎起大拇指。
著名心理學家郝濱老師認為,優(yōu)秀的童話非常有助于幫助孩子建構精神世界。對培養(yǎng)孩子的認知能力、觀察能力、溝通能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以及共情能力等,都有著難以估量的作用和潛移默化的影響。而將讀童話和編童話結合起來,效果更好??梢姡凇翱梢姷膶W習”理念的指導下進行童話創(chuàng)編,可以使學生、老師、家長都成長為“熱忱而有靈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