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羽,巴曉紅
(錦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神經內科,遼寧 錦州 121000)
非癡呆型血管性認知障礙(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是因腦血管病危險因素或腦血管病所致的獲得性認知功能障礙,但其受損程度并未達癡呆的標準,作為血管性癡呆的早期階段,可能發(fā)展為血管性癡呆,主要表現為記憶力減弱、執(zhí)行能力差等情況[1],其中最常見的亞型為缺血性卒中后非癡呆型認知障礙。VCIND是血管性癡呆的前期,是改善患者預后最佳的干預時間[2],故及早有效診斷治療該病,具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
近年來缺血性卒中后伴隨認知功能障礙的發(fā)生率逐年升高,早年研究多集中在卒中后癡呆[3],近年來專家學者關注熱點轉為癡呆早期階段,即VCIND,該階段患者認知功能損害程度輕,致病因素明確可控,通過早期診斷干預治療,可預防延緩及阻止癡呆的發(fā)生[4],治療意義更大。丁苯酞軟膠囊是國家一類新藥,其病理機制作用廣泛,本文旨在對其治療VCIND的療效進行觀察并對其作用機制進行初步探討,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與分組 選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9月于錦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神經內科確診為缺血性卒中后VCIND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所有收入組患者均滿足國際血管性行為與認知障礙協(xié)會2014年發(fā)布的關于VCIND的診斷標準[5];MoCA評分<26分,MMSE評分≥21分,且≤26分;6個月內缺血性卒中病史,行頭顱CT或MRI檢查存在相應梗死灶;既往未長期口服任何其他可改善認知水平的藥物;一般狀態(tài)可,生命體征平穩(wěn),無精神障礙表現,可以做到客觀真實的配合醫(yī)師的檢查。排除標準:6個月內的出血性腦卒中患者;經頭MRI及CT檢查確定為中、重度腦萎縮,腦積水或有融成片的腦白質疏松者;哈金斯基缺血指數量表(hachinski ischemic score,HIS)評分<7分者;因長期糖尿病、抑郁、精神障礙、Alzheimer、顱內腫瘤等其他病因導致認知功能障礙者;血液病、肝心腎功能衰竭、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或激素者;對該藥任何成分過敏者。依照隨機數表法將所選研究對象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5例。
1.2 研究方法 所有入組患者均接受基礎治療方案,即給予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壓、控制血脂、調節(jié)血糖平穩(wěn)等腦梗死的一般治療。研究組是在對照組的基礎之上,于接受治療的第一天即開始口服丁苯酞軟膠囊(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100041)口服,200毫克/次,每天3次空腹口服,連續(xù)服用24 w。
1.3 療效判斷標準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及治療24 w采用簡易智能精神狀態(tài)檢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及蒙特利爾認知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評估認知功能,兩量表均是評分越高即表示患者的認知功能狀態(tài)越好;根據治療前、后的MoCA評分情況評價其臨床治療效果,依據MoCA評分改善情況進行分級,分為顯效、有效、無效3個等級。療效指數=(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治療前評分×100%,其中,治療后MoCA評分提高20%以上定義為顯效,治療后MoCA的評分提高12%~20%之間定義為有效,治療后MoCA評分提高不足12%,甚至有所下降者定義為無效[6]??傆行蕿?顯效+有效)/總例數×100%;通過復診、隨訪等方式觀察并留意記錄在接受治療期間所有患者是否出現過心律失常、皮疹、困倦思睡、血小板異常等情況。
2.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研究組患者45例,其中男25例、女20例,年齡52~74歲、平均(65.89±7.68)歲;對照組患者45例,其中男22例、女23例,年齡50~70歲、平均(62.64±8.17)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既往疾病、發(fā)病時間長短、治療前MMSE、MoCA和受教育程度等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2.2 兩組患者MMSE和MoCA評分的比較 兩組患者的MMSE和MoCA評分情況在治療前無統(tǒng)計學意義差異(P>0.05),研究組患者的MMSE和MoCA評分在治療后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第24周時MMSE和MoCA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為82.2%,對照組為31.2%,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后總有效率比較(n,%)
2.4 不良反應 研究組出現頭部緊張感1例,腹部不適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4%(2/45);對照組出現頭部緊張感1例,腹部不適1例,輕度轉氨酶升高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7%(3/45),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的比較(n,%)
VCIND的發(fā)病機制與缺血性腦損傷后的神經元變性,凋亡或壞死有關,多由于血管內皮損傷引起的腦組織低灌注引起。丁苯酞是我國自主研發(fā)與左旋芹菜甲素結構相同且可有效透過血腦屏障的人工合成消旋體,具有一系列的藥理機制,如盡早重建微循環(huán),提高缺血腦組織血流量,保護并提高線粒體功能,抑制體內過氧化反應,延緩及抑制神經元凋亡、抑制炎癥反應以及抗血小板和抗血栓形成等作用[7]。通過上述多種機制及早改善缺血大腦的血液運行狀態(tài),恢復腦血液循環(huán)及血液灌注狀況[8],及時控制腦損傷,從而改善患者的認知情況,促進認知功能恢復[9]。Jia等研究證明了丁苯酞可提高皮質下VCIND患者的認知水平和整體功能[10];Qi等應用丁苯酞聯(lián)合艾地苯醌治療血管性癡呆的研究表明兩藥聯(lián)合可調節(jié)受損血管內皮功能,減輕癡呆程度;詹燕等研究亦發(fā)現丁苯酞軟膠囊可改善中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認知功能[10]1546-1550。本研究發(fā)現,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研究組治療后的MMSE和MoCA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表明丁苯酞軟膠囊治療缺血性卒中后VCIND的臨床療效較好,可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此外,兩組在治療期間的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無明顯差異,提示丁苯酞軟膠囊臨床應用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本研究與賈建平教授及詹燕等人的研究結果方向相同,但更加著重分析丁苯酞軟膠囊治療中老年缺血性卒中所引起的VCIND患者的臨床療效,提示丁苯酞可促進中老年缺血性卒中后VCIND患者認知功能的恢復,可早期延緩及制止癡呆的出現和發(fā)展。
本研究探討了丁苯酞軟膠囊對缺血性卒中后VCIND患者認知功能的影響,結果提示丁苯酞軟膠囊能夠提高缺血性卒中后VCIND患者的MMSE和MoCA評分、改善認知功能,且不良反應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