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厚民
內容提要 新時代的“三農”報道必須緊跟時代脈動,直面現實問題,應把“三農”報道放在鄉(xiāng)村振興、城鄉(xiāng)統籌發(fā)展這個大框架下來考量,站在更高的價值層面上來判斷。做好“三農”報道也應統籌城市和鄉(xiāng)村,不只是要讓農民喜歡,也要讓市民愛看。
當食品安全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我們是否還認為“三農”報道只是村里人的事情?當沙塵天氣阻擋了我們暢快的呼吸,我們是否還認為植樹造林只是農民自家的事情?如果農產品價格上漲,全社會都可能崩緊神經。
“三農”新聞與全社會成員的利益息息相關,在這樣的背景下考量和策劃“三農”報道,既可以挖掘出它與農業(yè)關聯的一面,也能挖掘出它與城市相關的一面;既報道村里人關注的重點,也寫出城里人關注的話題;既讓農民愛看,也讓市民喜歡,不斷拓寬新時代“三農”新聞報道空間。
報道“三農”新聞的四季歌,春種秋收,防汛抗旱,這是我們多年一慣的傳統手法,編輯記者輕車熟路。
“四季歌”該不該唱?該!這是新聞報道對農業(yè)節(jié)令的反映。但這種新聞數量多了行不行?不行!受不受歡迎?不歡迎!農民不愛看,市民也不愛看。傳統的新聞報道理念是,“三農”新聞就是讓農民看的,是指導農村經濟發(fā)展的,它與城市和市民距離遙遠,這種觀念已經落伍。“三農”報道如果再沿襲原來的思路,勢必和現實脫節(jié),與人們的期望越來越遠。
在工農城鄉(xiāng)關系互動增強的階段,隨著統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力度加大,工農城鄉(xiāng)相互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影響更加廣泛、相互作用更加直接。農業(yè)形勢好壞、農村發(fā)展快慢對工業(yè)和城市的支撐或制約日益突出,工業(yè)反哺、城市支持對“三農”的拉動日益明顯。“三農”問題已超越了單一的城市和鄉(xiāng)村,“三農”報道與城市新聞的界限也日益模糊。
新時代的“三農”報道必須緊跟時代脈動,直面現實問題,把“三農”報道放在鄉(xiāng)村振興、城鄉(xiāng)統籌發(fā)展這個大框架下來考量,站在更高的價值層面上來判斷,“三農”報道不只是農民關心,也得讓市民關注;不只是要讓農民喜歡,也要讓市民愛看。
對于農民工欠薪問題,這是“三農”新聞,還是城市新聞?我們應如何報道?是報道農民工辛辛苦苦干活卻拿不到工錢的無奈,還是見怪不怪麻木不仁?是追蹤農民工在城市的生存環(huán)境,還是報道政府部門打擊拖欠農民工工資的主動作為?新聞工作者的立場,關系著對農民工的感情問題,也關系著農民工一家的生活問題。如果一年辛苦錢打了水漂,農民工子女的學費從何而來?購買農資的費用從何而來?他還會對城市充滿向往和賣力地干活嗎?如果沒有農民工的奔忙與勞作,城里人的生活節(jié)奏可能一下子就會打亂。關心“三農”問題,就是關心自身的問題,就是關心城市問題?!叭r”像一根長長的扁擔,一頭連接著農村,一頭連接著城市,農民和市民之間的關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密切。
“三農”報道必須站在全局,在強調一個問題時,要考慮另一個問題;在強調一個方面時,要考慮另一方面,防止其中的矛盾沖突和利益沖撞,照顧到前后左右。如我們既要報道調整產業(yè)結構,又要報道保障糧食安全;既要報道鼓勵農民外出打工,又得報道有人在家種地;既要報道維護農民工權益,又要報道如何改掉他們的壞毛病壞習慣;既要報道農民增收農村發(fā)展,又要報道農村為市民提供綠色農產品等;既要加快鄉(xiāng)村振興步伐,又要大力推進城鎮(zhèn)化進程。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取得巨大成就,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第二,但農業(yè)農村仍然是我國實現百年夢想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農業(yè)供給質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城鄉(xiāng)居民收入差距較大,農村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欠賬較多,農村環(huán)境和生態(tài)問題比較突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任重道遠,鄉(xiāng)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亟須現代化等。
新聞工作者不應忘卻自己的社會責任,對“三農”問題的重要性要有清醒認識。當我們身處繁華都市,高樓大廈林立,車水馬龍喧囂,不妨時常想想在田間揮汗干活的農民兄弟。“三農”已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最大的短板,成為現代化進程中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習近平總書記說:“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yè)、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不能讓農民在現代化進程中掉隊,要讓他們享受到改革開放的紅利。
這就是我們進行“三農”報道所站的立場。作為新聞工作者,我們一定要看清現實的國情,把握時代的脈動,引導新聞報道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如何看待糧食漲價、蔬菜漲價?糧食作為基礎性、戰(zhàn)略性資源,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為了保障城市低收入居民的生活水平不受影響,我國的農副產品價格基本保持在一個適當水平。為了保障我們的飯碗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手中,國家通過對農民進行政策補助等辦法,鼓勵糧食生產。對農業(yè)實行補助是許多國家通行的政策,如為農民發(fā)放每畝67元的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等,就有力地撬動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加上科技進步、種子革命、良種良法配套等措施,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了10多年連續(xù)增產。
種糧種菜、種果養(yǎng)畜利潤本來就不高,有時甚至虧損,而且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很高。農副產品價格波動過大,就會影響農民種糧養(yǎng)畜的積極性,回過頭來導致價格更大的不穩(wěn)定。如果每公斤菜漲了幾毛錢,我們就大報特報,就大驚小怪,就有點小題大作了。我們首先要關注漲價的利潤誰得了?農民究竟得了多少?像前些年的“蒜你狠”“姜你軍”“豆你玩”,就是一些游資在爆炒這些農產品,某些不法中間商在屯積商品哄抬物價,農民并未得到多少實惠。對此,我們就要分析原因。這樣的漲價行為,損害的是中國農業(yè)的長遠發(fā)展,農民也反對。
新世紀以來,連續(xù)16年中央一號文件都是關于“三農”問題,這是“三農”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體現,就是要補上農業(yè)這塊短板,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讓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讓農村像城市一樣有吸引力,讓廣大農民朋友與城市居民一起步入小康社會。
媒體要把鏡頭對準“三農”,為“三農”鼓與呼。對農民感情的深淺,就體現在我們的鏡頭筆端,我們要認識到:中國要強,農業(yè)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做好“三農”報道,為農民說話,為農民爭利益,既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中國邁向現代化所必須具有的全局觀念。為守好我們的戰(zhàn)略后院,發(fā)揮好“三農”的壓倉石作用,為有效應對各種戰(zhàn)略風險贏得主動。新聞工作者要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切實改變農業(yè)農村發(fā)展的落后現狀。
腳板底下出新聞,源頭活水在一線。關注“三農”新聞的媒體人,更應當走出高樓大廈、文山會海、虛擬網絡,走進田間地頭、農家炕頭、農民心頭,真正扎根于社會實踐的土壤,觸及實際問題,回應群眾關切?!叭r”報道要被各方接受,就需要探索具有時代感和時尚感的表達方式,讓“三農”報道有趣、有味、有力。
用故事呈現新聞。新聞工作者既要提供事實,更要講好故事。美聯社特寫新聞部主任布魯斯·德希爾瓦說:“研究顯示,以說故事的方式向人們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記憶。因為這種方式讓人放松,讓人覺得有趣。以這種方式整合過的新聞素材將更加地吸引讀者。因為讀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實羅列,而是真實的生活?!?/p>
記者是讀者派到現場去的眼睛,而不是那個站在旁邊遠遠觀看的局外人,讓受眾看到記者穿行其間的身影,成為故事中的那個熱誠向導,帶領受眾隨著故事的高潮起伏而心潮澎湃、情緒高昂,與受眾竊竊私語,與受眾親密交談,與受眾一起放聲大笑、痛哭流涕和掩卷沉思,解答他們心中的疑慮,與他們產生心靈的共鳴。
“文似看山不喜平”。新聞報道不像小說,講好新聞故事不是隨便編造情節(jié)。好的新聞故事是通過報道結構的精心布局來呈現,而不是僵硬地堆砌素材,記者要有整合素材的能力,讓新聞稿件生動有趣、波瀾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