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勇
內容提要 回望中國媒體業(yè),2019年,媒體在新聞敘事表達方面的創(chuàng)新,一個突出的特征是在技術引領下,傳統(tǒng)敘事向技術敘事、多媒體敘事、差異性敘事和融合敘事的急速轉變,具體表現(xiàn)在播報的智能化、內容的場景化(沉浸式)、視頻的個性化、數(shù)據的可視化。
在現(xiàn)代傳媒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史上,大概沒有哪一個時期像今天這樣,媒體在相當短的時間內發(fā)生如此深層次和全方位變化。新聞報道作為媒體的主導產品,為適應新的傳播渠道與傳播形態(tài),其敘事表達的手段、方式、思維、結構、邏輯等也隨之發(fā)生劇變。這其中,一部分是被瞬息萬變的技術所驅使和逼迫,一部分則是在此背景下的主動創(chuàng)新。
全國兩會是各媒體競相展示創(chuàng)新技術的重要舞臺。在2018年的全國兩會上,AI技術支持的特邀“記者”(搜狗機器人“汪仔”、生物傳感智能機器人“Star”)還只是輔助記者報道的一種手段,到2019年,智能機器人運用于新聞報道已更上一層樓,新華社“新小浩”“新小萌”、《光明日報》“小明”、封面新聞“小封”、長城網“冀小藍”等“小”字號“AI合成主播”紛紛亮相,直接出現(xiàn)在新聞節(jié)目的播報中,成為一種最新的報道形式。
其中,新華社的全球首位“AI合成女主播”“新小萌”是2019年首次登臺,“她不僅會用和真人一樣的聲音進行播報,就連唇形、面部表情也能完全吻合”“栩栩如生的AI合成女主播在鏡頭前的形象與真人主播幾乎沒有什么區(qū)別”[1]。AI合成主播直接播報新聞首先是一種技術創(chuàng)新,但這種技術創(chuàng)新通過模擬真人處理聲調起伏、語言風格、情感韻律等,在形式上吸引了受眾注意,出于對新技術的好奇,受眾進而也會關注其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也不失為一種敘事和報道方面的創(chuàng)新。
《光明日報》以AI虛擬主播“小明”播報“政論”,可能是全國媒體中首次將AI技術運用于社論、評論和政論的播報中。由于虛擬主播制作得形象逼真,畫面富有質感,播報聲調鏗鏘有致,嚴肅、枯燥的政論內容在這種播報形式下讓人產生了一種全新的感受。
人民日報社則在日常報道中實現(xiàn)了AI虛擬主播播報新聞的常態(tài)化。AI虛擬主播“果果”2019年5月25日首次在貴陽國際大數(shù)據產業(yè)博覽會亮相之后,5月29日起在人民日報社主辦的微信公眾號“人民智播報”正式上崗。“果果”每天早上7時準時向網友播報國內外熱點新聞,每次3-5分鐘,至2019年底已播報180余次?!肮边€可清晰流利地用普通話、廣東話、英語和其他多種語言進行播報。
AI合成主播的核心是在新聞生產與報道中,通過人工智能技術識別和匹配信息,根據語義合成面部表情并標簽化;再通過深度學習技術,提取聲音、面部、表情等生成仿真模型;然后進行高逼真度的唇語合成,自動生成海量播報視頻。[2]AI合成主播為新聞傳播提供了多樣化的報道與呈現(xiàn)方式。它的一個顯著作用是可以極大地提升內容生產、傳播的效率。只需將播發(fā)內容輸入電腦,就可生成相應的AI合成主播播報新聞視頻,并可持續(xù)工作7×24小時。在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報道中,媒體將AI技術運用到視頻剪輯中,3分鐘出片,產出了300條以上短視頻。新華社的AI合成主播除了能通過實時音頻與AI真人形象的合成技術進行新聞播報、智能生成文本性稿件,還可做出一系列數(shù)據分析圖表、圖片、視頻等融媒體稿件。
在文字和傳統(tǒng)視聽時代,新聞報道十分強調現(xiàn)場感,好的新聞作品往往要求記者盡可能記錄現(xiàn)場、還原現(xiàn)場、呈現(xiàn)與描述現(xiàn)場。隨著虛擬現(xiàn)實(VR)、增強現(xiàn)實(AR)等技術的出現(xiàn)及廣泛應用,用戶進入虛擬的新聞現(xiàn)場、與新聞現(xiàn)場深刻交融,獲得浸入式體驗成為可能。場景化、全景化的浸入式新聞報道能夠給用戶呈現(xiàn)更加豐富和飽滿的信息,讓新聞更加真實可信。此前VR、AR技術在新聞報道中已有初步應用,而2019年各媒體應用VR、AR技術更加普遍和成熟,并出現(xiàn)了許多創(chuàng)新性應用。
如新華社新媒體中心2019年首次啟用的智能AR直播眼鏡,“運用獨特的注意力捕捉技術,使記者用眼神即可指揮攝像機與人體眼動同步拍攝視頻畫面”[3],即記者所看之景即為所攝之像,直播屏幕前的用戶借助記者的眼睛可以直接看到新聞現(xiàn)場,減少了剪輯制作等中間環(huán)節(jié),因而現(xiàn)場更加直觀真實。
央視網則在全國兩會報道中運用“VR+AR”技術推出《全景沉浸看報道》,將VR實景視頻與三維動畫結合,再輔以李克強總理同期聲,生動直觀地呈現(xiàn)“政府工作報告”的內容。
隨著兩會期間5G 站點在人民大會堂、天安門廣場、梅地亞中心等地的建設啟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等多家媒體利用“5G+VR”“5G+AR”“5G+AI”等技術組合手段展開報道。人民日報的VR全景相機,借助5G客戶終端設備將大會現(xiàn)場的超高清視頻信息實時傳遞給互聯(lián)網用戶。山東廣播電視臺采用“5G+VR”技術,提供720度沉浸式高清直播。中國經濟網則使用“5G+6全景”的融媒體技術手段,通過“全景+新聞”的報道形式,將讀者的傳統(tǒng)閱讀體驗提升為沉浸式“現(xiàn)場閱讀”。
在日常報道中,中國經濟網還使用“全景+新聞”的形式對北京世園會、天津濱海中塘火災等進行過報道。該網2019年4月至7月推出“永不落幕的線上世園會”,將北京世園會制成“全景世園紀念冊”,讓網友在線上通過點擊、拖動來瀏覽、感受世園會各場館和景區(qū)之美,獲得很好的沉浸式視覺體驗,推出短短3天閱讀量突破200萬。該網對天津濱海中塘火災的“全景新聞”則可讓受眾立體觀察火情現(xiàn)場,起到了粉碎謠言的作用。
沉浸式新聞(immersive news)為新聞敘事創(chuàng)造了一個虛擬的良好故事環(huán)境,讓用戶對新聞事件有身臨其境的現(xiàn)場體驗。當用戶進入報道者為其設定的特定場景或真實世界,用戶不曾進入過的新聞現(xiàn)場的味覺、觸覺、聽覺、視覺等信息,在技術輔助下,再次疊加到現(xiàn)實世界,被用戶的感官所感知,從而超越人類感官局限,激發(fā)人們的想象,增強他們對新聞故事的體驗和認識,可達到使他們洞悉周圍環(huán)境的目的。
正如有學者指出的,盡管傳統(tǒng)新聞報道通過文字、圖片或視頻也能勾勒出新聞現(xiàn)場的大致狀況,但過去這種勾勒通常采用第三人稱視角。而“沉浸式新聞”能夠使用戶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體驗當時當?shù)匕l(fā)生的新聞事件,強化其對于事件的內心體驗,提升他們對新聞事件的理解,從更廣闊的意義上說,還有助于公共空間的建構。[4]
以上面提到的這些全國兩會上所使用的技術為例,媒體的沉浸式新聞報道,可以為無法進入人民大會堂的民眾提供全方位體驗兩會盛況的機會,使全國兩會這件與民眾息息相關、但似乎又距離民眾較為遙遠的大事不再只局限于小范圍人群的關心之中,讓每一個人都能夠通過融合媒體技術隨時身臨其境,從而提升民眾的參與感。
短視頻作為新聞敘事的一種新型技術手段,正在越來越多地被傳統(tǒng)媒體所使用。媒體在傳統(tǒng)平臺刊播新聞報道的同時,紛紛在微信公眾號、微博、快手、抖音等社交媒體推出相同題材和相同內容的短視頻報道,這已成為今天不少媒體擴大其影響力的重要策略之一。連過去收視率最大的電視新聞節(jié)目《新聞聯(lián)播》、面孔最嚴肅的紙媒《人民日報》目前都在抖音和快手開設了賬號。
近年,傳統(tǒng)媒體還紛紛與優(yōu)勢新媒體合作,或創(chuàng)建自己的獨立視頻平臺與欄目,充分利用和搶占短視頻陣地。2019年,傳統(tǒng)媒體在這方面又有新動作。
新京報幾年前與騰訊新聞戰(zhàn)略合作推出“我們視頻”,專注于移動端新聞視頻的報道(含直播、短視頻和長片),現(xiàn)已成為新聞短視頻領域不可小覷的力量,也成為不少傳統(tǒng)媒體轉型的榜樣。2019年9月19日,“人民日報+”在中央媒體中率先上線首個短視頻聚合平臺,以焦點圖、信息流、話題等展現(xiàn)形式為用戶提供視頻和直播內容,讓用戶獲取相關視頻資訊。2019年11月20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短視頻平臺——“央視頻”APP正式上線運營?!把胍曨l”依托總臺視頻資源、品牌節(jié)目大IP、知名主持人,主打“品質短視頻內容”,拓展內容生態(tài)。
在地方媒體中,浙江日報報業(yè)集團幾年前已有“浙視頻”負責專業(yè)短視頻新聞與視頻直播等原創(chuàng)視頻新聞的生產。2019年10月,該集團又上線新聞短視頻APP“天目新聞”,傾力打造全媒體新聞資訊平臺,專注事件新聞報道及熱點趨勢引導。此外,澎湃新聞、封面新聞、南方+等也都開設了專門的新聞視頻欄目。
在這股短視頻熱潮中,一個新趨勢是視頻越來越個人化、個性化,即以個人為中心和視角,來記錄和報道新聞。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黑馬”Vlog(即VideoBlog,視頻日志)2019年的冒出。這一年全國兩會上,Vlog大顯身手,開始作為一種重要的新媒體傳播形態(tài)被大規(guī)模使用。
如人民網推出的《兩會夜歸人VLOG》,講述媒體記者報道兩會臺前幕后的故事,展現(xiàn)記者們不為大眾所知的生活,同時也將鏡頭對準普通群眾,聆聽民眾聲音,吸引了眾多記者和網民參與,帶動了以Vlog這種個性化短視頻報道兩會的風潮。
央視網推出的系列產品“我的上會Vlog”及《VR Vlog》短視頻等也都受到關注。前者記錄記者和兩會代表的履職故事。如《我的上會Vlog:全國人大代表孫維的一天》,記錄了陜西代表團代表孫維上午開小組會、中午接受采訪、下午參加全體會議的全過程,不僅有“他拍”,也有很多孫維的“自拍”。后者則通過同期聲、配樂等方式,以現(xiàn)場記者的視角呈現(xiàn)兩會全景,讓觀眾了解會上信息。
《中國日報》以“記者小彭”的視角發(fā)布了系列兩會Vlog,分別以兩會著裝、上會初體驗、制作爆款視頻秘籍、兩會中的外國記者以及兩會中的食物等話題展開視頻拍攝。視頻以小彭和采訪對象或同事對著視頻鏡頭自拍為主,節(jié)奏輕松明快,畫面親切而接地氣,拉近了普通觀眾與兩會之間的距離,吸引了大量傳統(tǒng)媒體覆蓋較少的年輕人群追看,四期視頻播放總量達到了278.6萬。
此外,地方媒體在兩會期間也充分運用Vlog形式創(chuàng)新報道。如江蘇廣電總臺“荔枝新聞”推出的創(chuàng)意策劃《兩會Vlog》,浙江廣電集團的《兩會Vlog》,黑龍江廣電推出的《“擎天柱”奇遇記》,以及中國經濟周刊、中國青年報、南方都市報、中國網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創(chuàng)制的Vlog作品等,進一步豐富了兩會信息的傳播類型、傳播形態(tài)和報道角度,為當前媒體轉型與報道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這些Vlog報道有兩個特點:一是設置“副話題”議程,避開新聞熱點事件和重大活動,從幕后、側面及熱點周邊的“副話題新聞”或“衍生新聞”展開,且內容趣味性、可看性強,吸引眼球;二是每個Vlog都有各自的獨特特征,個人化、個性化十分鮮明,這點也在一些非新聞性Vlog中表現(xiàn)出來,如以李子柒為代表的一些網紅短視頻中;三是Vlog在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視角間靈活切換,根據需要隨時轉換報道角度,不受傳統(tǒng)報道角度的限制。
短視頻的個人化、個性化特征,與整個傳媒業(yè)自媒體化和個性化的趨勢相一致。Vlog可能只是其中一種個人化、個性化產品,隨著技術的發(fā)展,更多個性化產品可能還將會出現(xiàn)。
不同于短視頻和Vlog所播放的內容主要來自對現(xiàn)實場景的拍攝,數(shù)據可視化趨勢體現(xiàn)在:媒體根據所采集的數(shù)據,在后期將其制作成各種形式的H5、漫畫、動畫或動態(tài)視頻,從而形象地展現(xiàn)數(shù)據內容。這些融媒體敘事形式不拘一格,往往讓人腦洞大開。
如全國兩會期間,中國政府網將2萬多字的《政府工作報告》以水墨國畫的形式制作成視頻《水墨丹青,畫出政府工作報告里的2019》,讓用戶在古韻中讀懂新政策。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通過統(tǒng)計《政府工作報告》中高頻詞的出現(xiàn)次數(shù),發(fā)布了快閃短視頻《快戳,2019政府工作報告高頻詞來了!》。人民網采用全息投影、三維立體建模等多重技術,配上AI主播“明明”出鏡,制作了《全息3D強影!這有一份“立體”報告等你來看》短視頻節(jié)目。光明網則推出了“我是部長”系列有聲漫畫。新華社客戶端發(fā)布20張動圖卡片展示《政府工作報告》中新一年的工作任務。新華社“媒體大腦”利用AI技術,生成2014年來歷次政府工作報告中的同類數(shù)據對比等。
此外,新華社新媒體中心在《“萌”嬸代表記——全國人大代表趙會杰和小廟子村的新故事》中推出3分鐘創(chuàng)意動畫短片;國慶期間推出微電影《新生1949—2019》和新媒體產品《60萬米高空“瞰”閱兵》。這些作品都收獲了巨大的瀏覽量和點擊率。
H5作為一種極具交互性的技術,其呈現(xiàn)形式已火爆數(shù)年。2019年,H5技術在全國兩會、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重大報道中又涌現(xiàn)出眾多新作品。
如國慶節(jié)前人民日報推出的互動H5《56個民族服裝任你選!快秀出你的愛國Style》,網友可通過這個H5在線“換裝”并生成臉上貼有國旗的個性化“民族照”,朋友圈一度被該H5的“民族照”刷屏。全國兩會期間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推送的互動視頻H5《點擊!你將隨機和一位陌生人視頻通話》,以模擬“視頻通話”的場景,拉近兩會與普通百姓之間的距離,也廣受歡迎。人民日報客戶端則將《政府工作報告》中2019年的“小目標”,以H5賬單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中國政府網推出的插畫手繪風格的游戲類H5《美術館里看政府工作報告》,用戶可在畫作中尋找到報告中的隱藏元素,揭秘不同元素對應的報告內容。中國網聯(lián)合歌手李昃佑推出的H5《我把政府工作報告唱給你聽》,只需答對題目,就可將所有歌曲自動生成一段歌曲串燒,吸引了大量用戶參與。
除此之外,各種動態(tài)圖文和數(shù)據產品(如時政動漫、地圖與衛(wèi)星新聞等),在2019年也紛紛露出崢嶸。隨著媒體的制作技藝和技術手段逐步提高,相信還會出現(xiàn)更多創(chuàng)新性產品。
其實,2019年媒體在新聞敘事創(chuàng)新方面所表現(xiàn)出的幾大特征與趨勢,無論是智能化、場景化、視頻化還是可視化,都可歸結到最后一點上,即“視覺化”?!耙曈X化”意味著傳播的“返樸歸真”——回到人類社會溝通的最原始場景:面對面交流,口口相傳。只不過,在越來越發(fā)達的現(xiàn)代新媒體技術“加持”下,這種面對面交流、口口相傳的成本已有條件降至最低,所有可能有礙交流和傳播的中間環(huán)節(jié)都將被技術解決——5G、VR、AR、AI、H5、VLOG就是為之服務的。隨著技術的登峰造極,這也似乎意味著,如果由此發(fā)展下去,在可預見的未來,傳播的場景有可能越來越視覺化、視頻化、模擬真實場景化。而文字、圖片等傳統(tǒng)交流介質的存廢將成為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注釋】
[1]何強、馮松齡、周曉麗:首個A I合成女主播今日上崗,新華社北京3月3日電,取自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3/03/c_1124186591.htm
[2]王媛:人工智能技術賦能傳統(tǒng)新聞報道——以新華社A合成主播為例[J].出版廣角,2019(21):64-66.
[3]騰訊全媒派:2019兩會報道:拼神器曬創(chuàng)意,嚴肅新聞也能親和有趣,取自https://news.qq.com/a/20190315/004300.htm
[4]張屹:基于增強現(xiàn)實媒介的新聞敘事創(chuàng)新策略探索[J].國際新聞界,2015,37(04):106-114.